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日本》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日本》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日本》说课稿1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来源于中学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日本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中的第一个国家.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对后面的区域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特点及其成因。
了解日本的加工贸易经济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和工业分布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吸取日本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应用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通过学习日本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深对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七年级学生对地图的分析、比较能力以及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程度。 重点:
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原因。
日本加工贸易发达的原因及工业布局的特征。
难点:
日本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根据青少年生理特征而言,七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我将适时的运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由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一特点,我会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将抽象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变难为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结合本节课活动设计多,活动拓展性强的特点,我会采用活动探究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在课程的开端,我会先向学生播放一段日本的宣传片,这是日本官方对于其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的宣传片。通过视频,使学生对日本的插花、茶道、风景、民居、礼仪、服饰、舞蹈、食物以及民族节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沉浸在具有浓郁色彩的日本民族文化中。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日本。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经提过,日本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中遇到的第一个国家,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时刻伴随着对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我会给出一幅世界地图,让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去看日本,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相邻国家和海洋,国土的大致形状。从整体上把握日本的基本概况。之后,进入本节课学习的第一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让学生观察日本的地形图,在观察的同时,思考我所给出的几个问题:1日本的领土主要有那几部分组成?2日本的海岸线具有什么特点?3日本的地形特征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观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学生思考结束后,我将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观察结果,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随后,我会重新给出一幅世界地图,让学生注意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时回忆我们在上学期所学过的海陆的变迁中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并在六大板块示意图中标注出日本的地理位置。运用板块运动中地壳的变化,联系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小组讨论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我会在听取学生的答案之后,进行知识的归纳,进而得出结果,即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
之后,通过日本95年神户地震的震后纪录片,使学生认识到地震对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了解到防震减震措施的重要性。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日本防震日的防震演习及日本传统民居建筑的图片和材料,增强学生防震减震的意识。最后,通过我所收集到的学校避震措施,进行简单的现场演习。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建立起知识的新旧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同时,完成对教学重点一的学习任务。
接着,进入本节课学习的第二部分: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相关图片的比较、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即,使学生通过感性的对图片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对知识的归纳。为符合初中生有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度这一特点,我将采用“提出问题——地图分析——教师引导——得出结论”的流程,来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平常的生活中,所注意到的在我国市场上行销的日本产品。然后,通过我所给出的图片,认识日本著名的品牌。再结合日本的人均生产总值、在国际金融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外汇储备在世界的位次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日本的经济发达,是世界经济强国。
紧接着,我会给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地示意图和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的比例图两幅图,让学生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到日本是世界工业原料的进口大国,而造成日本大量进口的原因,则是因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按照相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示意图以及日本主要产品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图,自主学习,从而分析出由于日本国内市场狭小,造成工业品大量出口,成为出口大国。通过对四幅图的综合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日本加工贸易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外依赖严重。
之后,就进入日本工业分布的学习部分,先让学生观察日本的工业分布图,按照之前的方式,带着问题去思考:1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2为什么要分布在这些地方?3在图中明确横滨、名古屋、神户、大阪和东京的具体位置。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通过演绎法,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课程进行到这里,日本的自然环境和加工贸易经济已经学习完毕。我会通过
“日本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这样一道题目,完成对前两部分知识的结合和梳理,从而,解决本节课的学习难点问题。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可以全面具体的看问题。同时,在日本的经济发展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应用于发展我国经济建设。
最后,就进入对日本文化的学习部分。有人说,日本的文化好比一个茶壶,里面装有茶水、咖啡、白兰地。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此部分的学习,较前两部分而言,容易许多,我将采用讲授法和展示图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以及中日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通过此部分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日本民族构成单一,造成其文化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另一方面由于进出口经济发达,造成其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其次,使学生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从而促进中日的友好发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的强调,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析于合作。同时,运用视频和图片,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六、说课综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对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其次,使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希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强防震意识,珍惜生命。
《日本》说课稿2
【说设计理念】
跨入21世纪的大门,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正在受到巨大冲击,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
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
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地理教学课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掌握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b.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过程与方法:
a.重在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的方法。
b.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b.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c.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及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分析,内容在前面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中国和日本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对比学习,学以致用,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使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难点是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多震的原因是位置、地形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日本多震的原因及预防,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 ,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来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说教法】 读图导学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教学法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活动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作为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理学习上可能存在差异性,基础弱特别是读图、识图能力差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学业优良的学生会不满足于教材现有内容,会提出一些边缘性或更细的问题,教师不能限制其思考,在课堂上或课下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说学法】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解决每一个活动探究的问题,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归纳总结,不断使自己的认知升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日本》说课稿3
一.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来源于中学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日本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中的第一个国家.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对后面的区域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东亚岛国、地形、气候、多火山地震
3.学生情况分析
(1)、初一学生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较有兴趣 ;
(2)、对学习“日本”的兴趣浓厚;
(3)、如何学习一个国家的方法仍未明确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2)掌握日本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地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读图、分组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掌握与日本相关的地理知识。
(2)运用地图和学案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防震减灾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七年级学生对地图的分析、比较能力以及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程度。 重点:
( 1)日本位置、领土组成。
(2)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
难点:
日本的地震原因及措施
二.教学学法分析
1、学法分析
根据青少年生理特征而言,七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我将适时的运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由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一特点,我会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将抽象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变难为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结合本节课活动设计多,活动拓展性强的特点,我会采用活动探究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1)、情境设置法。创设旅游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初一学生的心智特点。 (以趣引人,畅享课堂)
(2)、问题开放讨论法。利用学生对日本的熟悉,引导其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主见解;符合“教学生学”向“教学生自己学”转变的初中地理课改精神。(以问求学,探索新知)
(3)、地图教学法。发挥地图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符合构建“高效课堂”的教改指导思想。 (以学促教,高效教学)
(4)、生活现象引导法。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 把地理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2、学法分析
(1)、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以培养自学习探究能力。
(2)、地图导学法: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引导学生注重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利用学案辅助学习。
两种学法都切合了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发展性教学”理论 。
三.教学过程
1、 旅游情境导入,创设教学线索
2、 出游知识竞答,了解日本常识
在课程的开端,我会先向学生导入风光图片播放日本民歌,这是日本官方对于其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的宣传片。通过知识竞答,使学生对日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沉浸在具有浓郁色彩的日本民族文化中。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日本。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经提过,日本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中遇到的第一个国家,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时刻伴随着对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3、借助各类地图,用图学习地理
首先,我会给出一幅世界地图,让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去看日本,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相邻国家和海洋,国土的大致形状。从整体上把握日本的基本概况。之后,进入本节课学习的第一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让学生观察日本的地形图,在观察的同时,思考我所给出的几个问题:1日本的领土主要有那几部分组成?2日本的海岸线具有什么特点?3日本
的地形特征是什么?4、日本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观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学生思考结束后,我将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观察结果,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自然灾害。
随后,我会重新给出一幅世界地图,让学生注意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时回忆我们在上学期所学过的海陆的变迁中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并在六大板块示意图中标注出日本的地理位置。运用板块运动中地壳的变化,联系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小组讨论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我会在听取学生的答案之后,进行知识的归纳,进而得出结果,即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
之后,通过日本95年神户地震的震后纪录片,使学生认识到地震对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了解到防震减震措施的重要性。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日本防震日的防震演习及日本传统民居建筑的图片和材料,增强学生防震减震的意识。最后,通过我所收集到的学校避震措施,进行简单的现场演习。
5、生活场景参透,探究理解气候。
最后,通过观察亚洲气候类型图,判断日本主要有什么气候类型,并利用同纬度的东京和北京气候进行对比。紧接着,通过提问季风气候的特点,
《日本》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日本是学完亚洲后的第一个国家,属于区域地理中的国家地理,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国家地理有着引路的做用非常重要。
2.教学重点: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评价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
3.教学难点: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抓住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法,谈话法,通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把握的知道,师生通过问答式的推演,来说明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并比较分析,最后总结出区域特征。
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日本地形图,分析日本的领土组成,地形及海岸线特点等,让学生掌握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并初步学会从两用的资料中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初步学会根据日本有关地理信息,归纳总结其地理特征的能力。
通过分析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感知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知识;初步学会根据内容收集地理信息,并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及特征。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对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表达自己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对地理问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给学生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识记日本的位置、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日本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6.教材处理:我把这堂课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日本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是对自然环境的评价。第一部分的处理打破了原有教材的内容,添加了日本气候的介绍,这样考虑是基于日本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国家地理,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也是对国家地理学习方法的铺垫。另外把区域评价拿出来作为一重要部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学生熟知的《哆啦A梦》主题曲引入正课,用学生喜欢的欢快的音乐导入,让学生的眼前一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导入,也会让学生感觉很亲切。而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你了解哪些关于日本的事呢?根据学生说述,展示一些日本的风光图片,图片的落脚点是富士山。这一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誉为: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国家-----日本。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国家地理,对如何学习国家地理还有一些困惑,为此,在我设计了一个国家地理学习框架:国家地理,主要是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和人文特点等,自然环境中,又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等要素,
富士山是日本的代表性地理事物。它山顶终年积雪,风景秀丽,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之所以著名还因为它是一座活火山。
富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答出六大板块学说。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富士山的形成原因,用flash展示“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板块碰撞,地壳破碎”的动画,并提问板块俯冲的结果如何?大陆板块上拱,隆起出露海面,形成什么?(岛弧链)日本就是位于这一链上的群岛国家。日本处于这一交接带上,容易出现哪些地质灾害?(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投影展示日本多地震多火山的数据。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国家多火山地震?(例如中国等)逐一分析地震原因。
然后承转,自然环境还有许多要素,接下来逐一分析其特征和成因。
首先是领土组成,读图认知四个大岛与数千个小岛及周围的海域。为了识记,设计了两个排序:(排序活动)从大到小强调特征;从南到北强调位置。其次是位置,鉴于位置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了大量图示,与同学们在图中分析,加强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读图识图的能力。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
在介绍气候的时候,首先出示亚洲气候类型图,由大规律引出小特征,对比同纬度中国的气温和降水,体现日本季风气候的海洋性,加深对岛国深受海洋影响的认识。
接下来幻灯片出示日本地形图,按照分层设色表找出日本的主要地形类型。再出示日本剖面图,强调日本地形起伏大、多山地、少平原的特征。
(提问)为什么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进一步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引出河流的基本特点,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培养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概括)总结日本自然环境特征,举一反三尝试学习另一岛国──英国。比较分析并完成表格。鉴于这是一个难点,同学老师一起完成。通过这一活动完成已知事物向未知事物的知识迁移。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跨经纬度 海岸线 港湾 气候类型 地形 河流
日本 岛国 温带 范围大 曲折 多 海洋性季风气候 多山、丘陵、平原小 短小、急湍
英国 岛国 温带 范围小 比较曲折 多 温带海洋气候 平原面积大 短小、平缓
(分析)研究国家或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是分析这个区域的组成、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这个区域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且还要对其进行评价。鉴于评价自然环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此设计一个辩论活动:正方辩题为日本自然环境的优势多,反方辩题为日本自然环境的劣势多。最后由老师总结并概括要点。
那么人们如何趋利避害防止灾难呢?加强预警预报,建筑物要防震坚固等。假如地震来临,你知道怎么做吗?(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到房角、桌子下面、户外开阔的地方、远离高大物体、降低身体高度等。
我们研究国家或者区域只研究它的自然环境完整吗?显然不完整,还应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人文经济地理的内容)这部分我们到下节课学习。请同学们广泛搜集相关资料。
梳理本节课知识结构,巩固所学内容。小结练习后完成本节的主体内容。
最后课下思考下面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日本首相,怎么利用本国的自然环境发展经济?为下一节课的讲述作一铺垫。
三、板书设计
自然环境的评价
优 势 劣 势
气 候 利 于 植 物 生 长 多 台 风
地 形 森 林 资 源 丰 富 ; 多 优 良 港 湾 耕 地 面 积 少
河 流 水 能 资 源 丰 富 ,利 于 发 电 不 利 于 航 运
多 火 山 地 震 硫 磺 、温 泉 、地 热 等 资 源 丰 富 房 倒 屋 塌 ,通 信 交 通 中 断 , 生 命 财 产 受 到 威 胁
四、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法:采用投影仪、录像等技术将重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设计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形成了参与性、开放性教育的模式。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日本》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这一课主要写战争年代,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战后,长大成人的孤女专程前来中国看望将军,不忘将军救命之恩。这件事成为中日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第二、三自然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孤女。第四、五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驻地。第六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文章语言朴实,内容真切感人。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聂将军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他的崇高形象。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文内容,从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 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难点是体会聂将军说的话,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法。
1、采用品读感悟法,以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为切入点,抓住形象具体的感人细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反复品读感悟,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感悟人物形象,体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学习写法。
2、根据本课教材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为基本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采用以下两种学法:
1、质疑探究法。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进行提问,然后抓住描写聂将军的细节,让学生主动探究。借肋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再进一步交流对描写聂将军音容举止的重点语句的探究,体会到聂将军非常细心,从而体会聂将军的“菩萨”心肠。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练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部分的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法,深入人物的内心,感受聂将军的品质。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学
流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总的设计意图:设问入手,深入全文,抓重点句体悟人物精神,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佳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独创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进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一)谈话复习导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师板书: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样设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的设计是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进行圈画批注,然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讨论、交流,体会聂将军的高尚品质。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整体把握文本命脉,给学生创设了****思维和与别人交流合作的空间,也就是给学生留了准备的空间。这是教学****的体现,学生读、思、议,教师参与引导、点拨,师生共同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观点,以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
3、全班汇报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个问题,老师就引导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练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文字投影。出示聂将军说的那段话:“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1)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虽然……但……一定要……决不能……”等词句,反复朗读体会聂将军宽广的胸怀。
(2)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想想聂将军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这段话。设计意图:读书的实质是让学生借助文本同文章的主人公的情感碰撞,并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之同思想,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让学生借助想象的创新,带着情感去读书,会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无穷魅力。出示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子:“聂将军先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让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吃的。然后,又慈善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
(1)汇报勾画出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句诵读体验,指导学生细读体会:“马上让……然后,又……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喂”等重点词句,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
(2)借肋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再进一步交流对描写聂将军音容举止的重点语句的探究,体会到聂将军非常细心,从而体会聂将军的“菩萨”心肠。
(3)读出聂将军的和蔼可亲。 设计意图:这一段是聂将军关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具体描写,并且配上了画面,聂将军的音容举止跃然画上、文字里。图是文的映现,文是图的延伸,引导学生将图文结合起来,诵读体验,具体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出示聂将军的亲笔信:“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1)从聂将军的信中,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看出聂将军的真诚、友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从这句话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2)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真诚、友善、奋斗到底的决心)
(3)总结:从刚才所读所品的语句看,聂将军确实是一位活菩萨,是至仁至义、心胸宽广、心肠慈善的好将军。因为聂将军的亲笔信,语言凝练,含义深刻,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将二自然段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与信中内容联系起来,反复朗读体会,领悟聂将军恩怨分明,为民族的生存与人类和平抗战到底的决心。感受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从而理解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培养了学生精读深思的良好习惯。
过渡:40年后,已成为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专程从日本来到中国看望她的救命恩人聂将军,见面的情景十分感人。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吗? 升华人物的品格:文中没有提及感恩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美惠子及家人的谢恩画面,说一说,议一议,加深对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的体会。这样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情表达对课文人物的理解与把握,再现文章的故事结局,有利于学生想象、表情达意,内化文中人物形象,同时也使人物的精神得到升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我们感受到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也使我们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作业设置,拓展练习
1、关注中日两国的交往历程,通过搜集资料,讨论聂将军善待日本人民的现实意义。
2、想象美穗子和聂将军40年后重逢的情景,把它写下来。利用课文为我们提供的机会,进行写话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促使学生有感而发,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六、说书设计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活菩萨 恩怨分明 慈善心肠 中日友谊的使者 宽厚襟怀 至仁至义好的板书,能生动地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的处理,清晰地展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结构层次。我的板书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抓住文章的要领,突出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洞悉文章概貌。
《日本》说课稿6
这一课主要写战争年代,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战后,长大成人的孤女专程前来中国看望将军,不忘将军救命之恩。这件事成为中日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
文章按时间的先后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第二部分是40年后的事,也就是第6自然段的内容。
课文第一部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又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是第1自然段,讲的是八路军从战火中救出两名日本孤女;
第二层是第2、3自然段,讲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两个日本孤女;
第三层是第4、5自然段,讲聂将军设法将两名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课文的第一、第二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第一部分是因,第二部分是果。正因为聂将军在战争年代关心照顾了日本孤女,才有了第二部分长大后的日本孤女前来答谢救命之恩的事。因此,可以用下图来表示文章的思路。
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两名日本孤女。
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日本孤女(因)。
聂将军设法将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40年后,日本孤女前来谢恩(果)。
新概念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感悟体验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学习形式,它不是靠老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而是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情后才能获得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在读中诱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促进学生感悟自得,自主发展,在不断读书积累中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语言的悟性。
以上的教例就体现了这种让学生“自读自得”的理念。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思考: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归纳出有“照料图”、“送别图”、“谢恩图”,这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悟。在此基础上就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图画出来,给课文配上插图,这是引导学生去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感悟。画出图后再作交流:你为什么这样画?这样画表达出了什么意思?这是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对课文语言情感的感悟——在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转化为图画形象的过程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又通过大家的补充讨论,如对人物动作神情的处理,对“梨”等小道具的处理,从细节处挖掘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这交流感悟的过程中,也让更多的同学体味到别人的感悟过程,以得到更多的启发。
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滔滔的讲解,只是让学生毫无拘束地读书,畅谈自己的心得领悟,就可以让学生的感悟体验与课文语言擦出情感的火花。
《日本》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主要写战争年代,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战后,长大成人的孤女专程前来中国看望将军,不忘将军救命之恩。这件事成为中日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第二、三自然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孤女。第四、五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驻地。第六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文章语言朴实,内容真切感人。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聂将军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他的崇高形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从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 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难点是体会聂将军说的话,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二、说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法。
1、采用品读感悟法,以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为切入点,抓住形象具体的感人细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反复品读感悟,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感悟人物形象,体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学习写法。
2、根据本课教材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突破难点。三、说学法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为基本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采用以下两种学法:
1、质疑探究法。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进行提问,然后抓住描写聂将军的细节,让学生主动探究。借肋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再进一步交流对描写聂将军音容举止的重点语句的探究,体会到聂将军非常细心,从而体会聂将军的“菩萨”心肠。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练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部分的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法,深入人物的内心,感受聂将军的品质。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四、说教学流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总的设计意图:设问入手,深入全文,抓重点句体悟人物精神,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佳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独创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进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一)谈话复习导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师板书: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样设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的设计是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进行圈画批注,然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讨论、交流,体会聂将军的高尚品质。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整体把握文本命脉,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维和与别人交流合作的空间,也就是给学生留了准备的空间。这是教学民主的体现,学生读、思、议,教师参与引导、点拨,师生共同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观点,以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
3、全班汇报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个问题,老师就引导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练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文字投影。出示聂将军说的那段话:“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1)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虽然……但……一定要……决不能……”等词句,反复朗读体会聂将军宽广的胸怀。
(2)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想想聂将军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这段话。设计意图:读书的实质是让学生借助文本同文章的主人公的情感碰撞,并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之同思想,同行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让学生借助想象的创新,带着情感去读书,会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无穷魅力。出示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子:“聂将军先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让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吃的。然后,又慈善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
(1)汇报勾画出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句诵读体验,指导学生细读体会:“马上让……然后,又……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喂”等重点词句,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
(2)借肋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再进一步交流对描写聂将军音容举止的重点语句的探究,体会到聂将军非常细心,从而体会聂将军的“菩萨”心肠。
(3)读出聂将军的和蔼可亲。 设计意图:这一段是聂将军关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具体描写,并且配上了画面,聂将军的音容举止跃然画上、文字里。图是文的映现,文是图的延伸,引导学生将图文结合起来,诵读体验,具体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出示聂将军的亲笔信:“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1)从聂将军的信中,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看出聂将军的真诚、友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从这句话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2)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真诚、友善、奋斗到底的决心)
(3)总结:从刚才所读所品的语句看,聂将军确实是一位活菩萨,是至仁至义、心胸宽广、心肠慈善的好将军。因为聂将军的亲笔信,语言凝练,含义深刻,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将二自然段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与信中内容联系起来,反复朗读体会,领悟聂将军恩怨分明,为民族的生存与人类和平抗战到底的决心。感受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从而理解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培养了学生精读深思的良好习惯。
过渡:40年后,已成为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专程从日本来到中国看望她的救命恩人聂将军,见面的情景十分感人。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吗? 升华人物的品格:文中没有提及感恩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美惠子及家人的谢恩画面,说一说,议一议,加深对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的体会。这样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神情表达对课文人物的理解与把握,再现文章的故事结局,有利于学生想象、表情达意,内化文中人物形象,同时也使人物的精神得到升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我们感受到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也使我们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作业设置,拓展练习
1、关注中日两国的交往历程,通过搜集资料,讨论聂将军善待日本人民的现实意义。
2、想象美穗子和聂将军40年后重逢的情景,把它写下来。利用课文为我们提供的机会,进行写话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促使学生有感而发,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六、说书设计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活菩萨 恩怨分明 慈善心肠 中日友谊的使者 宽厚襟怀 至仁至义好的板书,能生动地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的处理,清晰地展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结构层次。我的板书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抓住文章的要领,突出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洞悉文章概貌。
《日本》说课稿8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十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第二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影响着后来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且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等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欧共体”和“欧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过程和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发动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小组之间合作竞赛的形式,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合作的乐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采取方式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
经过六七年级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主要是通过大量反应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的特点的材料,结合课本提供的相关文字,在自主思考基础上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得出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学生通过预习和老师的引导应该能达到准确理解这些材料的目的,由于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丰富、详实、有趣,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较浓厚兴趣的。
三、 教法、学法
1、 教法:
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
本课采用合作探究式、小组竞赛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法之五项修炼:
预习、读书、提问、做事、演讲在历史课中有很好的体现,学生课前预习就是读书的过程,在读书中找出问题是提问的阶段,课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做事的过程,在做事过程中会有收获,把这些说出来与大家共享是演讲的过程,锻炼学生组织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法: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的分工合作,参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图片与影像资料导入新课:
课件首先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满目疮痍的德国首都柏林照片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的电脑还原视频。(通过这些资料,一方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给日本和西欧带来的巨大灾难。)随后展示战后二十年西欧和日本经济的繁荣状况,与之前的荒凉废墟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对此产生疑惑,由此导入新课。
2、探求新知:我重新组织整合了本课的内容,打破了原有的课堂知识结构,将教学内容以发展为主线有机的分为三部分,即
发展之路——机遇篇、发展之路——联盟篇、发展之路——借鉴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小组竞赛、为组争光的课堂组织形式,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1)发展之路——机遇篇
设计问题:二战后,西欧和日本分别抓住了什么机遇使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把全班同学按小组分配任务,如:1、3、5、组准备西欧的机遇,2、4、6、组准备日本的机遇。给出2分钟的讨论时间。然后小组抢答开始,答对者给本小组加分,这样引导学生说出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锻炼了学生读书、演讲的能力。有说不到的教师点拨。然后以表格形式出示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并连线。教师课件展示)关于原因的分析,教师可以有重点的给学生提示一下,使学生了解,例:西欧为什么援助日本等?
(2)发展之路——联盟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此基础上建立“欧洲共同体”,顺势引入第二部分:联盟篇 出示欧共体、欧盟的相关地图,让学生说出其中的联系。(点出欧共体是欧盟的前身)
设计问题A、“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该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时间及影响?(讨论后,小组抢答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时间:20世纪60年代影响: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计问题 B、欧盟建立的时间、经过及意义是什么?(自学讨论后抢答过: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标志着“欧盟”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当时拥有12个成员国; 20xx年进一步扩展到25个成员国。意义: “欧盟”成立后,其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
(3) 发展之路 —— 借鉴篇
设计问题: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堪称“奇迹”。那么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小组讨论几分钟,然后派代表起来发言,只要观点积极向上,言之有理即可)
五、 课堂小结
1、谈谈你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同学准备后站起来说出通过这节课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同学们积极参与)
2、进行优秀小组评选与表扬(根据本节课的积分情况)
六、当堂训练
(练习题详见课件,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掌握不好的重点突破)
七、 板书设计
第10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机遇篇
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
联盟篇
欧共体成立背景、时间及影响
欧盟建立时间、经过和意义
借鉴篇
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
八、 课堂反思
重在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学以致用等环节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重构建学生知识结构,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一课的简单的教学设计,有不足之处欢迎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日本》说课稿9
大家好,我是赵玉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本》,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日本映象]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讲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组织学生交流]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过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
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日本》说课稿10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二、授课类型:新授课
三、教材分析:
1、编者思路:
(1)教材前后联系: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进。“日本”这节内容,是初中世界地理部分中第一次单独讲授一个国家的教材。因此,这一节教材具有国家地理起始课的功能,应起到说明国家地理学习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东亚乃至世界的一个经济大国,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由于种种关系,学生对于日本较为熟悉也兴趣较大,对日本有很强的认识愿望。学习这一节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本”一节自然地理部分,包括东亚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等内容。这部分知识,可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及问题,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为进一步学习日本的经济打下基础。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它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A、日本位置、领土组成。
B、地形特征。
C、气候特征。
(2)教学难点:
A、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B、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
C、学会学习国家的一般方法 .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利用学生对日本的熟悉,引导其自主探究,关键问题“引而不发”,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有意义的。
C、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五、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教学前要求学生先去搜集有关日本的资料,事先对日本有一定的印象。
[日本映象]
教师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课前搜集资料
倾听、感受、思想
培养学生独立积极搜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及思维,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过渡讲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日本”了解一下这个国家自然环境。出示日本自然地理结构图。
[讲述]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了解一下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情境创设]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设问:某国试飞导弹出现故障,一下子坠落在30N-45N、140E-145E的海域,哪个国家会提出抗议?
利用日本地形图找出的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______岛、_____岛、__ ___岛、___ _ __岛等四大岛屿以及附近的小岛组成,东临 洋,西临 海。
日本的纬度位置是
你会自己分析英国的地理位置吗?
[组织学生交流]
以“牛刀小试”的形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通过设问:“结合日本国土形状,你能从上面的表格用简短语言概括日本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强调日本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国,人口密度大。
[过渡]日本这个国家经常听说地震、火山现象,们来看一下。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及资料
设问:“有人认为:火山、地震是上天对日本人发动二战的报应,对吗?”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
出示地形示意图让学生有个形象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读图,完成相应的练习
设问:“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设情境,学生讨论]
在冬季,北京的什刹海的湖面到处是欢快的溜冰的人群,而在日本东京的公园却有人在划船,这是为什么?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学生比较 “大陆性特征和海洋性特征的含义?”
[复习小结]
出示本课思路分析结构图
[练习巩固]
课本:
P66-67活动题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日本的经济?
回忆,总结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试着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对”
认真观察
读图完成相应练习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
课后分组讨论学习
让学生了解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归纳方法,实现技能的迁移、巩固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学习活动,而且是学习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同时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回答,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应用资料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掌握知识,也作为参与教学的一种形式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学会比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过回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观点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给了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的空间,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让地理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同时也体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课改思想,锻炼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作为下一节课教学的知识准备。
《日本》说课稿1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初一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一节《日本》,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反思这六个环节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内容《日本》,
是在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之后学习的第一个亚洲国家,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国家地理,从教材编排的位置和顺序来看本节内容十分重要;之后将要学习印度、俄罗斯等中国的邻国,那么这节课如何学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有怎样的效果?看起来就非常重要了!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将会为后边国家地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2)、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的构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②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③掌握地震火山发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生通过自制日本轮廓图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②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②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③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使他们懂得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二、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教材和三维目标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的构成和主要城市
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学难点:
①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②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生活比较好奇,往往出现想要表现自己却又害怕表现自己的现象,一般来说,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比较表面,比较肤浅,对问题的也不能够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从学生知识的储备来看:通过上一学期地理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我们刚刚学习了《亚洲》,为本节课我国邻国《日本》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相互合作较好掌握本节内容。
四、说教法和说学法
针对具体的学情,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具体的教学方法:读图导学法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小组之间带着问题去认真读图——读出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比如看图例,什么颜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经纬度,这个国家的范围是多少?学会析图——找出规律,分析特点。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的规律?这样的规律将会有什么样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需要本节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提炼本节课都需要的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总结?等等。小组之间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对某些问题进行分解,然后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块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国和日本同为岛国,这两个国家所跨经纬度范围有何不同,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那么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每组中两个同学研究日本的经纬度?两个同学分析英国的经纬度?然后共同探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得出的结果学生记忆非常深刻,不仅增强他们之间的团队的合作意识,而且培养学生的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特别强,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想要突显出自己组是最棒的,没有讨论完就急急忙忙举手回答,回答结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这时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性的评价,最终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较教学法也是地理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通过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区的知识来分析与此有相关其他地区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学习,比如分析中国是不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就可以借鉴学习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的方法来分析。总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宰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习“有法可依”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体现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课是由四名学生自导自演小品“日本国旗——太阳旗的由来”导入新课,新颖的导课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入课堂。
2、小活动:“击鼓传话”活动
“击鼓传话”,此时传的“话”为关于学生自己知道的或课前查到的关于日本方面的小知识,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说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识,展示了自己渊博的课外知识。从对本节课的作用来看,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所要研究的对象,对本节课的内容将不会陌生,为新课讲解做好铺垫;从远期的作用来看,根据初中生特有的好强心的特点,他们一般会特别羡慕别人渊博的课外知识,为学生课外知识的大量阅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讲授新课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图》,通过设疑,所处环境范围由大到小层层深入,进一步确定:
①日本位于世界的哪个大洲?
②日本在亚洲的什么方位?周围有哪些大洋?
③日本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递进式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时指出另一地区,让学生分析其所处的位置,教给学生确定一个地方或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领土构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学生课前绘好《日本轮廓图》,上课时小组合作讨论,并能熟练填写日本的四大岛和主要城市的分布,学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为下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⑶日本的自然特点
主要通过日本的《地形图》和《气候图》,小组之间通过读图分析、合作讨论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以此为基础,对上个问题日本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进行解释,联系其他国家城市的分布特点进行比较学习,教给学生分析城市分布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在这一块将两大岛日本和英国地图进行比较,分析跨经纬度的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经纬度的范围大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图》和《富士山图》,
学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并明确旅游胜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分析中国是不是个多地震国家?并探究其原因。并提出一般在什么地方可能会发生地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联系“5.12”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模拟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4、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总结,再次强调本节课重、难点
六、说反思
本节课从教材所处位置来看,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个国家地理,地位重要;从内容来看,为后面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地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示范作用。所以对于本节课应如何教?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节课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重视给学生创造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重视知识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学习“有法可依”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样也存在的问题,在对两大岛国英国和日本进行比较教学时,发现学生对经纬度有严重遗忘现象,学生合作讨论时间过长,由此可见我课前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应该在课前进行调查,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日本》说课稿12
1、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内容《日本》,
是在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之后学习的第一个亚洲国家,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国家地理,从教材编排的位置和顺序来看本节内容十分重要;之后将要学习印度、俄罗斯等中国的邻国,那么这节课如何学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有怎样的效果?看起来就非常重要了!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将会为后边国家地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2)、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 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的构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② 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③ 掌握地震火山发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学生通过自制日本轮廓图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②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② 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③ 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使他们懂得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二、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教材和三维目标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 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的构成和主要城市
② 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学难点:
① 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② 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生活比较好奇,往往出现想要表现自己却又害怕表现自己的现象,一般来说,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比较表面,比较肤浅,对问题的也不能够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从学生知识的储备来看:通过上一学期地理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我们刚刚学习了《亚洲》,为本节课我国邻国《日本》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相互合作较好掌握本节内容。
四、说教法和说学法
针对具体的学情,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具体的教学方法:读图导学法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小组之间带着问题去认真读图——读出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比如看图例,什么颜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经纬度,这个国家的范围是多少?
学会析图——找出规律,分析特点。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的规律?这样的规律将会有什么样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需要本节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提炼本节课都需要的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总结?等等。小组之间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对某些问题进行分解,然后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块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国和日本同为岛国,这两个国家所跨经纬度范围有何不同,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那么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每组中两个同学研究日本的经纬度?两个同学分析英国的经纬度?
然后共同探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得出的结果学生记忆非常深刻,不仅增强他们之间的团队的合作意识,而且培养学生的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特别强,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想要突显出自己组是最棒的,没有讨论完就急急忙忙举手回答,回答结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这时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性的评价,最终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较教学法也是地理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通过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区的知识来分析与此有相关其他地区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学习,比如分析中国是不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就可以借鉴学习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的方法来分析。总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宰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习“有法可依”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体现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课是由四名学生自导自演小品“日本国旗——太阳旗的由来”导入新课,新颖的导课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入课堂。
2、小活动:“击鼓传话”活动
“击鼓传话”,此时传的“话”为关于学生自己知道的或课前查到的关于日本方面的小知识,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说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识,展示了自己渊博的课外知识。从对本节课的作用来看,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所要研究的对象,对本节课的内容将不会陌生,为新课讲解做好铺垫;从远期的作用来看,根据初中生特有的好强心的特点,他们一般会特别羡慕别人渊博的课外知识,为学生课外知识的大量阅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讲授新课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图》,通过设疑,所处环境范围由大到小层层深入,进一步确定:
① 日本位于世界的哪个大洲?
② 日本在亚洲的'什么方位?周围有哪些大洋?
③ 日本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递进式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时指出另一地区,让学生分析其所处的位置,教给学生确定一个地方或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领土构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学生课前绘好《日本轮廓图》,上课时小组合作讨论,并能熟练填写日本的四大岛和主要城市的分布,学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为下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⑶日本的自然特点
主要通过日本的《地形图》和《气候图》,小组之间通过读图分析、合作讨论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以此为基础,对上个问题日本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进行解释,联系其他国家城市的分布特点进行比较学习,教给学生分析城市分布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在这一块将两大岛日本和英国地图进行比较,分析跨经纬度的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经纬度的范围大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图》和《富士山图》,
学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并明确旅游胜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分析中国是不是个多地震国家?并探究其原因。并提出一般在什么地方可能会发生地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联系“5.12”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模拟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4、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总结,再次强调本节课重、难点
六、说反思
本节课从教材所处位置来看,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个国家地理,地位重要;从内容来看,为后面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地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示范作用。所以对于本节课应如何教?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节课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重视给学生创造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重视知识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学习“有法可依”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样也存在的问题,在对两大岛国英国和日本进行比较教学时,发现学生对经纬度有严重遗忘现象,学生合作讨论时间过长,由此可见我课前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应该在课前进行调查,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日本》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瓢虫说课稿03-12
《杠杆》说课稿01-04
《江南》说课稿03-16
《雨花石》说课稿04-17
《观潮》说课稿10-15
《浮力》说课稿12-21
广告说课稿01-10
倍的说课稿01-13
长城说课稿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