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鞠躬)我是小学语文组3号考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从小就热爱教育,做着教师的梦。长大后,一直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站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毕生的心血与智慧,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我至今已执教23年,今天,有缘与各位评委老师相识,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请问我可以开始说课了吗?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钓鱼的启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计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我要说的是教材。《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以"生活的启示"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本文主要写在三十四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鲈鱼放回了湖里的故事。
本课按要求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二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懂得"我"心情的变化。我认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懂得"我"心情的变化,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其次,依据学情,说说教法和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无论什么样的教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也初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采用"情境渲染""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课文的思想感情。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自读、质疑、圈画、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会利用多媒体配乐播放《小儿垂钓》并带领全班同学深情朗读"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让学生初步感知钓鱼的乐趣与艰辛,继而揭示课题:13钓鱼的启示。这样不仅可以立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是为学生的完满生活服务,阅读自然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情感。而文章的内容又是情感的源泉,因此,水到渠成的进入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新课标要求五年级的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因此,我首先布置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明确课文写了什么事。籍此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顺势进入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深入分析。通过以上初读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环节主要在学生粗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客观上把握课文,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情感。同时,让学生把文中相关句子画出来,对于感受较深的语句,用圈点勾画批注,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句子旁,接着,我会相继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抓住"好大,从来没有见过,漂亮,翕动"等关键语句,体会"我"和父亲的那份欣喜、(得意)的心情。面对这么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我"和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呢?请学生快速默读第4∽9个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句子:"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我(急切)地问道。""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从父亲那不容争辨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引导学生交流交流,读一读,写一写,使学生在思考与朗读的过程中,感悟作者那种无耐的(委屈)和(不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升华,既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锻炼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然而,转眼间三四十年过去了,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引导学生快速读文,找到父亲的话。小组讨论交流后,多媒体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实践、勇气、力量"仔细琢磨,从中体会父亲的严格与不被任何诱惑的高尚品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接下来,进入第四个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第一,回归文本,朗读全文,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得意识,从小养成不被任何诱惑的高尚品格。第二,拓展延伸,生活中,遇到同样的事,该怎么办?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听。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明扼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在教学实施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做适当的调整。不妥之处,敬请评委老师予以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附板书设计
钓鱼――得意
放鱼――不舍
是与非――难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1、我说课内容节选自::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下第二单元《雨花石》
2、本单元主要作品如课件所示——《雨花石》,羽调式,浓郁的民族风格,清新、柔美的旋律,抒写甘为铺路石,默默奉献的情怀;《共和国之恋》A段旋律抒情流畅,深情款款,B段跌宕起伏,表达无怨无悔、坚定执着的爱国情怀;《蝴蝶飞啊飞》《和平的花环》,童声的纯净甜美,对比出历史的惨痛,引发无限的哀思,更诉说对于和平的坚定信念;《烈士日记》英勇—激愤—沉痛—悼念,音乐加上合唱再现了诗中的场面,更升华了诗的内涵;《辛德勒的名单》小提琴独奏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旋律,抒发犹太民族饱含苦难的心声。
3、通过对教参的学习,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本单元的特色是——让学习者在学习、感悟、体验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音乐过程中回顾历史,感受历史题材作品中音乐语言的独特魅力,从中汲取为和平幸福而奋斗的力量。
二、课时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选择演唱歌曲《共和国之恋》,欣赏乐曲《辛德勒的名单》作为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按照精细化教学设计的要求,我对教学过程中的欣赏教学环节——过程安排进行说课。
选择《辛德勒的名单》作为本单元的重点以及精细化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原因在于:这是本单元中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作品,也是本单元唯一一部外国音乐作品,通过第一课时内容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在追求和平、幸福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学习《辛德勒的名单》时,学生能够感受到,和平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祈盼,和平——是所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共同的心愿!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包含对教材的分析,同时更应该了解教学的对象。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每一单元前,我都会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于单元学习有整体的印象,再加上第一课时《雨花石》《蝴蝶飞呀飞》《和平的花环》的学习,学生对于单元教材的设计、情感基调有了初步的感知,通过日常教学的训练,学生也具备了基本的分析音乐要素的能力,对于本曲的演奏乐器小提琴的音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欣赏过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但对于音乐演奏者、创作者、音乐成就、音乐语言本身了解并不是很多,情感体验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本内容教学可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电影本身展开。
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音乐基础较好、舞台表演机会很多,对创作、表演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过程设计中体现为学生表演创设情境和机会的思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涵盖学法指导)
1、知识与技能:在欣赏过程中,通过对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记忆必要的音乐常识,如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成就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哼唱、旋律分析、对比评价、配音表演丰富情感体验的形式,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作品中抒发的犹太民族的苦难心声,从而体会和平的珍贵。
教学重点——主题记忆、旋律分析
教学难点——旋律分析、配音表演
教学准备——视频剪辑、其他乐器演奏的音乐及相近题材的影视音乐搜集、课件的制作
五、教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为核心,以欣赏体验为重点,以实践为手段,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具体教法如下:
1、利用多媒体演示,影音结合让学生多角度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形象;
2、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指导学生逐步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音乐素养;
3、鼓励创造,设置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创造的快乐,从而加深音乐印象。
六、教学过程
本课我采用认知——感受——实践模式进行教学。
1、语言导入。他是谁?在我看来,音乐是美的,音乐课堂的语言美同样很重要,因此我通过语言提示简要介绍音乐创作的背景,了解音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和故事,用设疑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2、名家介绍。以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作品本身的成就、作曲家、演奏家的生平有进一步的了解,用名片——名曲——名家带给学生震撼。
3、音乐赏析。初听主题——了解乐器、感知音乐的情绪;再听音乐,影音结合——分析音乐要素,提问:是怎样的旋律带给人如泣如诉、悲婉动人音乐印象?说出见解;哼唱旋律——记忆主题(音诗画结合);表演实践,我来当导演——对比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作为导演选择喜爱的音乐,指导演员参与配音表演;综合评价——以乐评人的身份阐述对音乐的认识,评价同学表演的亮点和不足。
4、课后拓展。结合单元“创造活动”为学生提供“乐评指导”。 影视留声机《东京审判音乐欣赏》。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设计欣赏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掌握欣赏的一般步骤,在对比中加深对乐器音色的感知,没有标准答案的对比环节,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多元和音乐语言的独特,让学生在表演中感知音乐对环境、对人物性格、对情境的烘托作用,用音诗画结合、我来当导演等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记忆。
七、本课教学优势及反思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对学生能力成长的扶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审美学习情境和展现潜能的舞台。
2、重视课堂中问题的生成和预设,采用灵活机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层层递进。
3、有效地把音乐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为教材制作有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染力的配套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4、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同时注意借鉴和运用其他艺术形式(例如电影、诗歌),使得音乐不至于孤单呈现,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音乐与其他艺术互为影响、互为补充。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Flash CS5平面动画设计与制作案例教程》一书中第五章第六章Flash动作脚本、组件部分,Flash动画脚本可以使观众控制动画的进程,实现画面的互动。本节课主要是在对flash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的前提下,用影片剪辑拖放语句和复选框组件,制作点菜宝软件。
以项目《点菜宝制作---flash脚本运用》为主题,把学生当前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素养。本项目共分3课时完成,本节课是第3课时的内容。
项目名称
《点菜宝制作》---flash脚本运用
项目描述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餐饮企业由“电子点菜”代替“一张纸、一支笔”的传统点菜模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电子点菜方便卫生、图文并茂,还可实现多种附加功能。计算机是为其它行业服务的一种工具,我校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技能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
今天,我们要为烹饪专业学生的餐饮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利用flash软件,设计一款“点菜宝”。
项目分解
任务一:电子点菜功能了解及素材收集(1课时)
任务二:点菜宝界面设计与布置(1课时)
任务三:点菜宝功能实现(1课时)
2.学情分析
作为计算机专业大专班的学生,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课堂上自律性强,学习气氛浓烈,在效果实现上有追求。
横向,开设过几门计算机语言课程,有一定的编程能力,知道如IF等常用语句的功能及基本格式。
纵向,已能熟练使用flash中常用工具及创建元件,掌握了逐帧动画、动作补间、形状补间和路径动画、遮罩动画的制作,学习了部分组件的应用及简单代码的编写,对基本动画的制作有了初步的感受及实践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知道复选框(CheckBox)组件和影片剪辑拖放函数(startDrag、stopDrag)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1)能创建复选框(CheckBox)组件,并正确设置相关参数,编写AS代码实现多选功能。
(2)能利用startDrag、stopDrag函数对影片剪辑进行拖放操作。
情感目标: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创业意识。
4.重点、难点和结合点
重点:1.能进行复选框(CheckBox)组件的创建及功能代码的编写
2.能知道startDrag、stopDrag函数的格式并能利用其对影片剪辑进行拖放操作
难点:功能代码的正确编写
结合点:
通过这个“点菜宝制作”把flash课程和就业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学会本课知识技能,更体会到了在现实中的运用,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伏笔。
二、教法分析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
1、先创设情境,并展示参考作品“点菜宝”,激发学生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
2、采用项目任务书,把项目分解成了三个任务,并给予难点提示,引导学生为了达成任务自主探究。
3、创建QQ交流的群,给课前预习资料共享、学生作品上传、作品评价投票、难点交流提供平台。课堂学习着重于答疑、评价和提高。
4、运用小组(4人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各组长的组织能力,在任务实施中合理分配,创建QQ讨论组。
5、通过设置课后巩固和拓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鼓励创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和学习兴趣。
三、学法分析
在学习方法上,采用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分析,结合学案提示,探究出实现的方法并实践操作。另外,运用QQ交流的群将上课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提前知识预习和任务实施,带着问题进课堂,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从而学会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目标,培养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采用课外QQ群投票评价和课内评价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项目书及反馈表、课件、QQ交流的群、“点菜宝”参考效果
六、教学过程
前期工作(第2学时):
教案:附后
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和学情分析
1、 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有感情的朗读时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已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以达到。因此需要教师师范朗读,指导诵读。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二、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一)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 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三、 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朗诵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
在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朗读法、对比探究阅读法法。
四、 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2、 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小思和席慕容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历程和创作情况。
(2)检查字词预习,为更好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3、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注意朗读的感情、节奏。目的是“品语言,入意境,展想象”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此环节教师指导诵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初步感知文本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在读的过程中,请学生思考:
(1)、《蝉》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此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明确答案:
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一文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课文最后一段说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4)、这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研读赏析课文,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比阅读和思考,更深一步的分析体会两篇短文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要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明确答案:
(1)、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3)、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明确: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5、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6、布置作业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五、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蝉 ——珍惜生命——欲扬先抑
贝壳——把握生命——直入主题
说课稿 篇5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纸品乐陶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纸品乐陶陶》是湘版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趣味性强,富于新意,符合新课标理念。本课中所选材料是学生熟悉的各类纸材,通过捏、搓、卷、折、粘等手段进行艺术造型,将生活中的美经过自己的再创造,运用到生活中去。所表现的形象装饰性强,美感十足,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良好素材。本课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我选择的内容为活动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他们已经接触过撕纸、折纸、剪纸等纸制品艺术造型的设计,具备一定的动手制作能力,较绘画而言,他们对手工制作更感兴趣。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过渡时期,他们性格活泼,具备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是学生创新思维成长的关键时期。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20xx版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巧,感受纸制材料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造型能力等美术素养。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参与活动,体验制作的乐趣,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品的美感,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养成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掌握纸团纸绳的制作及拼贴方法,培养美的情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出有创意且精美的装饰画。根据教学需要,课前,我会安排学生准备好皱纹纸、固体胶等必备用品。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本节课,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启发法、演示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大胆创造,使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五、教学过程
最后,我重点说说教学流程。我将本节课的设计确定为四个环节:“赏析范作,激趣导入→讨论交流,掌握技巧→创作表现,体验乐趣→展评交流,拓展延伸”
环节一:激趣导入,赏析范作
美术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课一开始,教师问同学们:在你们身边看到过的,摸得着的,你认为什么最美?让学生大胆发言,充分感触身边的美丽物体,激发了情感的同时,也为后面的创作打下基础。然后我请大家共同欣赏我事先准备好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谁能告诉我这个作品是由什么做成的呢?让学生近距离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受材质的美感,体验它的浅浮雕效果。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漂亮的作品原来都是用纸团和纸绳拼贴成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充满着创造。作品赏析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导入了课题――纸品乐陶陶。
环节二:讨论交流,掌握技巧
同学们:你们想亲手制作喜欢的粘贴画吗?师生一起交流方法。 本环节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尝试制作纸团和纸绳,体验纸材的使用方法。教师先让学生自主练习一至两分钟,再集中就相关要点与学生展开交流。为什么有的纸绳很粗有的很细?怎样使纸团的大小基本一致?怎么搓纸绳不易松散?通过演示、指导,使学生掌握纸团大小、纸绳长短、松紧与搓的手法,材料的选取有关系,让学生在初步操练中感悟美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通过尝试,学生兴致高涨,跃跃欲试。这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准备好了这些纸绳和纸团,你想用它们制作什么画面呢?”通过描述,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表象,从而完成作品的初步构思。教师适时归纳,动植物、人物、风景等简明的图案均可作为本次创作的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简要说出制作的步骤:构图――涂胶――拼贴,教师将“画→涂→贴→压”四环板书在黑板上,并强调制作的要点:作品大小要适宜;色彩搭配要合理。根据皱纹纸的特点和色彩搭配原理,我们选择黑色卡纸作为底版,这样效果会更好。
环节三:创作表现,体验乐趣
考虑手工活动所需时间较多,我安排两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任务,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他们的集体智慧与团结协作能力。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构思及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可以让其自由发挥,有的学生可能基本方法还没有很好的掌握,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指导与帮扶,充分运用激励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出新的形象。同时,活动中需强调用剪刀时应注意安全,并注意环境卫生的维护,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活动中,教师可播放一定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美术创作带给他们的乐趣。
环节四,展评交流,拓展延伸
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转化成为具体成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也是一种创新。完成创作的小组将各自的作品粘贴到相应的展区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他们的观察和感受,发现自己作品中的闪光点,并相互欣赏,产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教师根据激励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结合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学生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幅用其它不同材料制作成的装饰画,引导学生欣赏,将美术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相似的美学原理,完成知识的迁移。教师用“美和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总结全课教学。
六、教学评价
在美术术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纸品乐陶陶》一课从赏析入手,以赏析结束,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全课设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往的教材中对新闻这种文学体裁的选择,多半是消息、时事报道、评论,涉及面很狭窄。本单元四篇课文从广义上都属于新闻作品,内容涉及历史、音乐、思想教育等方面,体裁包括报告文学、通讯、电视专题片等。本文属于报告文学体裁,讲述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学习到本文独特的构思和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辨习惯,提高人文综合素养。从教材跨学科整合知识的“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与本单元其它文章一道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极好的教材资源。
2、教材分析
茨威格以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相交织的方法,运用文学的表现力再现了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比利时滑铁卢地区的一场著名会战。文章由六个小标题构成,分别是:滑铁卢的上午、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滑铁卢的下午、决战、尾声。
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对历史大事件、大场面的描写中,抓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重要细节,从细处落笔,凸现了作者非凡的构思组材和写人记事的能力;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学生也很有启发。
3、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三个教学目标:
⑴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⑵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教学重点。
⑶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这是教学难点。
以上三个目标用两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又是自读课文,适宜长文短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课文类型及现有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拟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具体做法有:
问题研读法:整堂课以问题研讨的方式进行,通过巧设疑问,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激趣法:这篇文章属于战争题材,学生比较感兴趣,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仅在于人,还在于其他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故而在开始上课之前,让学生观看《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的片断,因为两个战役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而且直观性的战争场面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迁移法:学习一篇课文,不是要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内容、段落大意、写作特点,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并借课文举一反三。因此,在课堂主要任务完成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火刑》,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培养。
三、说学法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文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第一步,自主: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先行了解作者、拿破仑、滑铁卢之战的背景及其影响。课堂上通过听写检查学生对生字词、音、义的预习情况。
第二步,合作探究: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创新性的见解,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辨教育,并通过共同探讨,逐步把握文章主题。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语:(导语的设置应该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我选择从观看影片《辽沈战役》片断之后比较两次战役的相同点入手。)(3分钟)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5分钟)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5分钟)
仓皇 拘泥 怯懦(qiè nùo)扣人心弦 疲惫(pí bèi)惟命是从 优柔寡断 孤注一掷
3、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15分钟)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以上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4、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10分钟)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为完成另外两个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5分钟)
评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多方面能力。
(四)布置作业(2分钟)
精读本文,体会文章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一)通过回顾前课内容导入新课。(2分钟)
(二)具体感知(23分钟)
结合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3分钟)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5分钟)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课文,分析“滑铁卢的上午”中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和 “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5分钟)
明确:分析“尾声”部分“上午十点钟,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10分钟)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尤其鼓励学生独创性的见解。
(三)课堂小结(15分钟)
1、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联想、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
(2)工笔描写细腻
(3)场面勾勒宏大
(4)心里描摹准确
(5)穿插评论深刻
3、简介作者(打出作者图片及介绍投影)
以上完成第二、第三个教学目标。
(四)布置作业(5分钟)
1、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并将课文与查询到的有关史料、影像资料作比较阅读。
2、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3、拓展阅读:请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的报告文学《火刑》,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年级美术课《鱼儿游游》。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课《鱼儿游游》。《鱼儿游游》一课共分为二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鱼的外形特点,能用剪贴的方式进行表现,并能用画或剪贴的形式装饰鱼的花纹。
二、说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作为小学生入学后剪贴的初始课,本课学生在剪贴时有一定得难度,这要求学生既要画出鱼的外形,又要能在设计好的鱼的身上用剪贴或绘画的形式装饰鱼的花纹。自然界的鱼类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色彩也是五光十色。我通过带领学生欣赏美丽的鱼儿,诱导学生表现鱼儿的欲望,启发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剪刀,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来剪贴各种美丽的鱼儿,和鱼儿做朋友。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必拘于自然与现实的色彩及形状,要大胆、富于想像,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鱼儿游游》一课也为后续上好剪贴课奠定了基础。
2、、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鱼儿游游》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按照本课的教学内容,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为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鱼的外形结构,能用剪贴的形式表现水中游动的鱼。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不同的色彩来装饰各种鱼儿。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珍惜大自然,爱护生灵的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是:
了解鱼的外形结构,使学生能用剪贴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鱼儿。
教学难点是:
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各种鱼儿。
四、说教材处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按照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
作为小学生入学后剪贴的初始课,本课学生在剪贴时有一定得难度,这要求学生既要画出鱼的外形,又要能在设计好的鱼的身上用剪贴或绘画的形式装饰鱼的花纹。只有画的好,才能做的好,剪得好。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了解鱼的外形结构,让学生能用剪贴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鱼儿。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有关鱼的图片及教师和学生的范作,让学生了解鱼的外形结构,身体形状的特点,让学生概括鱼身体的基本形,比较各种鱼的花纹特点,为学生能剪贴好鱼做铺垫。
《美术新课标》中规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在保护学生个性形成的同时,还有遵循审美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我要突破的难点就是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不同的色彩来装饰各种鱼儿。通过欣赏图片和作品时鼓励大家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使学生能创作出有独特个性的作品,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课我将学生作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尝试求知欲,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智互动的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
五、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及教学手段:
1、教学方式: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通过引导、欣赏、体验、思考、观察、讲解、演示、表现、展示、评价等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2)、以观看动画片、游戏、范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4)、通过欣赏图片、观察范作、自主表现、展示评价等方法,让他们比较自然界中的鱼,感受鱼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分析美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2、学习方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针对《美术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初步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
(2)、通过创设情境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本课的学习活动中。
3、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标中的要求,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我采用以下的评价方法: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特点,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环境,通过游戏活动展示作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4、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各种情境,以欣赏多媒体课件、动画片、图片、游戏、范画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各种鱼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走进鱼的世界,曾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看、听、说、玩、想、做等多元化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各种能力。
六、说教学预案(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创新精神,我把自己所设计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智互动的教学模式,融入到以下五个教学环节中: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的情感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境又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愉快的情绪,学生进入情境后就会引起思想的共鸣。所以我采用情境法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片段,然后提出问题:
尼莫被抓走了,它感到非常的孤单和害怕,小朋友,你愿意做一条小鱼去陪陪尼莫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以此来引出课题,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活跃课堂气氛,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基础,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引导学生思维轻松进入学习内容。
2、观察感知,体验审美
《教育学》中指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见过的鱼,说说它们的形状,颜色和花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表演鱼儿游游,可以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鱼鳍的作用。更使学生走进鱼的世界,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曾强学生的求知欲。
用课件展示鱼身体各部分的结构,让学生了解鱼的外形结构特征,为学生剪贴鱼奠定基础。接着课件展示让学生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通过比较说一说它们的美。这时学生交流,各抒己见:鱼儿在外形、花纹图案和色彩等方面的美。
通过比较自然界中的鱼,感受鱼的外形美,色彩美,花纹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多欣赏,多感受,多交流,在分析美,感受美的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并对鱼的形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此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3、发散思维,自我表现
欣赏教师的作品和同龄小朋友的作品,让学生概括鱼的形状,颜色和花纹等。通过让学生以儿童的眼光欣赏同龄人的作业,教师的范作,体验不同媒材的美术作品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说说小朋友们是怎样把这些美丽的鱼表现出来的?学生自己概括剪贴鱼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来装饰鱼,给它穿上什么样的衣服,使它更漂亮?这样让学生发挥想象,利用各种美丽的花纹来装饰鱼,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接着还是以要为小丑鱼尼莫找朋友为契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各种美丽的鱼,与小丑鱼做朋友。激发了学生的爱心和创作欲望,使他们感到非常迫切的想要动手剪贴各种美丽的鱼儿,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在创作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剪贴鱼的图片,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以此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4、展示评价,情感升华
本阶段我添加了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游戏活动,出示海底世界图,学生把剪贴好的鱼儿贴到黑板上的海底世界的图上。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鱼的上面贴泡泡,看谁得的泡泡最多。让学生评出最好看的鱼儿,并说明原因。再说一说你还喜欢哪条鱼,喜欢它什么地方?
这样在游戏中评价,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5、教师小结,渗透德育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掌握时机,渗透德育,对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小丑鱼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爸爸,它非常高兴,小朋友们帮助了小丑鱼找到了爸爸,你们高兴吗?看来小朋友们都是喜欢助人为乐的好孩子。鱼儿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小朋友应该这样做呢?
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1、由于美丽的鱼儿是儿童喜爱的动物之一,本课通过剪出鱼的外形,并能用剪贴或添画的形式表现鱼的花纹,色彩,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积极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通过引导、欣赏、体验、思考、观察、表现、展示、评价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的情感态度。
2、由于本课我根据《美术新课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并对学生的学法进行了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全体学生都可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总之,本课我根据《美术新课标》的要求,按照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贯彻新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养,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说课稿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这一课程的设置能使学生通过综合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并使这种兴趣与精神转化成耐久的情感与态度。“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总体特征为拓展性、探索性、发明性,因此学习内容的开发与课题的设定都体现这一特征。《走进花的世界》一课的教学研究即由此而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能从自身周围的生活和自身的经验中获得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合作、资源、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逐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花”这一主题,以丰富、多样、开放的内容文字、学生活动局面等,揭示了“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要求和线索。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感官对花卉进行观察 ,了解一些花卉的基本知识(包括种类、特点、作用。)而且通过本次活动,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主体参与意识和群体合作精神,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自然界奇妙的事物和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在小 组合作 探 究、实 践 过 程 中,培 养 学生自学新知、与他人合作、主动探究、积极参与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 养 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2、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人资源劳动效果,感受相互推荐的乐趣,激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调查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活动过程。
即将为大家展示的是我和我校的四年二班学生一起完成的综合实践活动 ---《花与我们的生活》效果汇报展示课.从活动过程的设计来看,本次活动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会实践调查研究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
下面就整个活动作具体说明:
一、研究大主题的发生确立
《花与我们的生活》的这个研究主题,仔细研究后我认为以自然界常见的花卉为活动对象,设计观察、调查访问、推荐、实践、活动、延伸等活动, 我个人认为综合实践课的设立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科技、科学知识,研究得多么深,而是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身心、能力得到提高才是目的 。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点,添加了颂花、效果展示、实践等活动,开展一系列探究花卉的活动,并努力做到学科整合,集常识、语文、信息技术、美术、 音乐等学科知识为一体,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二、实施中的小主题的发生
这个主题我是分为四个阶段来完成的,分别是导入激趣、调查整理、汇报展示、扩展延伸。
1、 作为教师都知道导入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发生兴趣,综合实践课更是要通过本环节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所以我的导入课是选择在学校的电脑室来完成,首先我先为学生提供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出示幻灯片)从视觉上来调动学生,果然让他们发出了美的惊叹,接着通过学生的调查 ,蓦然发现原来生活中平常的花并不平常,自身对花的了解很少,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探究热情,最后再让他们自身利用网络搜索和花有关的内容,为确定小的研究主题埋下伏笔,学生从网上和身边生活中来进行搜索寻找自身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他们基本上是从花的种类 、 花的作用 、花的特点 、 观赏之外的作用 、 甚至是颂花等几个方面进行汇报的,这也与我提前的预想基本一致,分组工作较顺利地完成,但是通过这种形式我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不强,必需在老师或少数同学的协助下才干完成搜索任务,这一点也是今后让学生锻炼加强的地方。
2、上过综合实践课的老师都知道调查整理这一阶段的实施是决定了是否会发生有效的研究效果的重要环节,但他也是最难开展的环节,学生的研究方向过散,也不太会整理搜集来的资料,作为老师大多身兼其他学科,也没有很多的精力进行细致指导它,我只能利用课上时间一个一个小组来指导,没有指导的同学可以在本组独立研究或先写其他学科的作业。通过这样的作法学生的研究方向性更明确,资料更符合本组的汇报主题,老师也能和时的了解每个组的情况,给予知识上、技术上、资料推荐多篇上、以和汇报形式上最适当的协助。 另外,在指导中我发现学生在为汇报做准备时采用的方式多是口头读资料 ,所以我在课上反复强调汇报的形式是要把你的资料生动的表示出来,让同学们感兴趣乐于接受才行。
3、 在汇报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多篇各种花卉的图片,讲讲花的名字和有关花的故事来增加学生对花的感性认识,引发了学生爱花之情和对花的了解。通过大量的搜集调查 ,让学生掌握了有关花的知识,从而也为学生的学习氛围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融入了花的海洋、花的世界给人以视觉美感,使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
【有关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