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4-09-30 19:41: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物理说课稿集锦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物理说课稿集锦6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的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研究匀变速运动规律而展开,这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特点

  a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理解

  b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历史事实和科学方法;

  b、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c、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d、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b、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课本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入,在问题情景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b、在学习中,学会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推导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重力速度 。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推导。

  二、教法和学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体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依据认知结构理论,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实验探索、课件展示、分析讨论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研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拔。采用:“复习提问——直观演示——分析讨论——归纳概念·揭示规律——巩固知识”并辅以现代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提问:(2分钟)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

  Vt= V0t + at

  S = V0+

  2212at 2Vt-V0=2as

  b、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有什么特点?

  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为1 : 3 : 5 : 7

  指出:这个公式反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它可以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中。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结论来验证某些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2、新课引入

  演示:将一张纸和一个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

  现象:重物先着地,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提问:如果将纸片揉成一团在和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结果会怎样呢? 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再演示,调动学生尽早投入课堂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 演示:将纸片揉成一团在和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

  现象:几乎同时着地,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下落。

  提问:两次实验用的物体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启发学生认识到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研究。讲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时,拟定一个讨论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正亲临这场争论,进入情景教学。学习伽利略相信科学,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引出课题: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课件:牛顿管实验

  a、 未抽气时: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

  b、 抽出部分空气时: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加快,但仍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

  c、 抽成真空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使学生再次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问题真相大白,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在没有空气的真空里才能发生,若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只有空气阻力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的下落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指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深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10分钟)

  进一步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它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课件:闪频照片

  引导让学生通过频闪照片看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呢?

  讨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启发学生利用照片上的数据来验证。让学生自己分析、处理数据。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引导。结奏应放慢,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

  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且根据S = 12at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2

  引出重力加速度

  3、重力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取9.8 m/s2,粗略计算时可取 g = 10m/s2。

  课件: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有所不同。赤道处g小极地处g大。

  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都使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 V0t + at ? Vt= g t

  S = V0+

  221212at ? S = at 22Vt=2as 2Vt-V0=2as ?

  四、课堂练习

  1、做一做:测定自己的反应时间

  2、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质量的3倍,它们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加速度大

  c、甲与乙着地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两者在任意时刻离地的高度相同。

  3、课本的问题与练习:1、2、3、4

  五、小结

  1、自由落体运动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在没有空气的真空里才能发生,若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只有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下落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重力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取9.8 m/s2,粗略计算时可取 g = 10m/s2。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 V0t + at ? Vt= gt

  S = V0+

  21212at ? S = at 2222Vt-V0=2as ? Vt=2as

  六、作业

  设置作业超市(A、B、C)三个难度的试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同时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题目,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钻研。

  七、板书设计

  尽可能的通过板书体现本节谭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同时突出生重点内容,尽量让学生在看到板书时能体会到清晰的课堂思路。

  八、评价分析

  新课程理念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情感层面上的接触,追求师生心灵的拥抱。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用积极、及时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本节课通过深挖教材,按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目标,以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讨论及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来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信心得到增强,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将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自由落体运动重难点的一点尝试各想法,有不妥当的地方还恳请各位评委多多批评指正!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的产生、传播、特性之后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出发,要学生了解早上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噪声的来源与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等级。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三、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来源与生活。因此,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假如你正在午休,有同学在走廊大声歌唱,你感觉怎样?一下子将学生带到生活中。

  由于情景是学生熟知的,学生就会有话说,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这种令人心烦的声音就是噪声”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探索新知

  1、噪声的来源

  在理解乐音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总结出噪声的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令人心烦的声音,从而概况出噪声在环境保护角度的概念。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让学生通过比较、举例概括出噪声的两个来源,培养了学生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多彩的,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产生草率的例子,学生这时情绪高涨,都有话可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噪声的等级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看“小资料”,并找出几个声音的强弱。学生通过看书查找所需信息,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中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早上的危害课本上讲得比较少,但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为下面学习噪声的控制埋下伏笔。因此,我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噪声危害的三个方面:心理效应、生理效应、物理效应。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噪声的危害,从而产生了减少噪声,保护环境的情感,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3、噪声的控制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本环节我设计了小组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通过前一环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防治噪声的必要性,在此,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正在学习,而楼下音乐的吵闹声影响了你,你会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很多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归纳控制噪声的方法。本节 课的教学重点一一被解决。

  4、噪声的利用

  这一知识点属于知识的拓展,让学生知道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也有可利用的一面,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噪声的相关知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三)课堂总结

  总结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反思能力。

  (四)巩固练习

  练习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我设计了针对性较强的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也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物理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空气的力量”,下面我就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本节课的内容本人觉得安排二个课时,当然实际操作时不能被课时所左右,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说学法

  当今信息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施行新课程改革,改变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所面临的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应引导好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八年级学生有学好物理的*望,但显得比较吃力,本人结合学生实际,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

  1、课先预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2、学会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3、结合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

  4、通过动手实验,检验问题。

  5、通过多练,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6、交流与合作,共享成果。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根据本单元特点,本节课可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1、小组合作:全班可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好的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合,互帮互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好习任务,提出思考问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让学生怀有极大的兴趣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实践探究: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复习引入-问题-猜想-分析讨论-结论-验证-理解、应用-延展扩宽-新的`问题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

  如:(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三)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

  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靠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

  实验1、拉开“皮碗”,用力挤出皮碗中的空气,两个皮碗还容易拉开吗?

  实验2、“覆杯”实验,在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水是否会流出来?

  实验3、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得出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

  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 ,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

  计算: v=10m×6m×4m=240m3

  ∵ρ=m/v

  ∴m=ρv =1.29 kg /m3 × 240 m3 = 309.6 kg

  得到原因: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

  ③分析: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④思考:

  玻璃管的上方不是真空会怎样?

  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

  玻璃管的粗细会影响水银柱的高度差吗?

  玻璃管的顶端破裂了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

  水能代替水银做实验吗?若能,水柱有多高?

  ⑤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0.02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 优点:精确 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优点:使用方便 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1)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

  (2)应用:高压锅。

  5、思考:

  (1)、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到高楼大厦的楼顶?

  (四)、归纳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用多媒体给出)

  1、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讨论了大气压强的特点

  3、探究了大气压强的测定

  4、应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1、2、3。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体现所讲知识的顺序性、条理性,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知识。本人采用如下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1、 大气压强:

  ①生活现象:纸片托水、可乐罐变形、挂钩吸墙上。

  ②验证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产生原因:气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④解释现象:钢笔吸墨水、抽水机抽水。

  2、 大气压强的测量:

  ①测定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

  ②大气压值:1.013×105Pa

  ③测量工具: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3、 大气压强的变化:

  ①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②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或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 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①大气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高。

  ②应用:高压锅。

物理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三、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步骤: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匀速圆周运动

  (1)用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卫星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棗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 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2)角速度等于 和 的比值

  3)角速度的单位是

  c:说明: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 是恒定的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3)周期、频率和转速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 叫周期, 叫频率; 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

  (4)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

  a:过渡: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b:用出示思考题

  一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1)它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_____ ,用T表示。它在周期T内转过的弧长为 ,由此可知它的线速度为________。

  2)一个周期T内转过的角度为_______,物体的角速度为________。

  c:通过思考题总结得到:

  d:讨论

  1)当v一定时, 与r成反比

  2)当 一定时及v与r成正比

  3)当r一定时,v与 成正比

  (二)例题讨论(用课件出示)

  三、分组探究

  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州飞船”, 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州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懂得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2.难点: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②理解公式a=rw 2 和a=v 2 /r

  四、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本节内容涉及公式较多,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归纳结论,理解记忆公式,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因此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 1/2,课堂气氛将比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录象短片、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秤,绳子,小球(若干个),圆珠笔杆套

  六、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

  复习上节内容,播放几个匀速圆周运动实例的录象短片,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轨迹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并理解它的'方向和作用。

  (二)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播放小孩拿着带绳子的玩具抡圈圈的画面和赛车因速度过大而脱离轨道的片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定的向心力,否则物体将脱离圆轨道。然后设问:质量为 m的物体以角速度ω做半径为r的匀速周运动时,究竟需要多大的向心力?引出探究向心力大小这一研究课题。

  2.思维发散,科学猜想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向心力大小的人,猜猜看向心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指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

物理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高志远,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在大碱厂镇初级中学,任教八年级物理。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光的反射的后续课程,既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后面透镜及其应用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低位。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学生通过对光学现象的分析,可以丰富知识,开拓思维;培养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经历规律的产生过程。

  通过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养成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的习惯。

  3.重点难点

  我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我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运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分析讨论,归纳结论。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多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引领学生的学习,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自然合理的开发,最终达到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知识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新课引入:

  演示:向透明水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请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这是为什么?

  筷子似乎是折了,但从水中取出筷子,依然完好。由此引出新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激发。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光的折射现象

  利用光具盘展示,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情形。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从而引出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

  为了便于交流要明确一下几个概念:界面、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

  教师边画图,边对应讲解,最后要求学生动手画在笔记本上,既加深了印象,又练习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然后请学生观察光在玻璃中发生折射的轨迹,讨论回答问题: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 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 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回答问题,师生合作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通过师生合作学习,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05-18

高二物理说课稿01-15

高一物理说课稿11-20

说课稿05-23

瓢虫说课稿03-12

《杠杆》说课稿01-04

《江南》说课稿03-16

《雨花石》说课稿04-17

《观潮》说课稿10-15

《浮力》说课稿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