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31 11:17: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课《新疆好》,分听赏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和学唱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两部分。

  2、教材分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是的,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很多民族都能歌善舞,生活在祖国西部的新疆维吾尔族就是其中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对于新疆,孩子们总是感觉很神秘,他们总想去揭开那神秘而又美丽的面纱,去看看那瓜果飘香的田园和牛羊遍野的风光。课文以“新疆好”为主题,用听赏歌曲《新疆是一个好地方》和学唱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拓宽孩子们的文化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民族的风土人情。

  3、教学目标

  (1)聆听本课歌曲及相关知识学习,使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多角度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和舞蹈。

  (2)能学会演唱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并能用活泼、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高兴、得意的心情。

  (3)指导学生相互合作进行创造性地创编和表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的活泼风趣,并经过声音表达出来,体验歌曲所展现的现代新疆人民幸福愉快的生活场景。

  难点: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的两个乐段用不同形式参与伴奏。

  5、教学准备

  电子琴、纸新疆帽、纸贴胡子、光盘机、竹竿

  二、说教法

  本课包含了音乐、舞蹈、地理、人文等多科相关知识。在教法上,我综合运用了以下几个方法:

  1、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一开始我就播放一首具有浓厚新疆味的歌曲,配上教师的新疆舞,让学生在律动中初步感受、熟悉歌曲,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体验法

  教师弹奏歌曲,用竹竿敲打地板发出的声音模仿马蹄声,体验坐马车的滋味,想象自己正在新疆骑马观光。这样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还开阔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3、探究法

  分小组谈谈新疆的民俗风情和自己知道了解的别的民族的特点,也可以唱别的新疆歌曲,也可以跳跳新疆舞。这样,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4、学科综合法

  歌曲一共有五段,一、三段由女生自由地表演自己喜欢的新疆舞动作,二、四段由男生自由地表演自己喜欢的新疆舞动作,第五段男女共同表演,也可以在同学们表演时做画。这样有助于营造热闹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本节课,我以“韵律美”为突破口,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在创编舞的过程中,让学生们都动起来,发挥其独特才华,加强合作意识,提高创编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看一看,听一听

  伴着《库尔班大叔喜洋洋》的音乐,老师跳着简单的新疆舞走进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和熟悉所学歌曲。

  (2)想一想,说一说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段舞蹈节目,猜猜它是哪个民族?(新疆维吾尔族)

  *老师介绍新疆舞的风格、特征等。

  *分小组聊聊自己知道的新疆。

  2、欣赏与体验

  师:除了你们说的这些,新疆还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丰富资源,让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让它来告诉我们新疆还有哪些令人向往之处。(师生听赏歌曲)在听赏的同时,学生用竹竿碰地发出的声音模仿马蹄声,体验坐马车的滋味,想象自己正在新疆骑马观光。最后,学生说出歌曲情绪,并根据歌曲内容说出新疆的好。

  小结:这是一首很早就流传在新疆哈密地区的民歌,听了这首歌曲,大家应该对新疆有了更深的了解,新疆真是个好地方,过去的新疆很美丽,那么经过西部大开发,如今的新疆应该更令人向往。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新疆一位库尔班大叔家里去做客,看看现在的新疆人民的生活有了哪些新气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听赏中获得感受,了解新疆,为下一环节的情境教学做铺垫。

  3、学习歌曲

  (1)播放录音,师生感受

  师问:库尔班大叔心情怎样?那他为什么这样高兴?(学生回答)

  师:是啊!经过西部大开发,新疆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更红火,更快乐了!所以我们的库尔班大叔喜洋洋。

  (2)按节奏朗读歌词

  一边打竹竿,一边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让学生轻松的感受歌词的韵律。

  (3)带“蹦”、“达”子哼唱

  分别学唱歌曲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方法是先听赏歌曲,再随琴学唱乐曲,特别是学习第一乐段时可以用“蹦”、“达”字哼唱。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地方。

  (4)学习全歌

  *带上歌词唱一唱。

  *解决重难点乐句,请小老师或电子琴帮助。

  *和影碟机里的小朋友合作演唱歌曲,跟影碟唱。

  *师生合作接龙表演,师生互评。

  *用竹竿模仿马蹄声打节奏唱。

  设计意图:创设歌唱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平等、愉快氛围中学唱歌曲、巩固歌曲,评价机制贯穿其中,师评、生评、师生互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4、合作创编与表现

  1、同学们,请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赞美美丽的新疆。

  2、分组进行讨论、创编,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采用多种艺术形式赞美新疆。(可以用舞蹈或美术的形式)

  3、分组展示学生创编的作品。

  4、师生评价表演中的成功与不足,评出“集体合作奖”和“表演小明星”、“小画家”。老师奖励“表演小明星”在点歌台点歌。

  5、在欢乐的歌曲声中,师生载歌载舞结束本课教学。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西南师大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本节教科书安排的是正比例,其内容主要是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图像,并通过例1和例2介绍这些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另外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k(一定)。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图像,并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二、说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五、说教法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结的方法等等。例1利用小区收水费的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在单价一定的前提下水费随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为了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用表格分户把用水量和水费对应起来,使学生一看就容易发现“用水量扩大几倍,水费就扩大几倍”的变化规律。例2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图像,并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相比较,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教科书仍然用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小麦和面粉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引出图像,教科书只作了在方格纸上描小麦质量和面粉质量对应点,并连线表示两者之间正比例关系的方法提示,而正比例图像包括描点、连线等步骤都由学生自己完成。重要的结论教科书都没有将结果写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去概括出来。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首先是正比例的意义,我让学生根据两个具体事例通过讨论交流,从三个方面得出概念的内涵。其次,正比例图像教科书不仅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作图,同时还通过问题“观察上图,你发现了什么?”向学生提出探究任务,让学生根据其图像去探究正比例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趋势。

  六、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七、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住户张家赵家

  水费(元)1520

  用水量(吨)68

  (2)揭示课题。

  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通过复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积极性。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水费用水量=15:6=20:8=35:14=……=2.5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水费用水量=每吨水单价(一定)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经过讨论、探索,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就可以归纳数量之间隐含的变化规律,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教学课堂活动

  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让学生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尝试着判断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对正比例学习的深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这节课从常见的数量关系复习入手,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沟通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同时采用了准备题和新授课用同一个表格,只是表格的数据和列数增加的方式展开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间的关系,认识到这些问题在前面已经有所研究,只是这节课的研究角度不同,研究的层次更深而已,在教学例1时,从多方面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表中的规律,并且还通过多个例题找规律的方式,增加规律的说服力,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也比较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试一试”环节鼓励学生用例1的研究方法尝试研究,这样不仅使两个例题的教学形式有所变化,而且从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

  “比热容”是义教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的比热容有关,学好比热容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热量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因势利导,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J/(kg℃)和读法、写法;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实验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体验从实验到理论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 比热容与热量、温度、质量三者间的变化关系;比热容单位的读、写。

  (四)教具准备

  教师用 投影仪及幻灯片。

  学生用 相同的烧杯、温度计、电加热器各两只,水、煤油、电源、钟表。(每四人共用一套)

  二、说学情

  1、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3、比热容是学生接触到的比较复杂的一个物理量,学生有一定的畏难心理,教师

  要抓住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适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三、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 问:

  (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先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指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跟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一样。再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3)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用投影仪投影题目,让学生思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猜想记下。通过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讨论研究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设想:用水和煤油这两种物质来进行比较研究。如何比较研究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研究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时,采用“固定受力面积不变,研究压强跟压力的关系”或“固定压力不变,研究压强跟受力面积的关系”。这样的方法即是“控制变量法”。本节课就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2、设计实验

  先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讲解实验方法及步骤,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

  (四)、学生分组实验,收集数据信息

  每四人为一组,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本实验属定性探究,只需学生将观察结果在下列表格中填“相等”、“不相等”、“多”、“少”等,同时验证猜想。

  表一:研究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等的条件下,

  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是否相等?(投影)

  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投影)

  (五)分析与概括,引入新概念

  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到其他物质,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一般性结论。然后向学生指出,为了比较各种物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而引入比热容这一物理量。

  (六)教学比热容

  1、比热容的定义

  教师下达任务:看哪个小组给比热容下的定义最好?让各小组讨论好后,派代表发言,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点拨:关键词----单位质量 某种物质 温度升高 吸收的热量)。通过竞答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比热容的单位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各小组根据已学习过的复合单位的知识(如密度、功率等),进行理论探究,得出比热容的单位。

  3、查比热容表,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投影下表,布置任务:各小组看课本上的比热容表,查出下表中物质的比热容值,并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填空):

  教师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各小组讨论:

  ①一碗水与一盆水,谁的比热容大?

  ②把一根铁丝m截为长短不同的a、b两段,那么铁丝a、b与m的比热容一样吗?

  ③水和冰的比热容值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④从比热容表中看出,水的比热容较大,这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第④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下边的`教学内容。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实际意义

  乘学生对第④个问题凝或不解的时候,教师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下边的三个问题上来:

  (1)我国新疆地区流传这样的颜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冬天用热水通过散热器取暖,你能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吗?

  (3)为什么汽车驾驶员每走一段路要给发动机加水?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理念。

  (七)布置课外探究题

  1、除了本节我们设计的实验外,你还能再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吗?试试看。

  2、参观汽车或拖拉机修理厂(场),向修理师傅请教发动机散热器的构造及散热原理,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以上题目,每小组至少选做一题。完成后组织交流。通过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

  1.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符号c。

  2.单位;J/(kg ℃)

  3.意义:1千克的某种物质每升高(降低) 1℃,吸收(放出)热量是多少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语文组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草莓》,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一篇散文《草莓》。本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在一颗晚熟的草莓身上融合着“不变”与“变”的因子,“不变”是因为它带有六月的香甜芬芳,“变”是因为它拥有九月的成熟;一颗普通的草莓引发作者想到自然的变化,再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作者的意图是借“草莓”这一自然界的变化,阐明对人生的变化的感悟,激发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散文有基本的了解,同时对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掌握,但对于本文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不太了解,同时对于象征与联想手法的运用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深刻体会本文草莓的含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热爱外国文学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深入本文,联系生活实际,细致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探究,重点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体会课文珍惜时光与生命的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把握本文感情的变化,初步了解草莓的象征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精读课文,品析关键词句,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及联想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本课,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不同时节的“草莓”的象征含义,理解和体味生活中“变”的人生况味;教学难点是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联想、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写作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本文我的教法为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通读感悟法;学法为课前预习法、圈点勾画法、比较阅读法、巩固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每人发一个草莓品尝,品尝完后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看同学都已经吃完了,有的同学说现在吃草莓更好,还有的说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这说明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草莓》这篇课文,看看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在不同季节对草莓的不同认识与感想。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同时请学生归纳文章段落内容,并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明确1-3自然段主要描写九月的农村景物;4-6自然段是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与感悟。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研读是解决重难点的重要环节,我将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在交流评价中变单向为多向,让学生都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因此在本环节,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本文作者由于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引导学生理解是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作者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接着我再次要求学生精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8分钟,思考伊瓦什凯维奇的这篇文章题为“草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学生通过精读与独立思考并自由讨论,明白以草莓为题的用意以及本文主旨:这是一颗晚熟的草莓,在它身上融合着“不变”与“变”的因子,“不变”是因为它带有六月的香甜芬芳,“变”是因为它拥有九月的成熟,与“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已有所不同。因此本文“草莓”含义只是引起作者情感波澜的媒介,即一颗普通的草莓引发作者想到自然的变化,再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作者的意图是借“草莓”这一自然界的变化,阐明对人生的变化的感悟。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将请学生畅谈自己关于时间与变化的感想,可结合自己事例角度切入。学生在此环节回想生活中如何虚度光阴的例子,触发学生感受时间与生命的珍贵。

  (五)小结作业,巩固练习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小结作业将这样的设计:

  本课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奋发向上生活。

  作业为拓展阅读张洁《我的四季》,完成后面练习,体会与本文的异同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草 莓

  六月:秋的气息 青春期

  联想 流年不再,珍惜生命

  九月:夏意正浓 成年期

  本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着重体现本文重点难点知识,能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迅速把握全文内容,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思想感情。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析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本次活动中,设计通过游戏、观察图片的形式,了解我们脸上的五官以及要保护好我们脸上的五官。如:先照镜子找找我们脸上有哪些器官,再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能根据指令迅速指出眼、耳、口、鼻等部位。在了解了脸上的各个器官后,再通过看图片的方式让幼儿知道要保护好自己脸上的五官,知道要关心自己的小身体。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除了让幼儿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更以调动幼儿积极性,培养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为主要目的。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认识到不能将异物塞进耳朵和鼻子里,否则后果严重。

  难点:认识脸上的五官以及感知正确的位置。

  三、说教学准备

  1.每位幼儿一面小镜子。小朋友的脸部特写照片一张。

  2.自制图片3张。图1:医生正在为小朋友检查塞入异物的耳朵和鼻子;图2:小朋友的脸部特写,其双眼发红;图3:小朋友的脸谱图,上面的耳朵、鼻子、嘴巴等五官小图可以自由粘贴或取下。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首先我出示一张宝宝的脸部特写照片,让幼儿初步了解人脸上的器官,说一说宝宝脸上有什么?然后让幼儿照镜子,用眼睛看自己脸上的五官以及正确的位置,再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用手摸摸自己脸上五官的位置。

  1.出示照片,让幼儿说一说五官的名称和数量。

  教师:瞧!这个小朋友的照片多神气呀!他想考考你们知不知道脸上都长了些什么?

  幼儿看照片说出嘴巴、眼睛、鼻子、耳朵的数量。

  2.教师和幼儿共同观察面部,说出大致的形状。

  教师:请小朋友拿镜子照照我们的小脸,看看自己的脸上都有些什么?

  教师启发幼儿用镜子照照自己的五官,说出它们的名称。幼儿每说出一种,教师便和幼儿一起看看、摸摸。

  3.教师和幼儿共同玩游戏“鼻子、鼻子、眼睛”。

  教师:请小朋友和我一起玩个游戏,名称叫“鼻子、鼻子、眼睛”。

  教师说明游戏的玩法:游戏开始时,教师念“鼻子、鼻子”时,食指点在自己的鼻子上。当说到最后“眼睛”时,手指再换成点指相应的部位。教师可以将“眼睛”换成其他部位。

  教师和幼儿共同游戏。教师注意观察幼儿所指的部位是否正确。

  第二个环节: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知道要保护好自己脸上的好朋友,不能把东西塞到鼻子和耳朵里,也不能用脏手揉眼睛,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多说我们不能怎么做,要怎么来保护我们脸上的器官。

  4.教师出示自制图片,引导幼儿要保护自己的五官。

  教师出示自制图片1,请幼儿说一说医生为什么要检查小朋友的耳朵和鼻子。

  教师:小朋友可不能学他们,我们要保护好自己脸上的好朋友,不能把东西塞到鼻子和耳朵里。

  教师出示图2,请幼儿说一说小朋友的眼睛为什么会红红的。

  教师:不能用脏脏的小手揉眼睛,也不能长时间看电视,还要记住看电视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了一张空白的脸谱,让幼儿在空白的脸谱上粘贴五官。在粘贴的过程中,幼儿更能感知五官在脸上的正确位置,我并辅以简单的儿歌这样幼儿更容易掌握。幼儿在一边做一边说的过程中更加了解脸上的五官从而知道要保护自己的小身体。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关键: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五)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

  二、说教法: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利用挂图展示各种热机,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学生的发现可能很多,这时教师要点拨引申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近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内能的概念这节教学,宜采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2、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采取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再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列举事例分析解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自然引出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提出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分组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各种不同方法,明确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活动2”,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进行:复习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定义。最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回忆和感受,不仅要求学生描述事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2.【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3.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4.【实用】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5.【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6.【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7.【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8.【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