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本课的难点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3.提问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1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问:
1.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1.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2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赏读静夜!(20分钟)
在这个教学环节用以下问题,提问、探究并质疑。让同学们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领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1.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虚写的景物?
2.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3.第一诗节实写,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4.齐读第二诗节,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5.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6.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7.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8.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分析!再次领悟文章,全班交流发言。
总结:
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这叫联想。
6.再次指导朗读朗读
1.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
2.有感情背诵全诗
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与迁移(5分钟)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钢笔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一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8.总结:(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一、话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这一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和绿色的草原,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念和热爱。
《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笔下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那绿藻……无不给人美的享受。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的心灵回归自然,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充沛的资源,所以学习本文,首先得利用其审美价值,引领同学进入作者营造的美的意境,整体感知,获取美的享受和熏陶。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亲切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老舍先生不愧是卓越的语言大师。一系列的比喻、拟人、抒情句是作品给我们的极好馈赠,这就为同学积累感悟语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学本文,积累语言也是对同学极具体极实惠的丰收。
《济南的冬天》更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于: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浑然天成地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实为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所以教学本文,学习写景的一些方法是对同学进行写作引导的最好资源。
二、说学情:
《济南的冬天》一文,所讲的内容是同学们并不熟知的区域——济南,初一年级的同学们还没系统学习地理知识,对济南的了解甚少。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家乡冬天的比较,对济南的冬天一定会随作者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者,他们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三、定目标: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同学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应抓住以下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老舍及与课文相关内容;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写景的多种方法,并用之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2、教学的重点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
四、析教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教师要更新观念,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同学思想品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按照“教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在引入本课教学时,启发同学思考为何老舍要写冬天、写济南的冬天呢?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一启发,同学有了“惊奇”和“疑问”,自然地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激活了思维。
2、以读促学
教学本文时,引导同学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作者写景的方法,从读中体会作者感情。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默读与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默读主要是让同学能够迅速归纳概括知识要点,朗读主要是让同学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示例迁移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中有两段写景最为生动,而且写法大同小异。教师只需重点指导同学学习一段,另一段则让同学用学习前一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是学以致用,又是一种习得。该课文学完之后,布置同学写一篇作文,也是这方面的道理。
五、定学法:
新课标指出: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同学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同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给同学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学习。依据本课的实际内容,结合初一同学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对同学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诵读法
通过默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老舍清新朴朴实的语言风格,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言美、语意美、语境美。摒弃课文分析的老套路,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到“读”书的根本轨道上来,让同学充分体验作品的原汁原味,获取作者最初的思想和艺术特质感受,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之所在。
2、设问法
同学一边读文章,老师一边设疑,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同学既自主学习,又合作探究。
3、比较法
教师提出两种情况让同学通过比较,从中总结出其中不同,从而明白其优劣,作出正确英明的选择。比如,让同学体会“济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济南”之间的差别;体会把“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另起一段与课文原来写法的不一样。
六、谈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由于基础差异,智力差异,学习习惯差异的存在,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遵循“面向全体同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是从“启发导入→初读,整体把握→精读,学习方法→品读,体会感情→习作,学以致用”五个环节、两课时来组织教学的。下面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设计。
(一)启发导入
在你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几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同学答后,教师再接下去说)。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没有这么一个地方,那儿的冬天与众不同呢?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冬天的济南》看看。
激趣是教学中不可小觑的一个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学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我采用的方法则是唤醒同学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对比中萌生求知欲望。
(二)初读,整体把握
1、让同学朗读课文,并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什么特点?请用文章中的一个两字词语来概括。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待同学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有两个理由:一是让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二是让同学把握文章总—分的结构。
(三)精读,学习方法
在初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同学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段落,并把它仔细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喜欢。由此自然过渡到对文章第三段的精读,教师指导引路,同学在读中思考总结,归纳出“抓特征、有层次、有映衬、有虚实、有动静”五种写景方法。然后再让同学小组合作用学习该段的方法对比学习第五段,看看第五段是否用了这些方法,有无新的写景方法。最后教师让同学质疑第五段,大家共同解决疑难,并明确该段新用的“有远近”的写景方法。
学习这两段,花费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主要就是想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给同学一些方法,让同学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品读,体会感情
在重点学习第三、五段后,让同学再回到整篇课文,默读课文一遍,想想: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济南的冬天的?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课文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句话,满载作者这种感情,你知道各是哪一句吗?对文章的结尾一句,你觉得放在最后一段末尾妥当吗?你有什么建议?有人提议把题目《济南的冬天》改成《冬天的济南》,你觉得可以吗?
设计这些问题,一是让同学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二是让同学了解“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的写法;三是让同学要批判性地读书,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唯书,不唯他。
这一环节,是一个从课文中走出来的过程,一个把文章由长读短的过程。
(五)习作,学以致用
让同学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布置写作,用意只有一个,就是让同学巩固在课文中学习到的众多写景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会把景物写活、写生动。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观潮》。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展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3、在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的基础上,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课文的重点段中,按空间、时间的顺序进行了形象的描写,而这些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很难体会出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我把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有序练习背诵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生生活在内陆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观的大潮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没有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课文文质兼美,意在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想象奇观,深入品读重点的词句,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我把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定为本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掌握了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所以可以从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思路是:紧扣一个“读”字,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调动学生参与解读文本,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
四、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识字学词,品读感悟,回归整体这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识字学词,整体感知
此环节重点掌握多音字“闷、薄、涨、颤、号”的字音“横贯”的“贯”字的书写笔顺及“观潮”“奇观”中“观”字的不同意思,做到扎实有效的学词。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路,课文是按照潮来时、潮来中、潮来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潮来时 潮来中 潮来后
(二)品读感悟、体会奇观
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学生了解大潮雄伟、壮观并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写法的重点段落,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凸现对重点的处理。
1.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背诵之前,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好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大量读中感知,学生会找到可以按照时间、大潮的由远及近(空间)、前后联系等来记忆。
此时,教师再出示插图及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的词语,辅助学生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2.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其实,在学生交流背诵方法的时候,也就明确了三、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那就是——由远及近。
对于描写观潮人表现得句子,在课上不作重点处理,只是让学生找一找段中描写观潮人的语句,看看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重点词语“人声鼎沸”的体会,感受到加入了对观潮人的描写,更能衬托出真是天下奇观,所以,才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也与第二自然段的人们的表现相照应。
三、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效果:这节课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板书设计:
潮来前(平静) 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潮来时(浩浩荡荡) 人(沸腾,人声鼎沸)
潮来后(奔腾西去)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中学语文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x》。
本次说课我将分以下5个环节进行介绍,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首先,我介绍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
一、说教材分析
《 》选自人教版7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 ”为主题,意在让学生.......,培养学生.......。
《 》是作家写的一篇...的文章,文章主要记叙了.....,语言......,学好本篇课文对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朗读、探究,让学生感受重要语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相对欠缺,社会阅历较浅,再加上他们的理解相对片面缺乏深刻性,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后,下面我介绍本课说课的第二部分:
二、说教法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本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以及点拨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指导
同时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还要对学生的学法加以指导。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以及勾画圈点读书法。
那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要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接下来我将介绍本次说课的重点部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我主要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首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导入环节,我会先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图片。同时这样问学生: 。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创设了课文学习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进入本堂课的第二环节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然后针对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词语进行指导。这样就为后面课文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之后让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的有关知识,在学生总结完后,我会进行补充归纳,这样便于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
在解决了字词障碍和作家作品的常识之后,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勾画圈点出文中的关键词句。 在学生读完之后,我会边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至于阅读的主体地方,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突破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环节我将引导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
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一环节,为了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进一步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和内容表达高度统一的写作手法,我将设计以下几个思考题:
让学生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再一次进入文本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得出答案,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了解。受到了情感的陶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同时也就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在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第四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围绕“ ”做一个课堂小结。
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与体验,所以在学生总结完之后,我会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见解,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布置作业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接下来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请学生以“ ”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读写结合,一方面使所学的知识生活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堂课的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以及难点突出,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5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地位及作用: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侧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侧重人生感悟,本单元侧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据此,我确立了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三)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
二、说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深入研读、合作精读、对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复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质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大胆倡导有疑而问,提倡“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的精神;
3、设境法、点拨法、积累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请你复述、请你品味、小试牛刀等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三、说学法
初一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1、简要介绍寓言及作者周国平;
2、字词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和字词的积累,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2、自由诵读两则寓言,思考以下问题: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加以概括。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四)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五)深入研读,请你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和交流。
(说明:本项目的设置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体会语言的教学任务)
(六)合作精读,质疑探究
(七)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6
一、说教材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五篇课文为我们描绘自然山水之美。《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这堂课的三维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 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八年级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加以引导。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要为学法服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习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它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五、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两课时,我这里是第一课时,只学习三峡的山和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外国学者问过余秋雨,:“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同学们猜猜余秋雨说的是哪个地方? (三峡)
2、播放《浪漫三峡》短片 (多媒体播放视频)
3、三峡的确魅力魅力无穷,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去走进壮丽的三峡,一起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注意画面和音乐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2、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和语句的通顺,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
3、学生试译短文。
4、多媒体展示重难点的字、词、句。
5、学生试着背诵。此环节设计: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读课文,品析领略
1、品读课文:三峡美在哪儿?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及时鼓励。
2、郦道元如何写山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幻灯板书)注意激励
3、他又是如何写水的?特点是什么?(小组讨论回答 )回答的同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的水随季节变化而呈现的不同景象。
4、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峡的美。(学生独立归纳回答)
5、从语言、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来品析这篇文章。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一题教师可以出示一个说话的句式,来降低学生的回答的难度。 例如:“ ”
运用了 (修辞或写法)写出了
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精彩的段落,领会优美的词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表达,突破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师生齐背《早发白帝城》。
2、一首是诗,一篇是游记,二者有哪些内容对应、写景相同的句子?
此环节设计: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五)背诵课文,丰富积累
(六)走出课文,激发情感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美好画卷,今天的三峡正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三峡电站正造就着一个世界奇观。三峡,我们唯一的三峡!三峡,我们永远的三峡!
(七)学生谈收获
(八)作业布置
1、小结三峡的壮丽。
2、收集有关三峡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奇、壮———雄奇美
青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秀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
写法:动静相生、对比。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7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老舍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老舍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老舍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老舍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老舍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老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老舍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教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教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教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教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教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8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宣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是学生学习、感悟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 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的。
教学流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1、 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说说看后的感觉或者让你想起了些什么?
2、 简介安塞腰鼓
3、 简介作家刘成章及其作品
二、 初涉文本,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研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
四人小组分工朗读,右上角的学生担任组长,边读边寻找文章的美点。读完后在组内用“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美在——”的句式叙述出来,再推选同学准备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比如,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来学习,一切以学生为主。
三、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 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如将文中的排比句改写成内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味。
2、 指导学生采取
"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字、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体会作者对语言的锤炼。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一定的点评。
四、 拓展延伸,内化语言
1、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读背背
2、 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试着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
五、 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 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2、 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努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开展研究性阅读,以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践新课标的理念。
1、 突显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扶助,尽量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说,大都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欣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能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朗读课文,学生感情不到位时,可以鼓励说:“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读出来,肯定能更好,不信,你再试试!”当需要学生齐读时,又可以鼓励:“老师始终相信,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其神奇的魅力。”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成功而快乐,为他们的困惑而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有了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9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推荐】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9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