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课文说课稿

课文说课稿

时间:2023-04-25 11:17: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课文说课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说课稿范文

课文说课稿范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第三单元讲的是《我们的民主生活》。前面两课讲了班队干部选举的方法和集体事情应该大家商量,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知道了民主集中制这一民主生活基本原则,了解了民主选举班队干部的一般程序,在此基础上,本课《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通过是否参与集体活动,如何参与学校、班级工作,“闲事”如何管等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生活,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进而引出第四课《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

  知道应当认真执行经民主程序制定的计划,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2、能力目标

  学会管理自己,主动参与学校各项工作,培养为集体做事的能力,热情为大家服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为集体做事的快乐,激起学生为学校、班级做事的积极性,养成主动参与学校活动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是每个人的责任,能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热情为大家服务。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主动参与学校各项工作。

  四、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学生的特点,本节课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小组辩论、合作探究学习。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我打算用2课时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七、教学过程

  活动一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活动二

  我可以作什么

  活动一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一)情境谈话,缩近距离

  上课伊始,我会从“六一”儿童节入手,问同学们:“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然后继续引导:“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我们学校将举行校园小明星表彰大会和歌咏比赛,可是有几个同学却找老师,有的说自己的校服小了,有的要请假,说早就和爸爸妈妈商量好了在一起庆祝,还有的说全班这么多人,缺一个人没关系。这几个同学都不想参加歌咏比赛。老师该不该答应这几个同学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帮老师出一出主意。”

  (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拉近了距离,能较快地使学生融入课堂学习。)

  (二)小组讨论、汇报、达成共识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同学都要发表看法,最后组长把大家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

  (2)小组意见在班上汇报,可相互质疑。

  如果不想参加就不参加,那么,集体活动会怎样?

  如果大家都抱有“缺我一个没关系”的想法,结果又会怎样? 为什么集体活动大家都要参加?

  (3)通过讨论与汇报,使学生形成共识。

  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活动的成功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作为集体的一员,有责任参与集体活动,为集体争光。

  (板书:集体活动积极参与)

  (三)联系实际,强化认知

  1.以前,你参加过哪些集体活动?哪些活动没有参加?

  2.以后,遇到集体活动时应该怎样做?

  (设计理念:“听听激动,做做不动”这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思品课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学生认之深,情之真,才能意之坚,行之久。)

  活动二

  我可以做什么

  (一)过渡谈话,导入活动二

  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同学们都知道了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为集体争光添彩,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其实,让老师更为自豪的是咱们班的信资瑶、毕钰焓、刘一诺三位同学,我们班的每一期黑板报,都是这三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出的,她们搜集资料,打格子,画图画,出的黑板报被评为一等奖,为我们班赢得了荣誉。同学们,你为学校、班级做过哪些事情?做得怎么样?心情怎样?有什么收获体会?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快快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二)小组交流,分享快乐

  学生回忆以前的生活,讲述自己为学校、班级做过的有益的事情,总结得与失,体验为集体服务带来的快乐,并与组内的同学一起分享快乐。

  (设计理念: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中已产生了不少为学校、班级服务的情感体验,从这些已有经验出发来进行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三)班级交流,共享快乐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几个小组到讲台前汇报,全班同学一起享受为集体服务的快乐。

  (板书:我为集体热情服务)

  (四)辩论延伸,全面发展

  1.有的同学认为为学校、班级做事会占用很多时间,会影响自己的学习?

  2.有的同学认为为学校、班级做事没有什么好处,不想白费力气。

  出示两种想法,让学生辩论。通过辩论,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与为集体服务的关系,明确只要时间安排合理,既能快乐地为集体服务,又不影响学习,还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设计理念:我根据平时学生的思想状态,引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辩论,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恰倒好处地灵活应用于教学,既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顾虑,又强化了学生的正确认知,巧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总结提升,突出主题

  师小结:不管是学校、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还是班级、学校的各项工作,我们都应该主动参与,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板书:3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八、板书设计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简练明了的板书,意在提醒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为集体热情服务,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九、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展示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课堂上,我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我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始终。

课文说课稿范文2

  我今天说课的课型是语文活动课,活动内容《雨的诉说》。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以及说教学反馈五部分。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现行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个语文实践活动项目。

  1、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好语文就要重视实践的功能,而实践,就是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素材。学生学好了语文,也才能更好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我设计了本次语文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再回到课堂。新大纲也提出来:“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生动活泼开展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

  2、德育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是本次活动的德育教育目标,具有隐性教育价值。

  除了写作这个显形的教育价值,我想,在本次活动中,热爱自然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已不只是口号的问题,因为学生体验的是自然之声、自然之美,因此,素材是立体的,教育是深刻的。

  3、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关键点

  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了解了散文的阅读和写作,特别是写景散文的描写方法,在这基础上指导学生把对雨的观察和感悟搬到作文上来,具有特殊的意义。

  重点:

  (1)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及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写景散文的描写能力,并能使__收情景交融的效果。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难点:

  学生大语文观的转变、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的基本理念的确立是本课题的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时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学生自选出来的采访对象也最具感染力。因此,我在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对话法

  3、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

  1、实践法

  最早提出“教育基于行动”的是西方教育家杜威,主动到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就能解决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的问题。学生应该掌握这种方法,而且要接受这种理念。

  2、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不仅仅在课堂上应合作探讨,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也要求学生要有合作探究精神,一方面群体采访要分工合作,各显其能,一方面又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然后进行挖掘探究大人物的思想品质。如a层次和c层次同学可以一起创作。

  3、交流法

  在报告会上,学生应善于在对话中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把他内心独到的感受表达出来。新课程最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四、说程序

  倾听雨的足音

  (一)听雨去

  独自一个,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

  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

  (二)听雨,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

课文说课稿范文3

  一. 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九义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科普知识性美文。课文以生动、有趣、准确、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美丽的海底世界。文章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也不见雕琢的痕迹,但却以自然流畅的语言为基调,给人以亲切、热情的感受。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生命、对整个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有序地描述了海底的光线、声音、动物、地貌、植物和矿藏,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深刻的印象。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通过多样化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因此,教学重点为: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三. 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校生活,已初步形成了主动识字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积极地搜集、整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同时,三年级学生接触计算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们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这些静止的资料,而是渴望自己去Inter网上探寻。因此,我将尊重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海底世界展览会”、“小小解说家”等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实践创新意识。

  四. 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就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

  《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显得很苍白,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将运用一套制作精美生动的动画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直观、和谐的学习情境。湛蓝的海水、美丽的珊瑚、五彩缤纷的植物……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是多么令人神往!当这些美妙神奇的东西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一定会引起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强烈地感受着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一定会加深对具体情境的体验和领悟,使认知和情感更加协调地发展。

  因此,情景创设法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 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主动地融入到阅读情境中去,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四肢五官,要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彩虹。要让他们“走出”课堂,“跳出”文本内容,愉悦地进入自我学习中,丰富自身感受,从而自觉地运用语言,积累语言。因此,我设计了自由分组、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驰骋想象,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有迎合了学生之间精神交往的需要;既使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得到了结合,又实现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超越。因此,自主探究学习法是这节课的另一个主要教学方法。

  3. 突破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但这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海底动中有静、黑中有亮、静中有声的奇异景色,学起来也比较枯燥乏味。为了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我创设了和谐生动的教学情境,即通过动画课件让学生亲自去领略一番。

  (1)

  进行海面和海底的对比。利用动画课件先后演示海面的波涛澎湃和海底的悄然无声,并分别提问: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澎湃”和“宁静”的词意,还体会到了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

  (2)感受黑暗深海中的点点星光。利用动画课件假想一名小潜水员,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光线越来越暗,最后是一片黑暗。鼠标点击光点会变成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这样,学生对海底黑中有亮的体会一目了然。抽象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富有童趣,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3)

  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利用动画课件演示一个插入海底的水中听音器,并配有各种声音,同时提问: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谁能模仿课文的说法运用排比的方法把同学们说的这些声音连起来。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亲耳倾听了海底奇妙的声音,还在表达的过程中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并通过模仿课文的说法理解了比喻、排比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真可谓一石三鸟。这种实践性练习,使学生觉得亲切自然,很好地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4. 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方法。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具体设计了读、看、说、演四步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旨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一读:这段文字浅显易懂,不需过多讲解、分析,因此,我重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熟读成诵,在读背中领悟语言,积累语言。二看:通过动画演示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直观感受活动方式多、有趣,为下一步的说做铺垫。三说: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交流,谈出自己对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方法有趣的体会,从而领悟到课文采用的是列数据、做比较、打比方等写法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四演:让学生自己上台表演是激发学生读、看、说兴趣的引子,又是对学生练读、练观察、练说效果的检验。这四步学生动了口、动了眼、动了脑、又动了手,循序渐进,步步落实,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五.教学过程

  (一) 旧知导入,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回忆课文写了海底世界的哪两个特点?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去体会海底世界的神奇,进一步去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自主学习二、三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感受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划出相关语句。

  (2) 全班交流,播放课件帮助理解。

  a.“海面”与“海底”理解“动中有静”。

  b.黑暗深海中的星光闪烁理解“黑中有亮”。

  c.海底听音器理解“静中有声”。

  2.合作学习四至六自然段

  (1) 看看作者从几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物产的丰富?(动物、植物、矿物)

  (2)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自由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3) 小组汇报。

  按照读:朗读感悟———看:欣赏课件——说:品读体验——演:美读感悟的阅读主线来学习。

  (三)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畅游了神奇的海底世界,你心目中的海底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究办个海底世界展览会,请你来当小小解说家。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龙凤大街148号

  邮编:163711 电话:0459-6759746

课文说课稿范文4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九单元的“笔下生花”,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敬请指导。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小组,说自己想说的,说自己想写的,既尊重了学生,又能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在互议互评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整节课我都注意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激活学生练笔的积极性,让学生乐说、敢说、善说。

  二、联系实际说教材

  这篇“笔下生花”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九主题单元《面对错误》,它是课文和拓展阅读的延伸。学生通过本单元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拓展阅读的学习,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感悟到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要善于反思和自省,认识到其实每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帮助。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与认识面对错误时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的态度。

  新课标指出: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开放与生成的过程,教师应紧扣学生习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以及对作文修改进行多用度、多层次、多目标评价,不断积累习作的情感,提高习作能力。”

  为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在错误中总结教训,进一步深化“面对错误”这一主题。

  2、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白,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3、通过互赏互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互动中修改习作,分享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习得修改方法,写得具体通顺,从而培养勇于交流、乐于欣赏、善于发现、精于提问、勤于修改的良好习作态度和敢于想像、说真话、吐真情的习作习惯。

  在以上目标中我把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深化“面对错误”这一主题作为教学重点。

  三、灵活多样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多学科整合法:注意德育、美育等学科的渗透,使教学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3、循序渐进法:先说后写,先赏后评,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并注重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气氛活跃,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

  4、分组合作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主动参与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愿意写,有的写,能够写”,我采取以下学法:

  1、自主学习法:老师尽量少讲少说,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写作氛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使写作成为学生生动、主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2、互赏互评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无论句、篇,哪怕是一个词;让学生在互赏互评中学习写作知识,提升审美水平,增强表达能力。

  五、情境互动说程序

  如何达到预定的目标,突破重难点呢?我按如下程序进行教学:

  (一)激情导入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本册教材编排中也强调“习作指导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为此,我这样安排教学:

  1、课件出示学生搜集到的关于错误的格言。(这样,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天才伟人是怎样正确对待错误的,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在下一步的写作中引用名人名言、增强文章说服力做了一定的铺垫,此谓“厚积而勃发”。)

  2、课件展示一组错误作为的图片,并让学生评一评、说一说。(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与认识面对错误时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的态度。)

  (二)口头作文

  作文是“我手写我心”。为此,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曾犯过哪些错误,自己是如何面对的……现在想来感觉如何。(创设如此情境,是为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激发自我表现欲,这充分体现了习作个性化。)

  (三)自由写作

  作文课,是学生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训练课,“写”应当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所以,我还是以发展学生写作能力为这节课的终极目标。

  这一环节的主体是学生,我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个安静轻松的氛围,在出示写作要求后便不再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由写作,以保证他们的思路不被打断。

  (四)自评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内同学认真倾听,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作文的态度。

  (五)互评互改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注意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因此,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评互改,说中评,评中改,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在互评互改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这一环节中,我也适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写作自信心,进一步巩固写作方法,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六)展示佳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作文教学的良好开端。为了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把学生习作中的好词佳句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配上柔和的音乐,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也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为习作的讲评创设了一个良好情境。

  (七)范文点评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我选择一篇优秀习作,让学生欣赏、剖析,这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自改互改中有个范本。接着我采用知识迁移的的方法,让学生评析“病”例,并以“仔细阅读、推敲词语、理顺语句、删改重复、增添完善、纠错别字、断句标点”为步骤进行修改。有了之前的佳作范评,学生对“病”文的剖析就能胸有成竹。通过剖析典型作文,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佳作,懂得“佳”在何处,“病”文“病”在哪里,并掌握了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这对学生自我评价习作有很大启发。

  (八)自改互改

  文章不厌百回,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创设空间,让学生在合作评改中互动交流,互相补充,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对自己作文进行修改的能力。同时,我在各小组间巡视,对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努力都给予明确的鼓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写自己想说的话,对习作进行反复修改,去发现别人没发现的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进而使学生能创造性地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自我评价

  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力求有个性,尽可能的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开放课堂教学。这些在这节课中都得以充分体现,真正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设计首先从创设情境入手,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用口去自由表达,用笔去无拘无束的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引导学生自赏互赏、自评互评、自改互改,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写出了有个性的习作。

课文说课稿范文5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第9课《两只鸟蛋》,这首儿童叙事诗主要讲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清新流畅的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的对小鸟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学生以前也有过接触,他们比较喜欢这种形式,我在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从而让学生逐渐熟识诗歌。另外文中的字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识字经验,激发他们识字的热情。为后面诗歌及识字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设计两只鸟蛋这课时,我注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教材,包括利用自读、互读、评读、配乐读来完成这一目的,我还通过想象、感受、课件展示等形式来达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目的。

  三、说教法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是设计合理的教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式结合的教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脑让学生想象,动口让学生说。因此,我将遵循直观性、抽象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课文和生字都半扶半放的教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

  四、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识字方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大胆合理想象,学习体会人物的想法。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自读、指名读等提高朗读能力。并读出感受,悟出文意。联系生活实际解理解人物语言,体验对大自然的热爱。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如:利用转动魔方和赛读词语巩固识字;理解词语“仿佛”,并进行说话练习。

  五、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2、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识记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比较、想象的能力。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根据此特点,我想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第一板块利用听音乐《百鸟朝凤》切入主题,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二板块交流识字(采用小组合作互读、转动魔方认字、出示词语赛读)等方法巩固字词,提高识字效率。

  第三板块自读自悟,充分想象,掌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训练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读,从读中去感悟。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训练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课文中亲身体验与感受。)

  第四板块拓展思维,延伸课文内容,理解文本。第五板块作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辅助等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和谐有真实情感体验的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感受与理解,动口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课文说课稿范文6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这节课在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揭示地球的变化。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该教材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运用地图说明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通过阅读示意图,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5、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树立地球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6、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说学情

  1、七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感到学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识”,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剪出南美洲和非洲示意图,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看一看,拼和处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请找出原因。再做讨论题时,教师给出生活中的实例,如:英国为睡眠少火山地震的,而日本多火山地震等。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七年级学生地理知识的储备并不够,有些地理知识在短时间内找不出来,教师针对这一情况,把许多地理事物直接标注在地图上,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本课的知识要点。

  (四) 说教学重点

  重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重点的把握:举生活实例,如:智利地震唐山地震等,看分布在哪一条火山地震带上以及日本、英国各位于板块交界地带还是稳定地带。

  (五) 说教学难点

  难点: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突破难点的方法:运用板块构造运动的图和板书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的箭头图示来表示板块运动的两个方向并解释地理事物。如:喜马拉雅山抬升是因为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

  (六)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拼图等。

  二 、说教法

  课堂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结合本节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

  通过学生讲述"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 让学生思考"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所表达的涵义。在这种气氛活跃的背景下,学生主动参与,并根据已有的体验,想象这种变迁形成的过程,这可以从分发挥学生学生的思维。

  (二)讨论教学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教师采用了讨论的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实际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法

  这节课的知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教师在课上采用了多媒体的图示方法,把书中阅读材料中知识整合在图中,有利于知识的'简化,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直观教具演示法

  如:教师剪出南美洲和非洲示意图,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看一看,拼和处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请找出原因。

  (五)读图分析法

  教师把多项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注明,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突出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的特点。

  (六)谈话法

  教师运用谈话法,采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本课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如:荷兰约40%的土地低于海平面,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有必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本课中, 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读图方法,语言表达,阅读方法,讨论方法,观察方法,归纳方法的指导。

  四说教学过程

  在上这节课前,同学们已在网上搜集了"沧海桑田"成语故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讲述教师在贺兰山上发现海滨沉积物的证据,引出本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地表形态的变化——海陆变迁

  针对七年级同学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思考"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所表达的涵义,从而引发对海陆变迁的思索,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包含"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的图片和所听到的故事或是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景象说出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教学争做学习的主人的信心。

  展示"荷兰围海大坝","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发现的森林遗迹和古河流遗迹"图片,讲述地壳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同时给出数据,今年新测出珠穆朗玛峰的数据是8844。43米,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多,让学生进行比较思索,为什么会这样,这为了讲到板块构造学说做好铺垫。

  最后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在短时期内能看出来吗?(不能),那么在短时期内改变地表形态的是什么现象呢?(地震、火山)

  第二部分大陆漂移学说

  教师剪出南美洲和非洲示意图,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看一看,拼和处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请找出原因。,引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并展示"大陆飘移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科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有时是空想也会成为现实,以此鼓励学生对科学不断的追求。同时指出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成立,做了一系列求证,当今科学家也在不断的证明, 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性,从而引出大陆板块构造学说。

  第三部分板块构造学说

  1.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① 地球表层可分为几大板块,名称是什么?

  ② 陆地面积最大的是什么板块?

  ③ 哪一个板块几乎是海洋?

  2.多媒体演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看图提问

  ①"← →"表示什么 "→ ←"表示什么?

  ②图中的 "← →" "→ ←"符号都出现在哪?

  3.盘点收获(巩固练习)

  ①地球岩石圈主要有__大板块构成。

  ②板块处于不断的____中,有的____ 拉伸,有的____ 挤压。

  ③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____。

  ④板块___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____。

  设计作用: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非常难以理解,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图来回答问题,增强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为学生双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运用图展示世界火山之最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多火山地震?引出第四部分火山地震带,从中进行过渡。

  第四部分火山地震带

  展示"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图","六大板块示意图"。设计作用:总结出火山和地震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讨论法教学,应用提高

  利用小组的方式讨论:, 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教师首先提出答题要求再让学生看图,应用板块理论解释地理现象,最后让学生作答。

  设计作用:这些活动的开展,开辟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用"学生的眼睛"去看,用"学生的大脑"去思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散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与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

  (四)板书设计(略)

课文说课稿范文7

  一、明地位,说教材

  本课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3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的上网经验和已学会用QQ与好友交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QQ空间与他人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博客的魅力,也为下一课学习发微博奠定基础。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且部分学生已开通QQ空间,因此,我将教材中“4、阅读好友日志”提前设计到任务一中,让学生同桌互助、自主探究完成,这样做也更符合课堂情境和任务的顺序性。

  二、定目标,说教法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博客的作用与应用,能进入自己博客发表图文并茂的日志,并能通过阅读好友博文写评论与他人交流。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在任务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写图文并茂的博文;在博文中插入图片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我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探究学习。

  三、明学情,说学法

  五年级的许多学生已有QQ账号且对QQ空间很感兴趣,部分同学已有在空间上发表日志的经历,学生具备自主探究“博客”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实际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并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定措施,说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伊始,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博客的兴趣,我创设让学生为达埔镇申报“中国香城”作宣传的情境。神香在永春广为人知,《走近神香》还是我校的校本课程,学生对此既熟悉又感兴趣。我接着引导学生提出“建个、电子报刊、开博客……”等宣传方案,进而引出课题《开博客》,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

  2.初识博客

  为了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博客的内动力,我通过课件展示一份QQ空间范例,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博客的功能和应用,并让有经验的学生说一说玩转博客的趣事,让学生对博客有初步认识,增加博客的趣味性。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这个环节我分为三个步骤,每一步都设置一个不同的任务,层层推进。

  任务一:阅读好友的空间日志,登录自己博客

  由于学生原有的QQ好友中,已经有人已开通QQ空间,且本任务操作较简单,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因此,我让学生自学课本,或独立操作,或同桌合作完成任务。再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和我的补充,巩固知识。这样做,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任务二:写日志——为“中国香城”作宣传。

  “半成品加工策略”能模拟出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引导学生表达的多样性,有益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写日志”是本课的重点,为突出这个重点,我先为学生提供一些电子版的文字素材,让学生用复制、粘贴,或再加工的'方法快速地写日志,提高实践练习的效率,同时也鼓励学生输入自己想表达的文字。操作完成后,我通过展示一两个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日志,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增强学生自信体验。

  任务三:图文并茂扮博客

  在完成上一个任务“写日志”后,有些学习能力高的同学,会创造性地在日志中插入一些图片。“在博文中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分两步走:

  1、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择这样的作品作为范例,让该日志的小主人上台演示“插入图片”的步骤,我适当地补充,帮助归纳“插入图片”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应插入与文字内容相协调的图片。这样做,通过同伴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2、接着,我提出分层任务:

  (1)调整的图片大小及环绕方式等,让图片更美观。

  (2)从其他路径插入图片、设置日志阅读权限。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并在纸质文件中提供帮助。这样做,达成《课标》强调的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及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三)展评作品,体验成功

  学生完成“插入图片”的操作后,我让学生互访好友空间,欣赏好友发表的宣传神香日志,并写上自己的“评论”。 可以评一评对好友日志版面设计的看法,也可以写一写对日志的内容的感想,还可以提一提建议等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博客评论中进行评价、交流,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在与学生交流评价情况时,我引导学生:“不仅要热爱自己的家乡,还应该注意使用网络文明用语及遵守网络守则”,渗透思想道德及文明教育。

  (四)归纳总结,升华内化

  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请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最喜欢课堂的哪个环节?”

  最后,我引导学生填写评价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五、深提炼,说亮点

  1.改变学习方式,主动探究。采用“半成品加工” 、“生生互助”等教学策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大胆探索、相互协作的精神。

  2.改变评价方式,学以致用。利用博客的“评论”功能对作品进行评价,体现信息技术课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特点。

课文说课稿范文8

  一、教材分析:

  1、关于大纲对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求。

  大纲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践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关于本课知识在整个学段,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本课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知识的发展、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的组合图形的求积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做好铺垫。学习梯形的面积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关于教材的编排意图:

  (1)本课教学的知识点是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本课知识在编排时是按照知识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进行有序编排的。第九册中的几何初步知识是在学生学过直线和线段、角和垂线、平行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而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梯形的概念、特征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之后进行的,尤其是在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已学过的图形的计算方法已初步掌握,这为本课学习求梯形面积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放手指导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在掌握运用规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4、关于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有关梯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教材教育学生,梯形面积计算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要认真学好这些知识,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5、关于教学重点:

  掌握和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关于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指导思想及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改意图

  1、充分体现现代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数学教学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亲自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想一想、看一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加深数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充分体现练好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练好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时渗透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考策略,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提高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法、学法设计

  1、运用电教、实物演示、操作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投影仪显示图形的合并、分化过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剪拼图形的实践活动中感知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巧妙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拼图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发现“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身于数学规律的探索之中。

  3、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数学新知。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知识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两个基础知识以及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4、运用尝试教学法。

  ①在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进行尝试;②学习例3时进行尝试。

  5、运用化归的思维方法学习本课知识。化归法就是将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转化,归结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先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又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转化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梯形的高,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可以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分化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6、讲练结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在新授过程中依*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规律;揭示公式之后,立即学习例3巩固新知;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有坡度的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堂完成,及时反馈,培养学生正确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及若干制好的图片,铅笔刀、粉笔。学生自制若干梯形图片、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一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剪刀一把。

  三、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设计,本课按以下几个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约3分钟)

  首先投影出示一组平行四边形图形,并复习平行四边形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然后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图形,并复习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再投影出示一组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各种梯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怎样判断它们是梯形,指出它们的底和高。这一过程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准备工作。

  (二)游戏导入,激趣引新。(约4分钟)

  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若干梯形纸片拼图,并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图形在投影中显示,如图:(岗亭)(轮船)(台灯)(飞机)然后让学生用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分别在图中的各种梯形中“铺”方格,提问能否很快准确数出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提问:“能不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此时,教师用彩笔将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圈起来,学生定会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启发,积极动手拼图。这一过程可以较好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三)操作思考,探索规律。(约12分钟)

  第一步: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动手操作,将游戏拼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步:将学生操作过程反映在投影上,观察双片投影演示:先显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再抽移转动图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思考题。

  ①原来是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上、下底及高有什么关系?提问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提问后板书: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第三步是学生再观察教师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带的平行四边形也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思考:

  ①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后得到什么图形?

  ②剪出的梯形上底、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③剪出的一个梯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第四步是判断推理、得出规律。提问根据板书和操作,你认为梯形面积怎么求:根据提问板书: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平行四边形)=(上底+下底)×高÷2(梯形)

  第五步是将梯形的面积公式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加以对比,强调“÷2”的道理。

  第六步是看书进一步验证自己推导公式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这一过程通过“拼”和“剪”的两个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适时进行转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看、听、动、思等活动充分感知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中“上底+下底”和“÷2”的理解。

  (四)学习例题,运用规律。(约5分钟)

  先提问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同时告诉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学好它,为祖国建设服务,然后出示例3,读题后教师用铅笔刀垂直切下一支粉笔,告诉学生小刀切后出现的图形叫做“横截面”,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解题,计算后看书对照。 这一过程是教育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再让学生尝试运用公式进行解题,理解并运用公式。

  (五)及时练习,反馈巩固。(设计课堂检测,约8分钟)

  第一题是基本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5米,下底是8米,高是6米,面积是平方米。让学生对照条件将数字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第2题指出拼图游戏中的一个梯形的上、下底和高的长度,口头列式求它的面积,这样照应开头。

  第3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变式的梯形进行口头列式求出面积。

  第4题是课本第71页第3题,看图中堤坝中的数字进行列式解答。

  第5题是选择填空(如下图)。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地找出图中的上底、下底和高,求出面积。题目是:正确的求积算式①(15+8)×4÷2 是()②(15+8)×10÷2③(4+10)×15÷2 ④(4+10)×8÷2

  第6题是设计一条发展智能的提高题给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题目是:将三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连接横放,后锯掉两边正方形的一个角,形成一个梯形(如图),求梯形的面积。 这一过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前面1、2、3题是口头回答,第4题完整解答,第5题进行讨论解答,第6题是智能发展题,一部分学生可以在课外完成。

  (六)完成课堂作业,进行课堂总结。(约8分钟)

  课堂作业是练习二十第1题三条题目,课后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课堂总结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它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一过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进行课内作业,当堂完成,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娇正。课堂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进一步理解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三角形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 =底×高÷2=(上底+下底)×高÷2

课文说课稿范文9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的其中一个子课题——《学校的变化真大呀》。下面我会从说教材、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设计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谈一谈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回顾旧时代学校情况、新旧的对比、感受学校的变化三大板板块。而感受学校的变化部分又分为“学校变化的缩影”和“年表的制作”两个部分,年表的制作有助于学生形象地归纳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亲自调查访问学校的过去,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活动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从学校的变化中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学校,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设计理念

  品德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门综合课程。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对于本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三、设计思路

  (一)开展课前准备活动,初步激发学生情感。

  学校是学生最熟悉、接触最多的地方。但现在的学生在优越的学校条件下学习,渐渐有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表现,他们并不了解学校过去的环境和条件是怎样的。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学校新、旧面貌的图片或照片,并向自己的长辈调查、了解他们小时候学校的情况。调查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从而捕捉学生情感体验中的火花,对学生而言,从课前就开始了情感的体验过程。

  (二)创设情境,焕发学生情感。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不同体验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新授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我们中心小学最新的校况介绍的录像,把学校崭新、欣欣向荣的面貌展现于学生眼前。接着让学生看看过去学校的景象,从视觉上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新旧学校的对比,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从而感受到学校的变化。而在课堂拓展中,我选取了如今一些贫困山区学校环境的情境图片或录像辅助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要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努力学习。

  (三)积极参与实践体验,知行结合。

  明白事理并不等于掌握,俗话说:“临岸羡鱼,不如归而织网。”学生从以上的情境中所得到的感受只是初步的,他们不懂得把自己的感悟外化为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安排了“千言万语道往事”、“学校知多少娱乐活动”和“制作年表”三个活动。学生从活动中真正感受长辈们过去学习的困难,感受到自己现在的幸福。如此一来,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有互动交流的机会,也可以在激烈的知识碰撞中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学习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活动目标的:

  1、情感与态度

  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焕发学生热爱自己学校,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通过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多看、多问、多思考的好习惯。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活动、播放录像、互动交流和制作年表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五、说教学和学法

  (一)教法

  1、情趣教学法

  我运用看图片、看录像、抢答等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校的历史资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交流法

  教学中我请一位学生的爷爷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既能形象直接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又有说服力。

  3、自主探究法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4、互助达标法

  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把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体参与、小组互助的积极作用。

  (二)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看、听、说、做”的学习方法,自我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六、设计过程

  (一) 走近学校,体验幸福

  1、导入,播放我校记录片《创造的印记》片段。

  师:还记得我们刚刚学过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最后两句会背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现在身处学校中,也不知道学校的真面目,你们想看吗?请看我们南村中心小学的记录片《创造的印记》。(用学校录像片段导入,学生会觉得很亲切,很熟悉,更能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2、谈观后感。(同学们,看到我们美丽、欣欣向荣的校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3、引出课题。板书:学校的变化真大呀

  (二)回顾学校旧貌,感受变化。

  (首先我会深情地问:同学们,当你沉醉在美丽的校园的时候,想知道学校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吗?好,请跟我来,让学生先看看学校过去的景象,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提出疑问。最后,我让学生交流讨论现在的学校与过去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1、(旧校风貌)欣赏学校过去的景象。

  师:看到这些画面,林老师想知道你们此时此刻在想什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2、请大家交流讨论一下,我们现在的学校与过去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让同学们自由地说。)

  (三)、千言万语道往事。

  这一活动我主要采用了互动交流的形式开展。首先对学生课前调查长辈小时候学校的情况作一个检查:

  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回家向自己的长辈调查、了解他们小时候学校的情况,都做了吗?(先小组交流,再汇报。)

  (接着请一位学生的爷爷现场讲述小时候学校情况,学生有疑问可以直接问老爷爷,老爷爷现场给学生解答。这样,学生对过去的学校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2、听了同学们的调查,林老师也想听听长辈们是怎么说的,今天很高兴我们请来了______同学的爷爷来给我们说说他小时候学校的情况。

  3、学生向老爷爷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四)学校知多少娱乐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学校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开展一场激烈的抢答比赛。使学生对学生对学校过去与现在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五)制作活动

  活动步骤:

  1、 了解并记录爸爸、妈妈上小学时的学校条件。

  2、 设计一个有特色的年表。

  3、 将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填写在年表中。

  4、 同学间互相交流、评价。

  接着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学校变化年表,形象具体地归纳自己对学校变化的认识,加深对学校变化的理解。

  (六)震撼心灵的对比

  (品德与社会课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一环节我主要让学生观看贫困山区同龄孩子们学习情况的录像片段或图片,目的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感同身受。首先,我与学生深情地对话:

  1、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是多么幸福的事呀。但是有许多跟大家同年纪的小朋友却没有你们那么幸福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这些小朋友的上课情况。接着就给同学们看录像,再谈感受。)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我设计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他们拥有幸福生活的今天,竟然还有很多的小朋友过着贫困的生活,甚至没钱读书。这一震撼心灵的对比,正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校环境的优越,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学校,并学会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幸福。

  (七)谈收获,深化情感。

  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如此的迅速,这都有赖于国家和社会对教育、对孩子们的重视,同学们在充满现代化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你们想说些什么吗?

  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在不断地改善,所以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学校,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七)作业超市

  1、调查并记录家长或其他成人过去的学习用品有哪些?

  2、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过去的儿童游戏。

  (我让学生任选一题来做,尊重学生的选择。而这两道作业既是这节课的一个课外延伸,也是为了后面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既要简单,又要让学生看得明白,我这板书主要体现学校的变化与进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幸福,从而学会珍惜自己今天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课文说课稿范文10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在那个极其缺水的小山村里,校长为了孩子们,为了来支教的荣子老师,每天到七、八李外的山泉去拉水,即使三九严寒,大雪纷飞的日子也不例外。桂叶老师因此节约每一滴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滋养着一切生命,而文中滋养孩子们成长的不光是那甘甜的水,更是老师对孩子们的那份无私的爱,它就是那股山泉,流过每个孩子的心头,流进荣子的心田,他打动了荣子,是使她再次回到这里任教。通过学问,从水中感受校长和老师对学生,对教育的那份热爱与责任,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围绕本学段学生及教材的特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教学这篇文章。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疏通文脉,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想象说话,角色体验,反复朗读等方法,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个性化的体验

  2、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感受水源的缺乏和艰难

  3、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及文本的感悟,体会校长和老师对学生的那份关爱与责任,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回忆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导语:那偏远的小山村,极其缺水,人们要走上7、8里地才能找到水源,在圪坨水是如此珍贵,在这儿发生了一件与水有关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水》,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感知内心

  (一)研析词句,体会珍惜、节约水

  1、水对于这个学校,这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珍贵,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课文1-4小节。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

  第一、二小节

  “擦得明光锃亮,每天都要擦上几遍,像呵护一件贵重的家具。”从中学生会感受到:瓮只是极其普通的盛水器具,没有丝毫特别之处,桂叶会这样做,是因为他是盛着极珍贵的水,所以要极干净。从“呵护”“贵重”使学生体会到桂叶老师把它当珍宝一样来爱惜、呵护,把它看得如此珍贵,正是因为水的珍贵啊。

  第三、四小节

  桂叶一看到水就“神经兮兮”的。从哪里看出她神经兮兮的?

  (1)学生会说a她立了一个神经兮兮的规矩:两人合用一盆洗脸水,这多脏啊。

  b她每天检查学生是否洗脸,还让没有洗脸的孩子也用这盆水洗脸,这么多人用一盆水洗脸,真脏啊,神经兮兮的。

  c他把这洗脸水洒在教室里,孩子们还说真香,神经兮兮的。

  (2)追问:桂叶为什么会这样神经兮兮的呢?(找到:桂叶的话:“圪坨缺水,得到7、8里外的山泉去拉。”)那样脏的水,孩子们为什么还说:“真香”(学生会说:空气中弥漫着水的气息,对于异常缺水的山村孩子来说这是极其珍贵的,同时从这洗脸水中孩子们还感受到桂叶老师对他们的爱,空气中因水,而弥漫着爱的芬芳,所以说真香。)

  (3)在次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调皮、挤着眼,瞪”读好3、4小节。

  这一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在朗读中咀嚼文字,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进入文本,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品读课文,感受拉水的艰辛 这是全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分三步突破难点

  教师导语:桂叶老师会这样珍惜、节约用水,不仅因为取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更重要的是取水的路途是那样的艰辛,那样的困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4小节,想一想,你从哪里看出来?

  第一步 想象说话,走近校长

  1、 从“每天吃过早饭,校长就去拉水,上第二节课时,才能赶回来”学生体会到拉水路途遥远,花费时间长

  2、 从“校长是桂叶的爹”学生体会到他的年纪大了,拉水对他来水,很吃力。

  3、 从“校园外有一个坡, 帮忙推车 校长满头的汗”体会拉水路上困难很多。

  教师追问:这一路上只有这一个坡吗?出示填空,想象说话:夏天,骄阳似火,烈日下,老校长 ,雨天,大雨滂沱,老校长 ……(学生可能会说:夏天,骄阳似火,烈日下,老校长吃力的拉着水车,艰难地向前走着,汗水浸湿的衣衫,嗓子眼干的像火烧一样,但是他坚持着;雨天,大雨滂沱,山路更加泥泞,老校长拉着水车,一步一滑地走着,滑倒了,爬起来,再滑倒,再爬起来……)

  教师小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校长正是这样每天坚持去拉水的。

  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拉水的艰辛。

  4、 在说的基础上追问:他是为谁拉水的?(为孩子们,为老师)你看出他是个怎样的校长?(热爱孩子,关心老师)(板书:全心的关爱)

  第二步 创设情境 感受校长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伸出手来都冷得叫人瑟瑟发抖,老校长却还要去拉手,冬天的山泉是怎样的?学生感受“山泉周围结冰”取水更困难,“半小时才能装满”体会取水的时间更长、更冷。“有时拉回的不是水,而是冰”(学生体会道路湿滑,天气寒冷,取水、拉水,比以往更能。)

  引读第六小节。

  第三步 角色体验 感悟校长

  眼看就要放寒假了,下了三天三夜大雪,给取水增加了难度。

  1、 自由读第九小节,品读父女的对话,学生感受(a校长对孩子无私的关爱,为了孩子即使路再难走,也要去,女儿对父亲的关心、担忧;b从“胡闹”、“眼看放寒假了”,“二十几年了,没有随便放假。”感受老校长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第七小节。

  3、 校长就这样去了。到了中午,还没见校长回来。出示填空:桂叶急了,说:“我爹咋还不回来呢?”荣子心想: ,荣子说:“路不好走,咱去接一下吧。”她们出了村,朝山泉那边走去。走着走着,荣子的心忽然开始猛跳,她在坡沟下看到了那辆拉水的平板车,车上的水罐滚了下去,落在几步远的地方。荣子心想:

  又往前走了几步,荣子的心狂跳起来,她看见校长躺在水罐的旁边,一条腿淌着血,荣子心想 .(学生会说:校长怎么还没有回来呢,是山路太难走被困住了吗, 天哪,出了什么事,校长怎样了,他有没有受伤 校长,你的腿怎样了,疼不疼,为了孩子们,您冒着这么大的风雪去拉水,受了这么多的苦,现在您的腿受伤了,今后可怎么办呀。)

  4、 读课文10-14小节,荣子听了校长的话,仍不住潸然泪下,等下只见她正伏案写着什么?他会写给谁,写些什么?(学生会说:写给校长:感谢他这么多年来默默得为山村孩子们作出的奉献。会写给学生们,,告诉孩子们她们的校长是怎么为她们拉水的,这水里包含着老校长对她们那浓浓的爱意。写给当地的政府,建议修好路,开凿水窖。写给他城里的领导,告诉她们他愿意在这里执教,直到他的生命结束。)

  这样层层深入,感受体会校长全心关爱,高度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已深入孩子们的内心。

  三、研读思考,整体回归

  1、引读第15小节

  荣子明明知道小山村缺少,生活如此艰苦,他为什么会再回到这里?(学生会说:荣子被老校长及桂叶老师这种无私奉献,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的无限热爱所感动,他觉得她们就是那一股甘甜的山泉,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荣子希望自己也成为这其中的一滴,与她们一起,浇灌那可爱的幼苗,让她们茁壮成长。)

  2为什么用水为题 (学生会说:水融入了老师和校长对孩子门的关爱,这水滋养了孩子,感动了荣子,是他也愿意,成为那水,滋养更多的孩子。)

  四、联系实际,课外拓展

  设计写话:当校长看到荣子时,她们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

  这样从文本走向生活,从课文走向实践,通过文章内容的内化、表达,从而使学生以人物的精神指导自己的言行。

  板书:

  水

  桂叶 学生

  ———————————→ ↑

  校长 全心的关爱 荣子

  高度的责任

  默默的奉献

课文说课稿范文11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名是《人生寓言》,它是人教版九年义务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我认为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哲人,他的文章虽形式浅显通俗但意义深刻隽永,耐人寻味。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这个单元继续教学有关人生的课程,它是第一单元的延续。第一单元的内容侧重写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本单元则侧重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比较严肃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单元要重得多,而周国平的《人生寓言》正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更深入切身的感受、体会、思索有关人生的问题,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2.初一的学生要继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提高朗读水平,此文优美的语言,精美的表达正适合通过反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这是初中首次出现的寓言文体,编者延续第一单元的`人生主题,让学生通过感悟人生,得到启示从而概括出文章的寓意,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了解到寓言的文体特点,易于开展寓言的写作训练。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蕴涵的寓意。

  3.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4.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是目标2、3;目标1、3是本文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运用;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整体阅读,探究质疑”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找出关键词句,教师展示屏幕板书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便于学生理解故事从而能概括寓意;然后让学生分组就文章自己的一些想法展开讨论质疑,再进行集体研讨释疑,这里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参考,以便学生借鉴;最后通过看图编写寓言的比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特点及写法。

  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新课标所突出强调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五点:

  用普通话正确大声地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悟人生。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联系第一单元有关人生的感悟及学生作文中展露的坚强不屈的人生观,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导入本课的学习。

  2、揭示目标

  3.目标的实现:

  ①看导语,默读课文《白兔与月亮》,粗略了解课文大意;通过屏幕板书复述故事,概括寓意。②分角色朗读课文《落难的王子》,注意语调、停顿和重音。通过屏幕板书提示概括寓意。初步完成目标2、3 ,接触难点; ③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就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再进行集体探究释疑,这里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参考,以便学生借鉴。完成目标3 及重点; ④根据幻灯片出示的图片发挥想象,比赛编写寓言故事,并让其他同学揣摩概括寓意。完成目标1及通过训练解决难点;⑤寓言文体小结,布置作业。强化拓展训练,巩固本课学习内容。

  附一:(1)《白兔和月亮》板书

  (2)《落难的王子》板书

课文说课稿范文12

  《自己去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有两幅插图和两段写法基本相同的对话,插图充满童趣,对话简单但颇有教育意义,全文注音,其中有12个生字,记述了小鸭学会游泳、小鹰学会飞翔的过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难点是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在上这一课时,我结合本课的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对课时目标的制定、课的开头、展开、拓展与结尾作了如下设计:

  一、课时目标的制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课文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作出描述,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目标制定如下:

  1、能认识12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意思,并能用“自己”一词说话。(写字教学将放在第二课时进行)

  2、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发展想像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到不要事事依赖父母,只要自己做,就能学到本领,从而树立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二、课的开头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的开头,我首先用歌曲《母鸭带小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有针对性地安排观察、审美和口语交际练习,重点训练表达。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此引导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为后面的学习作好情感的铺垫。

  三、课的展开与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教学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课的展开与拓展过程中,我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尝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方式来理解课文,感悟文中蕴藏的道理与情感,同时使他们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并发展思维。这个过程的设计我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看图说话。学习第一段。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说话,训练说话能力。

  第二步:边学课文边认生字。

  第三步:朗读感悟。

  第二个环节:自学第二段。

  第一步:自读课文,学认生字。

  第二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朗读,再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他们合作精神。

  四、课的结尾

  新课程理念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那么在课的结尾,要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中的习得运用到生活中去,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所以我这样设计课的结尾。

  教师总结:有许多事,我们可以自己去试、去学、去做,不要老是依赖父母,只有自己学会了生活的本领,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会做哪些事?自己现在最想学会的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学写了一个字“自”。

  这样整堂课,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最后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真正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这一新课程理念。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对生活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课文说课稿范文1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自己在网络课件中收集龙的资料,启发学生了解龙的形象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历史发展到今天,龙已经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通过学生用绘画及多种材料制作、表现创造龙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欣赏学唱歌曲《龙的传人》,尝试体验歌词内容,欣赏龙的艺术作品,初步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

  在于通过演唱、欣赏、描述、绘画等艺术实践活动,感受和体验祖国文化的内涵和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在于学唱歌曲《龙的传人》,欣赏龙的艺术作品,运用绘画及多种材料创造龙的作品,体验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乐趣。

  三、教具准备:

  网络课件(有关龙的资料、图片、录象和各种艺术作品),美术用品,学生课前自学歌曲《龙的传人》。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课件展示)

  一、 首页(五个连接区域)

  龙的传人、思考讨论、龙的世界、作品欣赏、评评议议。将本课设置为五个区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加强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意识,使本课的学习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

  二、 欣赏区(音乐《龙的传人》)

  音乐《龙的传人》,让学生在爱国歌曲的热烈氛围中进入本课的学习,唱出乐曲的气势和感情。

  三、讨论区(思考讨论)

  本区域设置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同时提出本课的学习目的。你们知道龙是什么样的吗?它有些什么本领?它真的存在吗?它和我们中华民族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龙的世界,探索龙的奥秘。

  四、资料区(龙的世界)

  这是本课的重点区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有关龙的资料:有龙的形象,龙的本领,龙与帝王,龙与民间文化,龙的故事传说,龙的歌曲,长城风光,更多有关龙的知识等等,学生可以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自己搜集知识,开拓视野,锻炼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在知识学习中课件还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游戏活动,以及影片欣赏,FLASH浏览等,可谓寓教于乐,轻松愉快。

  1、龙的形象。欣赏龙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

  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春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

  五个爪的称为龙,四个爪的称为蛟。[ - xxJxsj ]

  2、龙的本领。请学生同桌讨论。

  吞云吐雾,上天入海,管理人间的雨水。

  请学生模仿想象中的龙的动作,吼声。

  3、龙与帝王。出示图片:雕塑、服装……

  4、龙的文化。播放赛龙舟,舞龙灯的`录象资料。

  一、请学生多人上台模仿舞龙灯,注重前后的配合,感受龙灯在舞动时的线条运动和起伏变化。背景音乐《金蛇狂舞》

  二、请学生以动作或节奏模仿赛龙舟,注重节奏的变化和小组的合作。背景音乐《赛龙夺锦》

  5、小结:龙并不是真的存在的,它是我们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历史发展到今天,龙已经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6、龙的传说。

  四海龙王,哪吒闹海,叶公好龙,提供影片网址和FLASH欣赏。

  8、龙的歌曲。《龙的传人》FLASH欣赏。

  9、更多有关龙的知识:提供相关的网址。

  五、作品区(作品欣赏)

  提供各种龙的艺术作品及学生作品上传,让学生尽情欣赏的同时能够体验民间艺术的多元化,初步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播放长城风光片:我们中国的的确确有一条了不起的巨龙,它就是我们的长城,千百年来,它始终蜿蜒盘曲在崇山峻岭之间,屹立不倒,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2、学生作业:提供了四幅龙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在音乐氛围中愉快创作。

  六、互动区(评评议议)

  在留言板上,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对本课进行评价,有利于学习的互动性。

  1、表扬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学生,采取教师、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互相学习。

  2、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上传到网络课件作品区并存入艺术档案袋。

  3、要求家长也来加入网络课件中的互动区,表扬、评价孩子的作品。

课文说课稿范文1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4、知道乌鸦上当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听奉承话。

  二、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前三段讲狐狸和乌鸦是邻居,乌鸦为孩子们找到一片肉,狐狸看见了想吃乌鸦叼着的那片肉。第四至八段讲狐狸是怎样用花言巧语骗到那片肉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能表示狐狸用好听的话骗取肉这个过程的课件或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2、乌鸦、狐狸的头饰。

  3、让学生课前了解狐狸、乌鸦的特点,收集有关资料。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流、肉”的字音容易读错,要注意正音。在字形识记上要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叼:左右结构,右边不要写成“刀”。

  雀:上下结构,上边是“少”字少一撇,下边的笔顺是:雀。

  流:右上是“”不是“亡”。

  “洞、漂、极、张”都是左右结构,可以引导学生用偏旁加熟字(或熟部件)的方法识记。

  2、写字教学。

  肉:同字框要写方正,里边是“撇、点”,不是“撇、捺”。

  流:右下的三个笔画间隔要匀称。

  漂:右下的第二横要写长一点,托住上面的部件。

  差:羊字旁里面是“工”,不是“土”。

  (三)词句教学

  本课没有难理解的词。应重点抓住狐狸对乌鸦说的三次话反复朗读,从而体会狐狸是怎样骗到肉的,乌鸦是怎样上当的。第一次,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这是狐狸对乌鸦假惺惺的问候和亲近。“想了想”是指狐狸在打那片肉的主意。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狐狸想了些什么?朗读第二次狐狸的`话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二段体会为什么狐狸要问候乌鸦的孩子。读狐狸第三次说的话,可用比较的方法理解。比较麻雀和乌鸦的羽毛,比较乌鸦难听的叫声和狐狸夸奖的话。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狐狸说这些不符合事实的话是别有用心,故意奉承,使乌鸦放松警惕,达到让乌鸦开口的目的。分页标题#e#

  (四)朗读指导

  这是一篇学生喜爱朗读的课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悟出其中的道理。朗读重点是四至八段。狐狸第一次说的话要用尊敬、问候的语气读。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亲切、关爱的语气,读音应略高于第一次。第三次夸乌鸦的话要读出赞美的语气。读乌鸦的声音“哇……”时,声音适当放低、拉长,把省略号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一句“钻进洞里去了”应有些耐人寻味的感觉。朗读时,应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对确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以范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表演时对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应给以肯定。

  (五)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看拼音填空后再读句子,所填的都是含有生字的词语,注意写正确所填的词语。在朗读这两个句子时要注意运用不同的语气。第一句应读出狐狸奉承、恭维的语气。第二句应读出乌鸦得意忘形的语气。

  (六)扩展活动

  1、以“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去了”为开头续编故事。

  提示:

  (1)乌鸦的肉被骗走了,她会怎么想,怎么做?

  (2)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以后会怎么说,怎么做?以后乌鸦还会上当吗?

  2、利用活动课搞“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会或关于“狐狸和乌鸦”故事的专场表演。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找出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二)再读课文,找出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每次都是怎么说的。检查时,以“每次都是怎么说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狐狸说话的有关句子。可以出示乌鸦和麻雀的投影片,比较谁的羽毛漂亮;播放乌鸦的叫声,听听它的叫声是否好听。让学生通过实例感悟狐狸的狡猾。

  (三)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复习巩固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读词语卡片,用生字口头扩词。

  2、启发学生识记分析字形。

  (五)用田字格指导学生写字。

  (六)完成课堂练习。

  (七)戴头饰表演课文内容。在表演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创造发挥。

  (八)引导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平时,你听到、看到过像狐狸和乌鸦这样的事吗?

课文说课稿范文15

  一、说教材

  《太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大小,太阳的热度;

  第二部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一下几方面教的:

  1、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

  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找出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抓住课文中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文第一段为了讲清楚太阳的三大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给学生的感觉是一目了然。但是为什么要引用传说,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了解了学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比如说,太阳很大,会发光,会发热。为什么又提到了地球和钢铁呢?这就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教了课文,又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学生先自读课文几遍,有个别学生可先背诵课文。自学完以后,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加注在书上。按照分门别类的方法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这样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

  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子了解这样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总结每一段的写作方法,掌握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举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练、明晰、具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关系时,制作了课件。利用幻灯放影像。学生一看就明白了风、雨、雪形成的过程。知道太阳和气候的关系确实很密切,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经验,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一是了解太阳的三大特点,

  二是使学生知道太阳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即能力目标。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堂课的好坏,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怎样,学生能不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都能合理运用,该讲的就讲,不该讲的少讲,甚至不讲。在自己预先想好的导学提问的指导下,启发让学生思维,用板书直观地再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让学生手脑并用,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最后的达标测试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得怎么样,也就是教学目标达到了没有。通过让学生做这些题目,可以验证出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

【课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课文说课稿模板04-21

白公鹅课文教学反思06-30

《冰花》说课稿06-24

铁的说课稿06-26

《海燕》说课稿06-28

《蜗牛》说课稿06-29

《心声》说课稿06-29

个人说课稿06-08

翠鸟说课稿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