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实用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
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教学难点
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
〖教法
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
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 “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5、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作简要讲解。
(二)背景简介
(三)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选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三步:三读课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第四步:赏析文章。完成教学目标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学补充。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多媒体显示:
远 仅如银线——形 比
玉城雪岭——色
声如雷霆——声 喻
近 吞天沃日——势——夸张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描述第二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2、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五步:课堂小结。
第六步: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作改写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第七步: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板书: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石榴》这篇文章按时间的推移,描写了家乡石榴的生长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美丽的石榴花,酸甜可爱的石榴果,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家乡之情。
这一课是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读课文圈划词句的单元中,这一单元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初步学习圈划词句,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教材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直线划出描写石榴花的句子,圈出描写石榴果皮颜色的'词语,在圈划中积极动脑,认真思考、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说学情】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千个左右的生字,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识字能力,能运用工具书、生字卡片等自学字词,而且也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字词的教学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对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混淆的字形作适当的点拨。在阅读教学上,学生基本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顺,如要读出语气还需要教师多指导。而圈划词句是本单元的重点,学生初步接触,对那些学困生来说尤其难,教师应多关注。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规定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目标详见教学设计。目标一在于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落实。认识本课10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生字,积累词语并选择造句。目标二,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在朗读课文时强调读正确,读通顺,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从本单元开始接触按要求划词句,本课既要划出描写石榴花的句子,又要圈出描写石榴果皮颜色的词语,内容较多,教师应指导学生圈划完整,不要遗漏,如有差错,及时纠正。目标三,是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喜爱家乡的石榴,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
【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自主识字
“识写分流,大量识字”是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千个左右的汉字,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生字卡片等自学生字。在课上,针对孩子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等特点,采用挑战自我、识字金点子、精彩词句大展示等环节,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主动识字。教师对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混淆的字形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学得愉快、扎实。
二、边读边思,逐步感悟
进入二年级后,教学的重点应逐步从识字向阅读过渡。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读书,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读、同桌互读、挑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从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感情到表演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强调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体验,养成边读边思、边读边圈划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积累语感。
三、创设情境,学习表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说自己想说的话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我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导入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图说说秋天的果园,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石榴;在学习了石榴的果实后学做水果推销员,启发学生思考、想像,把话说完整、说清楚。逐步引导学生在说话练习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学资源的分析
如果说生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抒情诗,那么语文就是对它声情并茂的吟诵;如果说生活是一篇隽永秀丽的散文,那么语文就是对它翔实生动的鉴赏。可以说语文与生活有着唇齿相依的联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体验,就难以有底蕴深厚的语文素养,更难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正因如此,在强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理念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在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实验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其中,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我的母亲》,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是大学者胡适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写下的《四十自述》的选段,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全篇被一种不加修饰的感人挚情所萦绕,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怀念。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当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的洗礼,使之理解母爱的深沉含义,意识到小结人生是为了体悟出人生奋斗的意义。与此同时,本文还是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铺垫之作。由此看来,本文不仅应通过师生平行的对话实现师生知识与能力的自然生成,更应通过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走进母亲的心灵底处,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让母亲宽广的胸怀成为儿女们心灵的精神家园。
教育是生命参与的事业。与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长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在文章的浅层理解上应无大碍。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爱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同时由于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为师生课堂的交往和心灵的沟通带来了难度,因此,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调动学生情感,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文章情感;
②理清文章结构,体悟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③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
②提升自我情感。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
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①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②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①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章,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本节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
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五、说教学步骤
导入。课前,让学生讨论见过哪些桥,视频演示赵州桥片段。
作者介绍。首先向学生适当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有所侧重,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比较阅读。接着,教师分发资料,《荷情万种》、《荷花》,学生阅读后,并感知它们的区别,学生谈阅读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这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又写荷花。《荷花》这篇文章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荷梗、荷花、莲蕊、莲须。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学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视频配乐朗读,再用多媒体显示需要积累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填写,既检查预习情况,又便于学生了解文意。
了解说明对象。培养学生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是本文的能力目标。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后,会急切的投入思考。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思考出答案,并抢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给出标准答案,并给予图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乃是千百万座中国桥梁中杰出代表之作。千百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建造着,它们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的历史见证,显示出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这种史的观念和数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实物可按的直觉印象,都是为理解中国石拱桥所须涉及到的知识面。如果抽掉这些生动史实,不仅内涵空虚,一两座孤立的躯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石孔桥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所介绍的两座桥,赵州桥已历时一千四百年,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七百年,它们都称得上雄伟坚固,迄今仍保持着初创风貌,可以通行重车,在中外石桥中是罕见的。赵州桥敞肩式的创造,早于西方七个世纪,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坏,说明设计与施工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再如赵州桥的浅基础、短桥台,不少现代工程师表示惊叹,因为经过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无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唐朝张嘉贞的《安济桥铭》中所云:“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一评价,几乎和二十世纪工程界学者异口同声,技术高超,于此可见。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来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标,在六世纪初,我国的能工巧匠发挥智力,大胆创新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同时,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画图,不能有一处败笔。
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着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我们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也叫大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唐代文人赞美桥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座桥建于隋朝公元6XX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桥身长50.82米,宽9.60米,大拱的净跨度长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虑,为使桥面坡度小,将桥高与跨度呈1:5的比例,这样既便于行人来往,也便于车辆通行;拱顶高,又便于桥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两肩上,各做两个小拱,使得整个桥型显得格外均衡、对称,既便于雨季泄洪,又节省了建筑材料。其结构雄伟壮丽、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为后人所效仿。李春设计的桥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间走车马,两旁走行人,不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见,在1300多年前,在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一个普通石匠李春有这样高超的技术,实为难能可贵。
李春选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艺与众不同。他采用长方形石料,每块重约一吨,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没有起重机和吊车的情况下,运如此之重的大石头是何等的艰辛。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可见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价!
李春带领其他工匠,将石料各面部凿有细密的斜纹,使石块相互咬合扣紧。全桥由28道独立的石拱纵向并列组成。他想,这样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独立负荷载重,又便利于修缮。为了加强各拱圈的连接,他又采用9道铁梁贯于拱背之上,接着用腰铁嵌入拱石之间,使桥能“奇巧固护,用于天下”。
最后,李春又组织能工巧匠,在桥面的两侧石栏杆上,刻有许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艺术,图案细腻,刀法苍劲有力,雕刻灵变,各种鸟兽龙腾虎跃,欲飞若动,形象逼真,堪称隋唐时代雕刻艺术的佳作。这种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样的布局,采用这样的巨形跨度,构成这样的优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创。在欧洲,14世纪才出现法国泰克河上的赛雷桥,但是,比中国赵州桥晚了700多年,并且早已被洪水毁坏无存。所以,李春造的赵州桥是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唯一尚存的时间最长的一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是相当有价值的。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这座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但是,关于李春的生平事迹却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就连隋朝之后的唐朝人,也只有"制造奇特赵州桥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数语记载。在赵州桥建成1XX年以后的唐朝开元XX年(公元726年)中书令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简略提到:“赵州清水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这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没了。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赵州桥的基础非常坚固。1350年来,两边桥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这说明李春桥址选择科学合理。赵州桥桥基,是建筑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层上,既没有打桩,也没有其他石料,桥台仅用五层石料砌成,桥基很牢,结构简单。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这样天然地基来承担大桥的全部重量,可见李春对工程学、力学、建筑学、水文、地质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这么多科学知识,无疑是他从劳动实践中获得和积累的。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会在人们脑海里永垂不朽。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利用花墙、廊子产生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微部分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再次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强调。全文结构层次明晰,中间部分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又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各部分内容中,或多或少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描写。以来等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 严密,是一 篇典范的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二. 说学生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学生在本单元刚刚接触这一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先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 说教法
本文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我们的校园";
五、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和运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并在书上注音注义,标上节码;
二、课前布置学生发挥特长,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影视资料等。
四.说教案设计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层次;
3.有重点的选择分述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了解如何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加以说明,并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问题探究上。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看课题猜说明对象。
(二).欣赏领略:看图片说说个人感受。
(三).了解作者:想语言大师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激发学习动力。
(四).揭示目标: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五).整体感知:
1、.叶老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如何?
2.苏州园林设计建造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做的?
3.。用一句话概括3~9小节分别写出了园林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4.。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六).研读品味
在3-9自然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话细细品尝: 叶老先生是怎样写的?好在哪?(可以用说明文体的学习方法先提几个问题)
(七).合作交流
1.用同样的方法,组内探究其余各段,把握妙处。请圈圈划划,加上旁注。
2.勇于发现新的问题,大胆质疑。
(八).课后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揣摩词语运用的妙处?
2.为什么叶老先生不具体介绍四大名园?
五.说课后反思
1..教师引导不得法:
⑴没有出示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研读品味时走了弯路,没有马上进入说明文体的学习范畴;
⑵"合作交流"环节,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而把共性的问题作为检查重点,导致时间上的过分紧张。
2.本课时容量大了一些,学习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第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课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对比较枯燥。但课文内容简单,语言浅显,易于理解。
第二说学生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其次是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天花乱坠”的讲析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
第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一下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培养把握实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能力。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第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文章总体结构:总—分—总。
难点: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说教法
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2.让学生当导游,从总体上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建筑结构及布局,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第六说学法
结合新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特点设计学法。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2.通过讨论协作梳理课文。3.通过做小导游的片段作文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第七说程序
由于这是一篇篇幅很长而又比较重要的文章,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个课时,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具体的课时安排。全文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游踪介绍。重点:说明顺序、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解落实重点段落。重点:各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说明文按空间顺序说明时该如何寻找立足点。
第三课时:课文知识、能力及其情感培养的拓展以及对课文做小结。重点:学习写作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八,根据以上设计,今天我就来说一说,第一课时的具体安排。总的安排了九个教学步骤,如下:
(一)导入:以一系列珍藏于故宫博物馆的珍品图片激起学生对故宫的好奇,从而引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检查生字词读音。
(三)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2.学生自主介绍通过朗读课文1-2自然段所了解到的故宫。3.演示课件,总体介绍故宫及简略介绍故宫四大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四)师生一起理清课文说明顺序1.根据图片及课文填写课后练习一中的图表。2. 利用多媒体课件,重寻作者行踪,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故宫。理清参观顺序:天安门—端门 —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五)完成课堂活动:根据图片和课文(5—8自然段),写一段导游词,介绍太和殿。
(六)理请课文结构1.在第一部分中找出与课文最后一句“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相照应的句子。2.课文首尾照应,都是对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描写,而中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博物院各大建筑的具体描绘,由此可见,课文的总体结构为:总-分-总。
(七)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
(八)小结:文章基本上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推进,又辅以左右(东西)两旁建筑加以介绍,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
(九)布置作业:从以下作业中任选2题
1.试着由北向南,从神武门进入,介绍一下故宫博物院。
2.从文中摘抄10个形容词,写一段课外练笔。
3.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间。最后我们来说板书设计,很容易看出,我们朗读的部分分别是课文总说的两部分,而具体分析的则是课文分说的部分。分说部分则又是按作者的游踪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来说明的,而且我们做活动的部分正是课文写得最详细的故宫最主要的建筑—太和殿。通过对课文的梳理,我们很容易得出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以及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如若能够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达到以上设计,那就为后两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对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来说明具体事务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就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传统美德的语文渗透课,题目是《送东阳马生序》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出自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一篇临别赠言,在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早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苦读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勤奋刻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勤学苦读的思想内容,正是对学生进行立志勤学这一美德教育的绝好素材。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古人立志成才,勤奋苦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运用情境创设法、讨论点拔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境,深切感受作者的求学之苦。
三、说学法。本课的学习要以读为主,通过听读——朗读——诵读——品读来理解内容,领悟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同学们一定熟悉这样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许多杰出的人物,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取得非凡成就,都是与他们的勤学苦读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了解一下明代文学家宋濂的求学故事。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我先播放课文的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通过听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通过自由读、单个读、分组读、齐读等方式熟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2、再让学生观看动画,讲一讲宋濂求学的故事。
3、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一是小时候,家贫无书,靠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二是成年后,求教无师,不得不到百里之外,从师叩问。三是求学生活异常艰苦,负籍远游,环境恶劣。粗茶淡饭,衣着破旧。
(三)品读赏析、领悟主旨
1、首先,我问:文中哪一情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最让你感动?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揣摩、品味,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在滴水成冰的寒冬时节,砚台都结冰了,宋濂还坚持借书、抄书,足见其意志之坚。“负箧曳屣”“蕴袍蔽衣”,体现其生活穷苦;再如“穷冬冽风”,“大雪深数尺”以恶劣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求学的决心之大。
通过对这些关键语句的品读赏析,使学生以进一步认识作者的求学之苦。
2、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家贫无书,没有老师,生活艰苦,作者宋濂的求学之路可谓困难重重,而他最终却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儒。那么你认为宋濂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思考,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
原因之一:作者具有非凡的毅力,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勤学苦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原因之二:坚定的志向。宋濂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学问渊博的人,(这个志向、目标是他成功的动力。)正是这样一种宏伟的志向支撑着他,激励着他,让他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原因之三:他有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有精神境界的高尚追求,因此不在乎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学业上,所以终有所成。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己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而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晚辈,但文章却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这是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因为作者不是以长者身份自居板着面孔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手法,通过叙述自己年轻时代求学的故事,让晚辈从中领悟道理,这种现身说法、寓理于事的写法,极大增强了本文的感染力。
(四)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理解宋濂故事的时代意义。请学生说一说:从宋濂求学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迪?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并在古今学习环境的对比中,感受幸福、学会珍惜,进一步明确立志勤学对于一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讲一讲,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画荻教子
3、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那么在学习中,除了要继承古人“勤奋刻苦”的精神之外,还需要怎样做才能使学习更科学更高效?
在教学中学生说出了以下观点
①今天古人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像这样在夜晚强忍着困倦学习,虽然他们精神可嘉,但是效率不高而且有害身心健康。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休息和睡眠虽然浪费了时间,但他却为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蕴蓄了精力”应该讲究方法,抓紧白天的学习时间,晚上尽量不“开夜车”,这样劳逸结合、有张有驰才能让学习更科学高效。
②可以利用网络来帮助学习。
现在,几乎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电脑,它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便捷。比如有一次我在读书时遇到了一句诗,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上网查找,结果关于这句诗出处、作者、背景、解释甚至与这首诗相关的其它诗,等全部资料就一下子呈现在我的眼前,真是应有尽有。从那之后,我经常上网查找我需要的学习资料。我觉得借助网络学习太方便、太快捷了。希望同学们也能有效地利用网络。
③科学用脑,讲究学习方法,如利用人体的生物钟规律,比如早上八点到十点,是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适合学文科,而下午2点到4点,则是推理能力最强的时候,这时最好做理科的题。还有,连续用脑1小时之后要休息一会。保护好视力
④不要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变勤学苦读为勤学乐读,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拒绝诱惑,专心致志,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业上,并且要活到老,学到老,不可一劳永逸。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固然需要古人“勤”的精神,但要勤而有度,勤而得法。这样才能学到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古训说得好:“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同学们,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让我们秉承中华民族立志勤学的传统美德,勤字当头,猛志常在,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在求知成才的大道上阔步前行,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2023年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3-21
语文说课稿11-15
语文《秋天》说课稿03-10
语文《观潮》说课稿01-06
小学语文《松鼠》说课稿03-26
八年级美术说课稿11-24
八年级英语说课稿06-09
小学语文《荷叶圆圆》说课稿11-20
小学语文蟋蟀的住宅说课稿01-24
语文说课稿15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