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3-04-10 18:05: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范文

关于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详细地规划将为今后的建设提供一个总体框架,使的建设有“轨”可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整个的建设,既提高效率,节约了时间,又有利于规范的总体布局,统一页的风格,为创建一个风格独特的个人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的作用及建设的一般过程,学会规划。 过程与方法:。亲历从欣赏到鉴赏,剖析,深刻理解主题、风格与创意是的核心内容,为制作优秀打下扎实基础;培养学生整体设计、规划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的独特魅力,品味优秀中技术、艺术、人文相融化的丰富内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创意的美感,增强相互之间协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2通过探究与实践活动,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确定设计主题、风格、创意。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的主题确定风格与创意。

  四、说教法

  1、教学策略

  让学生从欣赏到鉴赏,剖析,深刻理解主题、风格与创意是的核心内容,为制作优秀打下扎实基础;培养学生整体设计、规划的思想和方法。

  2、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基于问题式教学,练习法、小组协作式教学、评价教学

  五、说学习方法

  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下:

  自主学习,欣赏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入课题

  请同学想想在浏览时候,我们发现一些很吸引人,大家是否了解吸引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欣赏几个有代表性的)

  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提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及时更新,获取信息,信息集成,非线性结构?等。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些优秀,都想制作出一个优秀,那么在制作优秀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规划----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设置任务

  让学生自主学习规划这节内容; 学习完后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进行总结。

  2.设置问题: 1名称的命名原则? 2分析的结构

  3确定主题时,需要考虑哪些原则呢?

  (1.主题要小而精;

  2.题材最好是你自己擅长或者喜爱的内容;3名称要与主题紧密相关。)

  3.学生回答

  要求自愿性,回答不完整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4.教师总结

  5.练习

  (1)请学生进入我校浏览并思考我校的规划结构、是否有创意。

  (2)请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重新规划我校;

  要求:有自己的风格和创意

  (3)完成后把作品传到本班目录。

  6.展示作品

  请各小组派个成员来介绍本组的作品

  7.评价

  请各组进行组间互评

  公布评价结果

  8教师总结

关于说课稿范文2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组合图形面积中,重点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由于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平面几何直线型内容的最后章节,因此,教材所安排的内容除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外,更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对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学目标稍加调整,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中凸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注意提问语言指向明确,精炼准确,注意提问的层次性,把握追问的时机,同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之间交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

  鉴于以上想法,我制定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际应用,拓展延伸回顾反思,总结提高为结构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以下教学流程来实施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的开始,我利用课件展示装修精美的房屋的图片,创设粉刷外墙、安装地板、油漆门窗的情景,通过抽象出来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后思考:这些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从而揭示课题。通过这一环节,由生活情境引入新课,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巧妙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现数学的生活味。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独立思考,探究多种解题方法

  出示客厅平面图:请你算一算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它的面积?请把你自己所有的.想法用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然后选择一种想法进行计算。

  2、小组合作,交流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

  本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方法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汇报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认真倾听、相互补充,教师要起到点拨指导作用。

  3、比较归纳,揭示优化解题方法。

  提问:比较各种解题方法,你能把它们进行分类吗?你最喜欢哪种解题方法?为什么?

  4、回顾反思,总结计算方法。

  通过以上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亲身经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不仅使学生明白转化的数学思想,知道同一个图形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而且在探究中掌握了运用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知道了分割图形时,要考虑到所给的条件和计算的方便。这样既起到发散学生的思维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练习:学以致用、一展身手、挑战本领。通过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的选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高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结束本课。

关于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五课九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

  《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虽然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却又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对此传说的进行了全新的反传统的诠释,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有三:

  ①在朗读中感受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想像和创新的能力。

  ③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渴望追求光明的理想,明白今日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人人都应自觉爱护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环境,美化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的1、2 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只要完成了这两点的教学,教学目标3就会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2同时本课教学目标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使学生的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尤其注重朗读。因此我将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并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启发式教学: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诗为新诗,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其语言对于双语班的学生来说并不难。而诗歌是一种特别富有联想和想象得艺术,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将重点突破本科的教学重点——联想和想象、创新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为此,我采取“设计问题——启发想象与联想——讨论回答——教师明确”的教学环节,以启发法和引导法贯穿整节课。特别是在启发联想的方法指导上,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更应以启发为主,真正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 【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

  (4)比较法: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作比较,引导学生其不同点出发去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5)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2、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激趣导入—明确目标—指导朗读—合作探究—小结巩固—布置作业)。

  3.【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请学生讲牛郎织女故事导入。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过着被禁锢,被束缚,难得一见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里,我们将会见到与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织女……。然后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让学生对作者、时代背景做一些介绍。并因势利导,出示教学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加强生生、师生互动。

  课件屏幕出现,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①在朗读中感受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最终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想像和创新的能力。

  ③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

  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重在学生体验,不在理论解说。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迅速的抓住诗歌的主旨,抓住实质问题。因此我不按照逐段来分析,而依照:学读——想读——析读来分析课文。

  1、学读:

  (1)学生听朗诵,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想读:

  (1)出示鹊桥会的小动画,让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2)配钢琴曲《星空》,使学生在享受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沉醉在想象中小声读。

  3、析读:

  以上两个环节在之前的朗读训练中已有体现,此次指导朗读的重点是让学生把握朗读过程中重音与语调的处理。

  以第三、四小节为例,我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

  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②指名学生读,在点评中引导学生总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温馨是通过重读“浅浅的”“不甚”“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表现出来。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时,尝试用语音语速来表现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读好的同学读。⑥师生交流听读时的感受。

  点拨引导学生明确读三、四节的要领:要读得轻柔舒缓,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四、合作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

  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想象的过程)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歌的2、3、4小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五、小结巩固:紧扣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本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并进行区分。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 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关于说课稿范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冀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二册第18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后练习及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读: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幻灯片《合欢树》片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

  (二)初读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幻灯片学法指导)(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细心品读课文,边读边想:双腿瘫痪后,"我"的心境是怎样的,母亲又是怎样关心我的,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勾画相关语句,把读后和感受记在书的旁边。

  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四)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诫。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品读过程中,我适时链接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并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最后教师总结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五、课后练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幻灯片课后练习)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关于说课稿范文5

  一、教材分析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从知识的网络结构上看,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内容的基础,在研究各种具体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解决各种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蕴涵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函数的其他性质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根据函数单调性在整个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运用.虽然高一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函数单调性概念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产生和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下列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如图为某地区20xx年元旦这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提出问题:

  问题1:说出气温在哪些时段内是逐步升高的或下降的?

  问题2: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上述时段内“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问题是学生兴趣的开始.这里,通过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

  (二)探究发现 建构概念

  [学生活动]对于问题1,学生容易给出答案.问题2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回答.

  [教师活动]为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2,先让学生观察图象,通过具体情形,例如,“t1=8时,f(t1)=1,t2=10时,f(t2)= 4”这一情形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回答:对于自变量810,对应的函数值有14.举几个例子表述一下.然后给出一个铺垫性的问题:结合图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区间[4,14]上,气温随时间增大而升高”这一特征.

  在学生对于单调增函数的特征有一定直观认识时,进一步提出:

  问题3:对于任意的t1、t2∈[4,16]时,当t1 t2时,是否都有f(t1)f(t2)呢?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象、进行实验(计算机)、正反对比,发现数量关系,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归纳、概括、抽象出单调增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尝试用符号语言进行初步的表述.

  [教师活动]为了获得单调增函数概念,对于不同学生的表述进行分析、归类,引导学生得出关键词“区间内”、“任意”、“当时,都有”,告诉他们“把满足这些条件的函数称之为单调增函数”,之后由他们集体给出单调增函数概念的数学表述.提出:

  问题4: 类比单调增函数概念,你能给出单调减函数的概念吗?

  最后完成单调性和单调区间概念的整体表述.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从日常的描述性语言概念升华到用数学符号语言精确刻画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自我尝试 运用概念

  1.为了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时地进行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活动]问题5:(1)你能找出气温图中的单调区间吗?(2)你能说出你学过的函数的单调区间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对于(1),学生容易看出:气温图中分别有两个单调减区间和一个单调增区间.对于(2),学生容易举出具体函数如:f(x)=-2x+2,f(x)=x2+2x-3,f(x)=1/x,并画出函数的草图,根据函数的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教师活动]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学生画出的草图和标出的单调区间,并指出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在叙述函数的单调区间时写成并集.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使学生明了,过去所研究的函数的相关特征,就是现在所学的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加深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理解.

  2.对于给定图象的函数,借助于图象,我们可以直观地判定函数的单调性,也能找到单调区间.而对于一般的函数,我们怎样去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呢?

  [教师活动]问题6:证明在区间(0,+ ∞)上是单调减函数.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尝试自主进行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可能会出现不知如何比较f(x1)与f(x2)的大小、不会正确表述、变形不到位或根本不会变形等困难.

  [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进展过程,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出现的错误,规范书写的格式.

  [学生活动]学生自我归纳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方法和操作流程: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利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四)回顾反思深化概念

  [教师活动]给出一组题:

  1、定义在R上的单调函数f(x)满足f(2)f(1),那么函数f(x)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还是单调减函数?

  2、若定义在R上的单调减函数f(x)满足f(1+a)f(3-a),你能确定实数的取值范围吗?

  [学生活动]学生互相讨论,探求问题的解答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并通过问题,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函数单调性认识的再次深化.

  [教师活动]作业布置:

  (1)阅读课本P34-35例2

  (2)书面作业:

  必做:教材 P43 1、7、11

  选做:二次函数y=x2+bx+c在[0,+∞)是增函数,满足条件的.实数的值唯一吗?

  探究:函数y=x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函数有两个单调减区间,由这两个基本函数构成的函数的单调性如何?请证明你得到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两方面的作业,使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习惯.基于函数单调性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实际,对课后书面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安排基本练习题、巩固理解题和深化探究题三层.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为必做、选做和探究三种,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学习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四、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数学发现的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串的设计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对话可以实现师生合作,适度的研讨可以促进生生交流以及团队精神,知识的生成和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缜密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积累、探索能力的长进和思维品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关于说课稿范文6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

  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副标题#e#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七、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关于说课稿范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课《可爱的汽车》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可爱的汽车》围绕“汽车”这一主题安排了绘画内容:画自己喜欢的车,这一活动,涉及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特点,把自己平时在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审美感受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创造表达,描画出自己喜欢的汽车,体现各种造型活动的乐趣。 本节课侧重平面绘画,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对熟悉的交通工具大胆进行创作表现,画出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汽车的图片、实物,认识车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初步了解汽车的历史与文化。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汽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在描画汽车的过程中感受绘画的乐趣,初步领略设计与创造的意义。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汽车。

  难点:

  启发联想和想象,感受绘画的乐趣。

  说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铅笔、图画纸、橡皮.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设计强调自主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对熟悉的交通工具大胆进行创造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见到的汽车非常多,也非常熟悉,我要求学生大家共同观察发现车的基本外形结构,并有针对性地谈自己最喜欢的车具有哪些特色。为本次活动打下知识基础。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是涉及到造型的训练,教学上我采用了以下过程:动画激趣——材料分析——创意指导——自主表现——评价迁移。其实,学生在用线上难度不高,关键是怎样引导学生表现自己喜欢的车,寻求造型的新异与美观,创意绘画体现了学生对未来科学设想。学生作业采用独立制作的方式完成。评价欣赏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本次课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活动,结束时向未来延伸,体现现代科学与艺术的综合。

  在活动中我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重选择几个有特征的汽车,让学生大胆尝试创新,大家从不同角度观看、选择,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让更多的学生用平面图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学习技法上我还注重引导学生打破了原有汽车的基形,使汽车造型更独特。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动画导入,揭题

  《汽车总动员》动画引入

  揭题:可爱的小汽车

  (二)认知、感受

  1、生齐读课题时师点击课件出示图片 2、向学生介绍多种功能的汽车。

  3、出示不同时期的汽车图片,看了这么多的汽车图片,让学生了解汽车的构造。

  4、范画用简单的线条勾画汽车的外形,根据范画提醒学生注意突出汽车的外形特点:(长、短、高、矮、方正、圆润,另外注意车轮与车身的比例)

  (三)动手作画

  1.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小汽车的外形,师巡视指导,并展示学生的作品(本环节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的汽车部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是相同的吗?以车轮为例,从车子的侧面观察车轮是圆形的,从正面观察车轮是长方形的。换个角度观察,同时能看到汽车的多个面,能看到好多东西,也可以看到好多的'颜色。

  3、让学生能找出画中缺少的部件来添画,让小汽车更加完美。

  (四)评价欣赏、展示作品

  1、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你设计的小汽车? 教师点评(适时评价、奖励)

  2、找几位同学来评价别人的作品。

  通过评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习,师注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五)课后延伸

  1、欣赏未来的汽车

  师:看,同学们设计的汽车多漂亮呀,你们想想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呢?(图片欣赏)

  2、愿意驾驶着自己设计的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么? 看,小汽车动起来了……(音效)

  3、童谣(我是汽车小司机)

  总结,看了同学们设计的小汽车,老师很感动,希望大家都能从生活中找到绘画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乐于表现生活。

  板书:设计:

  示范绘画鞋车,让学生感受线条的流畅、圆润,另外注意突出汽车的车轮与车身的比例。

  本课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重在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以自主发现学习为中心,将实物和想想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画面变得丰富多彩,课堂也变得格外生动、有活力。在给学生示范时应边画边讲解,让学生理解画时要注意线条的流畅、圆润,以及车身与轮胎的比例大小要协调还要注意车的长、短、高、矮、方正。这些方面我提醒的有点少了。以致好多同学画时出现车身大,轮胎小的这种现象,课堂总结的有点仓促,不够完整。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有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关于说课稿范文8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一种型号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 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关于说课稿范文9

  一、活动目的

  情绪是小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要对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抱有一定的态度,以获得某种主观体验,这便是小学生的情绪。小学生的情绪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表现形式不断变化;

  二、表现内容不断丰富、深刻;

  三、稳定性不断增强;

  四、自控力不断增强。

  二、活动主题

  我的'情绪我做主

  三、活动对象

  三、四年级

  四、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

  五、活动地点

  心理活动室

  六、活动流程

  (一)热身游戏。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请一位同学上台,从袋里抓出一个小球,如果是红球,小组得到两分;如果是绿球,小组的每个成员将受到一次惩罚,如进行十次蹲跳。

  师采访抓到不同颜色球的学生,请他们说心情。师小结。

  (二)出示活动,初识情绪。

  1、出示喜怒哀惧,请生猜并板书,明确“喜怒哀惧”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四种情绪。

  2、请同学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表演4种基本情绪,请台下学生说出他们分别表演的是什么情绪。

  3、师小结。

  4、请学生看图并自由猜想在图中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是你遇到了这些事,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又会怎么做?

  5、师小结。

  (三)寻找应对情绪方法。

  通过生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搜求多种应对不同情绪的方法,在交流筛选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应对消极情绪的方法,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四)体验情绪。

  学生学唱学跳《幸福拍手歌》。

关于说课稿范文10

  教材处理

  《济南的冬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今年最新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语言大师,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设想

  教法

  一是讲读结合。老舍是语言运用大师,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十分讲究,需要细细研读和揣摩。在讲解课文精要之处的同时,发挥默读、朗读、诵读的功用十分重要。

  二是讨论圈点。我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讨论、发表见解,然后由教师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到启发,掌握知识。

  三是比较教学。本文和刚刚学过的朱自清的《春》一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但在写作方法、文章构思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将本课与《春》进行比较,在比较学习中加深对两种不同风格的认识。

  学法

  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和讲解,仔细阅读,圈点批注,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掌握正确的知识,获得应有的启发。

  课时安排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3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用于熟悉课文和讲读一、二段,第二课时用于讲读三、四、五段,第三课时用于归纳小结(包括与《春》的比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参看“阅读提示”和注解,听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正字,主要是几个词的注音和解释,结合抽查指名学生完成。

  2、讲读第一段。

  ①先要求学生阅读该段,思考: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

  ②讨论并明确: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有温晴的天气,真得算个宝地”,因为一是“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二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是作者通过把济南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对比写出来的。

  3、讲读第二段。

  ①指明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学生画出文中用得最生动的3个动词,说明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通过讨论明确:“晒”、“睡着”、“唤醒”这3个动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济南写成了一个小婴儿,“暖和安适”一词写出了它的神态。

  ②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济南在冬天能够像婴儿一样“暖和安适”得睡着?从本段文中找出答案。通过讨论明确:文中写小山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的比喻句说明济南周围的那圈小山使济南具有了十分可靠的安全感,因此济南在冬天能够像婴儿一样“暖和安适”的睡着;这是写晴朗阳光照耀下的小山。

  ③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这说明济南的冬天具有怎样的“性情”?找出一个双音节的形容词来回答。明确:济南的冬天具有“慈善”的性情。

  4、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指名朗读第三段,要求:

  ①找出本段所运用的三个方位名词和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明确:三个方位名词是“山上”、“山尖”、“山坡”,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日落”;这一段主要写济南雪后山上的景色。

  ②找出本段用得最生动的三个带有比喻意义的动词和拟人句,说说所起的作用。明确:三个动词是“顶”、“镶”、“穿”,拟人句是“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表现济南小山“秀气”的特征。

  2、指名朗读第四段,要求:

  ①找出两个相同的动词,指出是什么写法,照应前文哪句话?明确:动词是“卧”,是拟人写法,照应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一句。

  ②讨论:本段写什么?写出什么特征?明确:本段承接上文写城外远山,写出的特征是像张“小水墨画”(比喻)。

  3、指名朗读第五段,要求:

  ①画出文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和比喻手法的词句,描写蓝水晶的形容词,说明本段写什么,写出什么特征?明确:词句是“贮蓄”、“全拿出来”、“精神”、“不忍得”、“照个影儿”、“蓝水晶”、“像地毯上的小团花”;本段写济南的水,写出其“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绿”、“澄清”、“水天一色”的特点。

  ②揣摩结尾一句:“这”是指济南的冬天“温晴”、“慈善”、“秀气”、“像水墨画”、“水色澄清”等;蕴含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齐读课文,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一段。

  第三课时:

  1、提问(难点):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抱着什么感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讨论明确: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情是喜爱和赞美,从“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些小山冬天特别可爱”、“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等词句可以看出来。点明:情景交融是本文一大特点。

  2、提问:本文各个段落写作的对象各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讨论明确:

  一写济南冬天天气,

  二写阳光照耀下的小山,

  三写雪后山景,

  四写城外远山,

  五写济南冬天的水。

  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3、提问: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明确:相同点是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主要有以下不同:

  一是表达方式的不同。《春》运用的是重彩浓墨描绘的方式,激情涌动;《济南的冬天》则是采用聊天谈话的方式,稳重含蓄。

  二是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

  三是修辞不同:《济南的冬天》采用谈话的语言,除了比喻、拟人外,没有其他什么修辞;《春》采用了比喻、拟人、叠词叠句、排比、引用等诸多修辞。

  四是文采不同:《济南的冬天》显得平实,《春》写得文采斐然。

  4、齐读课文,试背诵第3段。

  5、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2、4题。

关于说课稿范文11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关于说课稿范文1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又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b、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能力目标:a、充分凭借直观,发展空间观念。

  b、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操作能力。

  c、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a、使学生在揭示矛盾———分析矛盾的往复不断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b、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数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另外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用它来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一平方厘米去量课桌表面的面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切体验到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从而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疑问,然后出现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不能顺利地解决眼前问题”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学习,使学生在这过程中倍享成功的乐趣。整堂课在解决了一个个矛盾之后,我又不断在学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学生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知跃进。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如:"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四)运用媒体,突破难点

  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时,媒体动态演示"围"的过程,让学生轻松理解它们的区别;通过媒体演示用同样大的小方格量两个不同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划分方格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从课前交流“拍手”的掌面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物体表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面积单位。这一环节分两步骤教学:

  第一、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故设矛盾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两个图形,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认识常用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巩固练习 。主要设有判断题和选择题,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2)通过阿凡提的故事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关于说课稿范文13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人的故事”。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依据教材特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以及题目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

  作者编排的意图是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但是文章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确立如下的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积累课文中的特色语言。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用心触摸文句,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光辉形象。

  4、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5、借助文本唤醒真情,关注生活,感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四、说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研读,品位语言,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桥窄,水猛,人慌。感受洪水之大及当时场面。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为:1、品味语言文字,学习第三、四部分,重点感知老汉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父亲的双重形象,以及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

  2、初步感受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积淀情感,感情朗读课文,提升语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六、说设计理念:

  激发阅读愿望,走进文章的情节

  结合文本内涵,走进老汉的内心

  研究文本外延,走进学生的思考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第一课时:谈桥引出课题(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籍是知识的桥,为教学难点做好铺垫);初读课文,理请脉络;(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

  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书写字词。

  第一环节为

  一、诵读词语,再现场景:

  1、听写描述洪水的词语并感情朗读。

  2、透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3、引读水猛的句子。

  4、交流灾难来临时,一百多位村民的表现,用一个词来概括。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环节即复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扎实了基础,又为导入课文做了铺垫,也为学生在后面的有感情的朗读英雄言行做了热身。

  二.聚焦老汉,品悟党支部书记形象:

  我是这样过度的:同学们,此时此刻,洪水势不可挡,村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请同学们读课文相关部分,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交流汇报,重点研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自个儿读读这些文字,老汉在洪水中留给你怎样的形象?板书:一座山

  ②再读,哪些字词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就像一座山?

  (研读“站”和“盯”),回读:他像一座山

  ③老汉默不作声,但是,心中也这么平静吗?此刻,他在担心什么呢?

  3、复沓引读句子(随机指导朗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重点指导好三个感叹号(虽然声音沙哑,但很坚定、有力、威严)

  三、设置矛盾,体会父亲形象

  1、继续关注老汉,读15—23自然段,还有让你刻骨铭心的场面吗?划下来准备读给大家听。

  2、交流,读。(呈现老汉和小伙子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①交流后,显红“揪”和“推”:指导朗读揪的句子。老汉这一揪,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

  ②学生自由说矛盾的地方,显红“瞪”和“推”。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说话: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3、重现父子俩在木桥前的.一幕(15——23段),换进“父亲和儿子”,再读句子。 这两部分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通过老汉对乡亲、对自己、对儿子的言行的感悟,杂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也为理解课题这一教学的难点作了准备。

  四、升华情感,理解桥

  1、再次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为老人了吗?引导学生总结,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为人们搭建了一座生命桥,他所表现出的英雄言行感天动地: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

  2.同学们, 让我们饱涵神情的齐读课题。

  抓住“拥戴”一词,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是:桥的含义,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题。

  五、学习写法,拓展升华主题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那些特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微型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探究句子的特点拟人、比喻。

  2、同学们,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3、推荐阅读雨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 16桥

  一座山 父爱如山

  党支部书记 一座桥 生命桥

  七、说新课改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边苦学为乐学,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

关于说课稿范文14

  第一课时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1996年,我校参加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两年来,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教育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文课堂新局面。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堂典型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的课例。

  一、说教材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北京》一课是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七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写了什么。”而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伪建筑。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具 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并且使学生通过本段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二、说教学目标

  《北京》—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妙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2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3至5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建军星露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1、2两段。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那么,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发挥其优越功能和辅助作用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四、说教程

  (一)借助c a i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c a i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计算机帮助解决。

  (三)借助ca i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教学需要,计算机还可以提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讨论第2题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井说一说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然后用鼠标点击出答案,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判断、矫正自己思考结果的失误。

  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也可用鼠标点击、热击,找开视窗,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从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导读、议论完之后,请学生动笔完成课堂练习第5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

  这样,通过cai课件的导读、演示、帮助、引导学生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明确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再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地巩固、深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接下来,出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通过cai课件,动手来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逐步要求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的景物。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在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十分扎实的铺垫:其一,是讨论三个导读题,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其二,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说话训练。所以在此,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相信学生有这一个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运用课件辅助朗读的功能,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cai课件,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借助ca i优化练习,达成目标。

  这个练习是针对本课重点设计的,它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它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中反馈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能及时矫正错误,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进一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以上说教学过程部分都是配合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演示进行的)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发现,多媒体计算机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它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家也不难发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师学的“利器”,具有十分明显的辅助作用和十分巨 大的潜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这将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课时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群,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

  一、说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1,巩固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2、重点、难点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课文。

  二、说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掌握词语; 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三、说教程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指名读第一段后问:读后知道了什么?强调“美丽”一词读重音,齐读。

  3、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导朗读好:“又庄严、又美丽”,“又“字读重一点。通过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接下来,学习第三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两个词语。第四自然段出示课件让学生体验北京的美读后再讨论“你爱北京吗?为什么?再读第五自然段,并要用一种爱北京的语气来读。

  四、不足的地方

  1、是对一些重点的词讲的不够到位,例如:“矗立、庄严、宽阔、绿树成阴、川流不息、高楼大厦”等。

  2、在第二自然段中忘了让学生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五、努力的方向 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理念,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设计教学,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关于说课稿范文15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XXX,能参加这次的教师技能大赛,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锻炼,又是一种提高。所以,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参赛选手,向支持这次大赛的学院各级领导、在座的评委老师以及我们的指导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丑小鸭》,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

  《丑小鸭》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诗两首》、《伤仲永》同属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文章都以“成长”为主题,有的记录了作者成长的足迹,有的展示了他人成长的历程,都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

  《丑小鸭》这篇童话记录了一只丑小鸭的成长历程。它原来处处受嘲讽,处处受排挤,但是它不自卑,不气馁,经过他自己的努力、奋斗,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心中那份恒久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终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二、目标:

  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丑小鸭的遭遇,复述课文大意。

  (2)品味、积累精彩语句。

  (3)把握丑小鸭这一典型形象,联想自己,写下体会。

  重点:新课标还指出学生阅读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我把“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水平的有限,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丑小鸭给你的启示” 。

  三、教学方法:

  教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选择了导读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丑小鸭的遭遇,引导他们学习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执著追求的态度。

  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特点。我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阅读法、复述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煅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安排导入新课、感知教材、讨论质疑、写作练习4个教学环节:

  第一步:导入新课。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把丑小鸭和白天鹅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并提出问题:“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出课文《丑小鸭》,激起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

  第二步:感知教材。本着“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阅读原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例如“嫉妒”、“脖颈”,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比如“讪笑”和“嘲笑”有什么不同,并和学生一起搜集精彩语句。在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丑小鸭”的主要经历:因为丑陋而被讪笑、被排挤;逃离家庭后还是被嘲笑、被侮辱;独自在冬天的湖面上拼命地游,最后累昏了,与冰冻结在一起;在春天苏醒后发觉自己变成了一只美天鹅。进行条理清楚,感情充沛的复述。并结合安徒生的成长经历,指导学生明确丑小鸭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第三步:讨论质疑。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对“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白天鹅,还是后来变成了一只白天鹅”产生疑问。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我在教学过程

  中设计了“讨论质疑”这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中“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和“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向问题的深度、广度挖掘。在讨论质疑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步: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片段作文《丑小鸭和我》,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这个板书具有童话特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结合简洁的文字,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说课稿】相关文章:

《台阶》说课稿11-03

《花团锦簇》说课稿11-04

重力说课稿11-06

氯气说课稿11-07

英语说课稿11-08

埃及说课稿11-15

优秀说课稿03-17

体育说课稿04-18

比的应用说课稿07-14

贝壳说课稿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