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质数和合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它是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以及2、3、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下半学期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求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它们的意义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熟悉50以内的质数。
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求因数—找规律—探究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策略。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合理分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二、说教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方法去思考分析身边的事物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精神,我采用了探究发现、启发式教学、开心游戏活动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归纳、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算式“3×4=12”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自然数按照是否2的倍数可分成几类?
设计意图:有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能集中时间是15—20分钟,复习引入的时间不能太多。所以复习必须坚持精练的原则,复习内容必须是和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习题要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课开始就被吸引住,既从知识上起到迁移、铺垫的作用,又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认知环境。
(二)、学习新课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座号的所有因数,请1——12号的同学说出自己座号的所有因数。
(2)、要求学生观察1——12这十二个自然数的因数个数,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这十二个自然数分成几类?
(3)、结合学生的汇报,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我运用了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因为“质数和合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我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找自己座号的因数,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唤起学生亲切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知识才会内化学生自己的东西,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就是让学生在探讨中提高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
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关键在于因数的个数,“只有……两个……”是质数概念的关键词。“除了……还有……”是合数概念的关键词。我针对这两个概念的关键处,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
(1)、观察自然数2、3、5、7、11的因数,这些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
(2)、自然数4、6、8、9、10、12的因数也有1和它本身,为什么它们不是质数?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4)、非0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多少可分成几类?(师板书)
设计意图:我运用了质疑问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因为学生在不断的新的问题面前,对概念已有的理解与新的问题产生了表面上的矛盾,于是通过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主动找出概念的本质关键,从而较深刻地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3、学习例1(找出50以内的质数,做一张质数表)
(1)让全班50个同学判断自己的座号是否质数,座号是质数的同学举起座号卡片到讲台前集合。
(2)台下同学检查,纠正台上站错的同学并说出根据。
(3)了解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
设计意图:我运用了快乐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思考、自主操作的学习方法。因为学生经过前半节课的学习,无论注意力还是思维,都已经比较疲劳。要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找齐50以内的质数又不使学生觉得是个负担,适宜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所以,我设计了这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既检查了全体学生能否根据概念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质数还是合数,又能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
说课稿 篇2
一、课标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主要内容: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学习有关透镜的一些名词,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期是光的折射,后期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而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改变光路的器件,在生活、生产和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节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同时有关透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的作用,又为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教材的编写思路: 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透镜:首先让学生认识透镜的外部特征,然后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焦点、焦距等重要概念。与传统教材相比,本教材增设了一些学生活动,如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学生通过接触实物,亲自操作、观察,对透镜的作用、焦点、焦距等会有真切的体验,把有关知识真正学会弄懂,而不是纸上谈兵、仅记住抽象的名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课外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四、教学重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透镜的基本性质,也是引入焦点、焦距的基础;对透镜而言,焦点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点,无论作光路图,还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涉及到焦点。并且凹透镜的虚焦点是人为引入的,比较抽象,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学生容易出错。所以特制订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动手探究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缺少自我探究和归纳整理意识。透镜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六、教法学法
本节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4、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5、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6、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本教学模式是在我校“六环节”教学模式(复习、目标、自学、交流、精讲、精练)的指导下,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学和探究,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顾我国20xx年9月3日大阅兵,点燃学生的激情,问:哪些仪器记录了这个扬我国威的历史时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介绍:投影仪、放映机,、眼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设计目的】: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见“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看一看,摸一摸:小组分发的透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外观上有何区别?
2. 试一试: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谈谈感受。
3.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提示:透镜距书较近。)问: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2.为学习透镜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做铺垫。
(四)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1. 演示实验: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用光具盘和配套的条状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做。
2.介绍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光路,用光路图表示出来,画在练习本上。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光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结合学生在黑板上画的光路图,介绍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介绍凹透镜的虚焦点时要慢一些,用彩笔画出延长线(虚线),并让学生补画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思考:
(1)若将某一光源放在焦点F处,则光线通过凸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2)若光线对着凹透镜对侧的虚焦点照射,则光线通过凹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设计意图】:利用光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五)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强调:千万不要透过凸透镜观察太阳,以免损伤眼睛。)
思考:影响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设计目的】:
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上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自由的活动。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透镜
一、透镜分类{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作用:
三、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
以简洁的文字和规范的作图板演在黑板上,清晰明了,再现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点。
九、教学效果
1、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问题导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定位准确。
2、在教法、学法的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3、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姑娘的朋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文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入手,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小姑娘的朋友》是湘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公鸡和小姑娘是好朋友。不久,小姑娘用它换了小男孩的鸭子朋友,后来,又用鸭子换了大哥哥的小狗朋友,最后,小狗跑了,小姑娘一个朋友也没有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交朋友不能喜新厌旧,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不然一个朋友也不会有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以及对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以前……后来……现在”练习说话。
2、明白公鸡,鸭子,小狗离开小姑娘的原因。
3、通过学习课文,感悟做人的道理,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三、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明白公鸡,鸭子,小狗离开小姑娘的原因。
教学难点是感悟做人的道理,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四、说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启发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及不同形式的朗读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下快乐,轻松地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儿歌《找朋友》,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小姑娘有哪些朋友?你们能不能把她的朋友找出来?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出示问题:以前,小姑娘有一个( )朋友,后来用它换了( ),现在又用鸭子换了( )朋友。让学生通过自学之后把括号补充完整。这样,既降低了要求的难度,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又能达到了训练的效果。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出示需要解答的问题:(1)最开始,小姑娘和谁是好朋友?他们的关系好吗?(2)小姑娘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朋友换给别人?结果怎样?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学生比一比的兴趣,激发读的动力,我还用配乐读以及齐读等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然后,播放课件动画,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了解了大公鸡和小姑娘在一起玩的快乐及当它被换掉后那种伤心、痛苦的心情,我再适时引导,从而轻松地解答了问题。
2、自主学习第五至七自然段。
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流讨论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以及把自己独到的意见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就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
在教学第五至七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默读第五至七自然段,然后播放课件动画并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1)小姑娘是不是从此以后就和鸭子成了好朋友呢?(2)小姑娘是怎样与鸭子一起玩的?用“ ”画出小姑娘与鸭子一起玩的句子。(3)小姑娘为什么把鸭子换给邻居的大哥哥?结果怎样?在这一环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学会合作,进行学习,利用每一个好的教学契机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掌握课文内容,解决学习要求。
3。指导学习第八至九自然段。
播放第八至九自然段的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1)小狗有没有和小姑娘成为朋友呢?(2)小狗是怎么逃跑的?为什么跑了?小狗的心情怎样?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反馈,我相机指导。让学生用“ ” 画出小姑娘对小狗所说的话并用“以前……后来……现在”练习说话,进而体会小狗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明理导行
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学生讨论:
1、公鸡、鸭子、小狗被小姑娘换走后,它们的心里会怎么想?小姑娘眼看着自己的朋友都离她而去,她心里会怎么想?她错在哪里?
2、你愿意和这位小姑娘交朋友吗?如果你愿意,你该怎样帮助她?她应该怎样交朋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小组内思考、合作学习,老师适时引导。只要学生的回答贴近课文,我就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全面了解,对课文表达的观点已初步理解的时候我进行总结:课文讲了小姑娘用她的大公鸡换了小男孩的鸭子朋友,后来,又用鸭子换了大哥哥的小狗朋友,最后,小狗跑了,小姑娘一个朋友也没有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交朋友不能喜新厌旧,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不然一个朋友也不会有的道理。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六、说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相信学生,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一根杠杆,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撬起地球!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我今天带来的说课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白色污染”——塑料袋》。
20世纪初的1902年,当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轻便、结实和方便的塑料袋时,一定不会想到,这项发明如今却成为了“史上最糟糕的发明”。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的称塑料袋为“方便袋”,目前多是由商家免费提供盛装商品,消费者使用时也自然很仗义,甚至买一包盐也要套上去两三个,如果不套就不高兴,在这一点上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环保问题。现在大家都知道,塑料袋给我们提供许多便利,但由于人们的过量使用和回收处理不当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 主要来源。在生活中有些孩子缺乏环保意识,对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之大认识不够。因此我想和孩子们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
根据这一想法,我制定的活动目标是:
1、通过活动,了解塑料袋相关的知识和危害情况。
2、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参与活动,养成探究意识。
3、学生初步了解调查采访,收集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
4、在亲历活动中,增强小组合作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课前准备:适应目标的需要,为激发孩子们的活动欲望,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
(1)学生自由分组,讨论研究制定活动方案。选定考察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哪些地方存在着“白色污染”的现象;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调查“白色污染”的原因……。
(2)怎样设计调查表成了摆在同学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同学们首先是反复地研究分析一些从网上和书上搜集到的调查表,接着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调查表的基本格式,最后经过不断讨论、修改,终于设计出了令大家满意的调查表。
(3)教师搜集有关“白色污染”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活动安排:本次活动拟用四课时完成
活动过程:
对于整个活动的开展我们一共分四个阶段。即阶段一:以小组为核心,确定小组研究的主题,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再分配任务,实施计划,了解塑料袋的分类及危害。阶段二:小组内交流汇报,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归类、记录。阶段三:集体交流,各小组就自己设计的
主题和已制定的.计划以及时间的情况进行交流汇报。阶段四:召开成果展示
会,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今天我所开展的是第一阶段的活动。
第一阶段——活动导航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课件,展示“白色污染”的图片,让孩子感受塑料袋的危害。随着社会的进步,白色污染日益严重,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飘满了白色饭盒;幽静美丽的小树林里,树枝上挂满了白色塑料袋…..我们的眼前到处是白色的垃圾,他们不仅大煞风景,而且对环境的危害还不小呢!那么,对于白色污染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2、展开讨论,确定研究的子课题。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具有启示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塑料袋提出问题。给他们思考的时间,鼓励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和主题有关,都给予赞许和肯定。然后,把性质相同的问题放在一起,归纳分类,进行筛选,留下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整理语言,最后确定子课题。
3、分组讨论,制定方案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组成研究小组。教师此时注意协调小组人数,并维持课堂秩序。小组人员确定后,自行推举组长,同时确定联络员、安全员等角色。小组共同制定活动方案,各小组长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活动方案。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
由于本人经验有限,还有很多不尽完善之处,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真正上好综合实践课,期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事的点评和指导。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江上渔者》这是一篇有关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故事依据《江上渔者》的诗情画意及当时的时代特征而写。宋朝著名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大江中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历程,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简意赅的《江上渔者》。本课让孩子们了解,进行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更不是为了使自己在人前炫耀的资本,文学创作的实质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说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7个字,认识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的理解诗意。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 难点: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人民的教育。
说教法:
在朗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说教学过程 :
《江上渔者》一课分两课时学完
复习导入
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主要是通过读第
2、自然段,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过程。一是读;二是抓住重 点词句来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如让学生读第2句,想想客人们在品尝鲈鱼是会说写什么。通过读4、5句,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危险。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者。
3、通过学文,使学生认识到进行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更不是为 了使自己有“作家”的头衔,文学创作的实质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学习书面表达。
说教学效果:
1、我在上课时按自己的设计进行的。如学生想象客人们的称赞,他们的回答还比较满意。
2、指导朗读上做得还不够。总结课文是提问: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一是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危险;二是让学生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假如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感慨,创作文学作品。结果,由于紧张,把这一点忘了。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微型小说《窗》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第五篇课文,它通过描写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已与利人、生存和死亡矛盾冲突中,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批判了狭隘自私的阴暗心理,意味深远,发人深省。本文是中职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在第一册第二册的基础上,由理解能力上升为欣赏能力乃至探究能力的训练。本单元的重点是创造性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感悟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堂课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描绘人物的各种情态。
2.能力目标: ①锻炼学生的口述能力。
②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这是本课的重点)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揭示“窗”的内涵,启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 难点:通过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揭示“窗”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二、说学情
我现在所教的班级,有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表现欲,但思考问题不够缜密细致,而且学生的家境都较好,因而自私任性,学习中缺少踏实和勤奋精神,与人和谐相处和团结合作的能力较差。所以我授课的重点放在人物心理性格的探索上,以启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主动关爱他人,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接受高尚情操的薰陶,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
三、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教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
五、说课堂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在开始上课后,我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首名为《窗》的歌曲,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趁机出示窗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由这扇“窗”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对窗的联想当中,领会文章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后,请同学复述故事梗概,提示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情节的完整。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人物形象分析:(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归纳文章主题作准备)
第一步:分析靠窗病人形象 。设置问题,突出重点。
1、提问:两个病人的主要话题是什么?2、朗读课文第四段与第五段若干句(一个孩童……网球赛)
过渡语:窗外的景色如何呢?我们请位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其他同学合上书倾听,好象你现在就是那位不靠窗的病人,享受美景。
此处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考虑文本深意,这也是符合情境教学理念的。3、提问:窗外的景色如何?4、提问:如此美好的景色是真实的吗?5、提问:那靠窗的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处是一连串的追问,在逐步加深的理解中感受靠窗病人的美好情操。紧接着请大家结合全文关于靠窗病人的文段,思考一下,你如何评价靠窗病人,并说明理由。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再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步:分析不靠窗病人形象方法同上,重点思考:不靠窗的病人想靠窗看景的想法正常不正常?你如何看待? 此问的设计是要结合生活实际,来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向所为,让学生有个心里的道德行为的底线。
第三步:小结:
提问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对比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在此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在作文时也要运用这种创作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借机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总之,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联想式、空白式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四)创设情景,深入感悟主旨
设置问题,学生认真思考:(这是从知识教育过渡到德育教育的准备工作)
1、看过了整个故事,现在再来看看题目。小说以简单的“窗”为题,有怎样的寓意?(让学生思考“窗”的象征意义。
2、我们通过对文中两个人物的分析,已经明显的在情感上有了倾向性,大家来说一说,你的倾向性是什么?
3、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主题的看法。
在学生共同讨论,总结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实际情境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另一个病人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另外我运用抛砖引玉的方法用大屏幕显示出我对本篇小说的感悟,引导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将课堂教学的深度不断推进,完成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五)、课外训练,反馈成果
作业:
1、结合你对这篇小说的理解,为文章作一个续写: 这时又有一位新病人转入了这间病房……
2、向学生推荐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的第一课时。就全册书来讲,第十课是结束课,在综合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方面有突出作用。单就第十课来说,第一课时着重解决正义这一话题 知的问题,即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维护正义,为第二课时进一步解决怎样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等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对这一课内容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和基础,是告竣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违法社会规则,这是非正义的行为,任其发展会产生严重后果。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使其鄙视以不正义的手段多得利益的行为。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初二学生对正义没有明确认识的实际情况。由于正义问题比较抽象,学生虽然对正义有所耳闻,但对正义、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正义制度等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上述问题有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针对部分学生存在押避规则对自发的约束的行为,不能自发遵守社会规则的现实。部分学生为了个人利益或由于自由散漫等原因,会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谈论法、归纳法、比较法
三、 教学目标(说目标)
依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及本课的现实针对性,三个维度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涵义,正义对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维护正义,了解有正义感的人应当做到的具体要求。
2.过程和方法
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能自发维护社会规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做有正义感的人;
能积极主动维护正义,见义勇为,匡扶正义。
四、 教学重点难点(说重点难点)
【重点】明辨正义与非正义、社会需要正义,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难点】未成年人维护正义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见义巧为
五、 教法与学法(说教法、说学法)
确立依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学校的主人,学习即生活,德育即生活,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告竣生生互助、师生互助,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法】
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得到最真实的感悟
(2) 案例分析法―――以真实的案例,逐步引导,逐步深入研究生活中的问题
(3) 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讨论,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 启发式教学法―――带着问题,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六、 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
(一) 激趣导入
都说一个好的导入,是一个课堂成功的关键。我选择了《今日报道》的新闻来引入正义的话题。下面,请老师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视频。
(看视频后)
信赖老师们看完这段视频,一定会有很大的感受,学生也是一样的。我之所以会选这个视频,是因为这个视频,包含了我们这一节课的统统知识。我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这个视频开展活动的。
(二) 维护正义是统统善良人的声音
活动分五个步骤进行
活动一:让学生谈谈看了视频的感受,评价每个人的行为
设计企图:在这个视频里,三个男人暴力抢劫一个女的,实在可恨;见此情形,路人果然无动于衷,实在可悲。我希望,用这样的反面实例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非正义行为的残忍与冷酷,引导他们去追求正义!
活动二:让学生换位研究如果你是那个被抢劫的女的,你会怎么想?
设计企图: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所渴望的.正义究竟是怎样的,在这个视频里,起码正义就是当被欺负了,有法律来制裁这些坏人;当有困难了,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认识正义的可贵!
活动三:续写故事三个歹徒得逞后,他们以后会怎么做?
设计企图: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不正义行为的危害性。如果没有了正义,邪恶就会嚣张,整个社会就会非常混乱,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正义的重要性。
活动四:让学生讨论,假设在群众的帮助下,抓到了那三个可恶的歹徒,怎么去处置他们?
设计企图:根据以前的知识,学生很便当就可以说出用法律来惩罚这些不法分子。
为什么要跟学生强调要学会用合法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呢?
主要是针对一部分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来讲的。
有一些初中生,当自己受到不正义的对待时,会选择自己解决的办法,比如被同学欺负了,就找朋友帮忙,教训欺负自己的人,这就导致了一些校园暴力事务的出现。
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别人不正义,不代表我们也不正义,当受到不正义的对待时,首先要懂得运用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力,而不能采用以牙还牙的报复方式。这个思想对于消除校园暴力事务有很大的作用。
【难点解答】
(最后一个活动,是解决从思想到作为的难点问题)
活动五:让学生讨论假设你在视频里的抢劫现场,你会怎么做?
学生肯定议论纷纷,比如报警。叫人帮忙逃跑等,
当然也有思想矛盾的学生会说:见到这些行为,我也想见义勇为,,但是万一被歹徒捅了几刀,小命都不保了怎么办?
设计企图:通过学生的讨论,教材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见义勇为的工夫,更要做到见义巧为,要尽量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对此,我想让学生看一看四川地震中的一些感人图片,有那么一些未成年的学生,在最危难的工夫,为了救同学,不幸受伤甚至殉国的感人事迹 设计企图:这似乎跟教材的思想有违背的地方。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觉得如果在未成年人阶段接受的教育都是先保护自己,才去保护他人;时间长了,有些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先己后人的惯性思维;长大了,可能会变得自私。见到不正义的事情,也许会像在视频中看到的路人一样,为了保护自己,有的逃跑,有的无动于衷!
我希望 学生能从四川孩子的身上自己去寻找感动,也许会给他们一个更加明确的正义的答案。
七、教学效果预设:
回顾本课堂的教学,遵照课程新标准的要求,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重在情感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解决问题能力。
1.生成性。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明辨正义与非正义行为,形成明确的正义与非正义标准。
2.思想性。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非正义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震撼和感染学生,激励他们的正义感。
3.实践性。将正义行为、正义制度以及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尊重所带来的良性循环和影响鞭策学生,让他们自发做一个维护正义的人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对印的乐趣》是本教材绘画系列课中的一个环节,属于“造型 表现”范畴。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科要想在大多数学生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使之与学生发生兴趣方面的关系,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且要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灵活多变的拓印技巧,一旦与儿童绘画的审美趣味相结合,就会产生一种即具有儿童情趣又有现代感的效果。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对应低年级的儿童特点和制作能力,引导学生灵活掌握版画的制作方式,不拘一格,通过合理巧妙的设计制作,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并充分体验印制的乐趣,锻炼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二、说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对印版画的简单印制技巧,学会对饮版画不同的表现方法。
2、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小组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锻炼。激发学生不断追求创新的创造意识,注意培养学生感受、分析、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对印版画是造型表现的一种表达方式,学习简单的对印技巧并创造性的表达。
难点:如何巧妙地将印好的画面进行新的创意。
四、说教学材料
水粉颜料、各色卡纸,调色盘,毛笔等。
《对印的乐趣》教学反思
《对印的乐趣》是本教材绘画系列课中的一个 环节,同时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这种绘画工具,想到低年级在以往的教学中使用的都是水彩笔或是蜡笔等绘画工具,而在涂 色之前是用铅笔现起稿才涂色的,这就有可以改正的机会。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有可能会不感下笔绘画所以我采用这种灵活多变的拓印技巧,与儿童绘画的审美趣味相结合,就会产生一种即具有儿童情趣又有现代感的效果。本课我对应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制作能力,引导学生灵活掌握版画的制作方式,引导学生灵活掌握版画的制作方式,不拘一格,通过合理巧妙的设计制作,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合作能力,并充分体验印制的乐趣,锻炼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本课我采用的是同桌合作完成绘画,由一名同学主画,另一名同学协助绘画并印制,在把拓印出来的两幅画分别加上不同的背景或是装饰是一幅作品变成两幅。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我,这种绘画方式既可以使绘画好的同学得到发挥又可以让绘画比较弱的同学有信心趣完成作品。
由于水质颜料干的速度比较快,本节创作比较适合二人合作形式进行教学,不太适合集体完成。如何使对印的效果比较清晰,我引导同学们在时间中互相启发。例如水分的掌握,基本上是颜料管中直接挤出来的颜色,不必在兑水。但是我发现学生的作品中还是有的水分比较多。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瓢虫说课稿03-12
《杠杆》说课稿01-04
《江南》说课稿03-16
《雨花石》说课稿04-17
《观潮》说课稿10-15
《浮力》说课稿12-21
广告说课稿01-10
倍的说课稿01-13
长城说课稿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