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3-06-05 11:16: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它在整个计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教材将用乘法的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在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三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微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a)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b) 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从而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c) 巧设练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③情感与态度:

  a) 用丰富、生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教学,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的难点是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除法。 这样设计的考虑是: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乘法口诀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本节课以情景教学为主,引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因为要解决问题才用到计算,计算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新课部分我利用书中的主题图,让学生找出书中的数学资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以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化解难点,让小组内的`好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解决第一题采取教师引导的方法学习,其它两题放手由学生独立完成,把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几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本年级制定的小课题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学法: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练习铺垫。

  ①背诵7、8、9的乘法口诀。

  ②出示乘法卡片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 请小朋友观察图,并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小组交流图中给出的信息。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 师有选择地板书一些问题。

  A、平均每行挂了几面?

  B、每小组分几颗星?

  C、摆了几行彩球?

  师: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口头列算式56÷8,口算,并说一说求商的方法。 师板书口诀()八五十六 师:如果挂成7行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列算式计算。56÷7 并说说求商的方法。 学生结合第一题的解决方法,独立尝试解决第2、3题。 设计理念:本环节采用“放“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组织讨论,突出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引导学生总结求商的方法,同时课件出示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设计理念:在学习新课内容时,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经过数学知识的发现、提出、形成的过程,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

  3、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组习题:

  课件出示:

  ①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②小猴子爬树摘桃。(开火车)

  ③小兔过河采蘑菇。(找得数)

  ④小猪吹泡泡。(口算)

  ⑤练习八、九。

  4、全课总结,交流评价。

  学生独立学习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了求商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总结学习后的收获、感想,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汉字构字规律和自己积累的方法自主识字。

  2.朗读重点词句,在读词读句中认识、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3.明确默读要求,采用分层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2.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二、说教材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奉献与关爱”专题中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儿童故事,它的情节曲折有趣。“卡罗尔一直想有一只小猫”,这是故事的起因。正因为她“一直”想,爸爸就给她出主意登广告要小猫。可别人送来了许多许多小猫,为了解决小猫太多的问题,爸爸只好又登广告把小猫送人。当别人把小猫都拿走了时,喜欢小猫的卡罗尔非常伤心,可就在这时,她却惊喜地发现她最喜欢的那只小猫留下了,“卡罗尔终于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猫”。表达了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赞扬了卡罗尔有一个善良的童心。课文篇幅虽长,但内容通俗易懂,情节曲折有趣,有较强的吸引力,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篇故事篇幅虽长,但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出人意料的情节产生的吸引力,能够抓住孩子们的心,使其一口气读下去。从本课识字的安排和课后思考练习的编排可以看出,本文是作为“略读课文”来编的,也是新教材在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默读,真正放手让学生自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交流,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明白故事梗概,所以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抓住关键长文短教,使他们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学会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确定为:会认15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难点为:朗读感悟,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三、说学生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相似的生活经历会让他们在读悟、体验、积累中感受到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默读,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交流,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说教法

  明确默读要求,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并抓住重点进行汇报。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既促成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五、说学法

  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运用构字特点和自己积累的方式自主识字;掌握基本的默读方法,初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二次默读课文,画出觉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其中的趣味;分组交流,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三次默读,感受卡罗尔善良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积累词语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六、说程序

  因为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计划一课时完成教学,主要分五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欣赏图画,看图说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二)自主默读,认读生字

  明确默读要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品读佳句,感悟表达

  采用分层次的方法进行默读,划出觉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品读有趣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其中的趣味;积累优美词句。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归纳总结,深化主题。

  (五)课后延伸,巩固拓展

  巩固所学知识,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指的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哪些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哪些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的基础,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作用,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等。

  2、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如何,有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3、教材处理: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不盲目地依赖教材而循规蹈矩,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授课顺序调整和补充,以纵横知识联系,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把有关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观点等用书画文字等形式加工整理,转化为导向式的教学活动。教材处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容易接受、融会贯通,体现教师熟悉教材的程度,把握教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要指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具体内容以及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转变教师角色,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说学法

  通过创设买洗衣机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并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同时创设练习情景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有趣、饱满、灵动,具有深度,富有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回家做一个家庭 调查,你们都调查了吗?(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表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首先出示课件1.2:小刚踢球回家,看见奶奶在很费力地洗衣服,对奶奶说:奶奶太辛苦了,咱家买台洗衣机吧!以及小刚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爸爸每月寄回586元,妈妈每月寄回412元)。

  要求学生根据课件内容,提炼出从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在本环节中首先展示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数学信息显而易见,既快速的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锻炼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重点解决:爸爸妈妈一共寄回多少元?

  然后进行估算。

  本处体现问题性。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接着边出示课件边提出问题:小明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每月的生活费是780元,(在此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生活费),估计一下,去掉生活费还剩多少钱呢?交待学生去掉生活费还剩下得钱也就是节余。

  在这一部分我又设计了一次估算,计算前让学生先估一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

  估算之后学生心里已经知道大约剩的钱数,然后再要求学生实际计算并指名到黑板前演示。

  根据学生的板书,要求全班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它与我们前两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板书是学生自己生成的,根据板书再总结,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既引出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脑这一过程,深刻体会本节重点。即脱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不论用竖式还是脱式,我们都要细心计算,规范书写。

  继续看课件,边看边提出问题

  对于小刚家余下的钱他们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奶奶每天操持家务非常辛劳,所以他们准备把节余下来的钱攒起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同时这又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时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做管家,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出来。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阶段。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讨论之后可能会生成如:

  生1:218+218=436 620-436=184 攒3个月

  生2: 218+218=436 436+218=654 攒3个月

  生3:620-218=402 402-218=184 攒3个月这三种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锻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知识拓展

  请同学们做自己家的管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有困难的同学请老师帮忙。

  本环节旨在巩固本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

  第四环节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会了如何进行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那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吗?

  生自由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42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理解题意,然后解决问题。学好本课知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7——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我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玩具商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情景图,把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新问题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并提出问题,适时地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说出“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本环节重在唤醒学生已有只是经验,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商店情境,很好地激发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逐步自主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突出重点,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形成解题模式。

  (三)深入理解,巩固练习。通过解决三道层次分明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一方面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主要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重点突出。本板书能给学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设计意图】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境中,认识了“千”“万”,建立了良好的数感。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字刻画出事物。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书简洁有效,学生印象深刻。增加了运用,尽量让学生去说数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从内容看,学生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

  1. 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

  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

  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 大正方体

  【教法】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

  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

  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现的机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 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第⑴幅图片是全校集会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约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长度。紧接着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相机渗透爱国情感。接下来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3.请同学汇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由1000个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请同学们估一估,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生经历数的过程,出现了100,600,1000的结果,先听学生汇报自己数的结果。不马上否定学生的结论。

  2、屏幕演示数的过程,先出示一列有10个,板书:一列是10个 。课件演示一层又由10列组成。板书:一层是10个10列 100个 演示:一个大正方体又由10层组成,带领学生一起数,100、200、300……1000 让学生理解10个10是一千。

  3、认识万 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生:1000个。二个呢?三个呢?(课件出示)……九个呢?那么十个呢?生:一万。

  4、进一步理解“千”“万”的实际含义。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少页?生:100页。10本这样的书约有多少页?生:1000页。实际操作一下,让学生比划一下一千页、一万页大约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团的图片,10个这样的千人合唱团共有多少人。生:一万。请学生闭眼想一想那个场面。说感受。生:壮观 热闹

  5、填写数位顺序表

  1)卡纸出示没填完的数位顺序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生:个位,十位,百位。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认为第4位是什么位?第5位呢?生:万位。请学生填写完整。告诉学生万后面还有很多数位,以后再学习。

  3)体会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如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他们的进率都是10。

  三) 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我们运用今天的新知来解决问题。

  1、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组成。(教材31页的说一说)

  1)请学生先独立数,试做,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红色涂出238个小方格。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方格的排列规律。生:用红线围出来的一个大正方形里面有100个小正方形。

  2)涂出238个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来。

  3)作品展示。

  四) 回顾评价

  1.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关于大数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17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加法估算是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要求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学习估算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口头验算建立数感;为今后学习减法、乘法、除法估算打好基础。

  在教学口算、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在以前的练习中也散落着一些估算的习题,只是口头的练习没有书面表达。加法估算是要求学生理解求和估算的方法,并会用算式表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加法估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学会加法估算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能力目标: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二、说教法和学法。

  计算类的课大体说来较为单调和枯燥,二年级学生的自制能力也不强,重复的练习会使学生疲劳,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购物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展学生乐于参与的猜价格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层层深入。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从贴近生活的购物情境里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自主探索加法估算的方法,从而达到增强估算意思和能力的目的。

  三、说过程。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准备分三步来实现我的设想。

  (一)铺垫沟通。(用时8分左右)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沟通已有的知识,为下面的估算求和作好准备;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猜一猜是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通过猜测商品的价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学们:我的朋友刚来深圳工作,租了房子要买一些小电器以下是她打算买的几种商品,你们能猜一猜它们的价格吗?)

  教师出示四件商品,分别是电话208元;台灯196元;电钣煲303元;微波炉299元。四件商品是因为四个大组准备的,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游戏。教师先说商品的价格接近是几百元,再让学生猜。学生猜,教师板书并归类。

  1、提问:我们说208接近200元,还可以怎么说?(大约,差不多)

  2、提问:你能用一个式了表达吗?

  教学约等号的读法的写法。

  (二)体验应用。(用时14分左右)

  猜测出各商品的`价格后,接着出示问题。想买一部电话和一个电钣煲大约需要几百元?学生自主解答并与同学交流,师生共同找到如何用算式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本着让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的新理念,体会发现的乐处,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老师不是把方法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用算式表达,师生共同寻找最好的表达方法,

  (三)巩固发展。(16分左右)

  1、充分利用现有的例题资源接着出示问题,四个问题同时出示,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让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加深理解加法估算的方法,体验估算与实际计算的不同,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问题同是呈现是考虑到每一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在思考,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2、书上练习,根据时间灵活处理。

  3、小结:

  全课的小结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让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估算是一种粗略的计算,但它需要细心的观察,理智的判断,让学生在不经意建立数感。

  四、说反思。

  低年级的数学课,计算站很重的比例,但计算课又因为学生的速度差异,很不好调控,常常是自己都难让自己满意。本课是先说再上,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完成预设的练习,效果还不错。

  首先一切的准备都是值得的,在细节方面的处理显得从容有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大气些,开放些,课上程度好的学生没闲着,较差的学生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思考最基本的问题;整体来说自己基本满意。但要上好计算类的课,还有需要更多的探索。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 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 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 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是设计进行阐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个知识点,在新知授完以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册中的题目。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学习,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什么是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二、 教法

  《课标》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引导观察法、直观操作法进行教学。

  三、 学法

  《课标》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知识迁移等方法进行新知的探究。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引入,通过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谈话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然后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感受以后,直接出示算式,并引导学生读出算式。再指导学生说出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第三个环节为巩固练习,新知运用。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理解升华。课堂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处理分一分的环节时,学生出现了多一个和少一个的两种说法,课前预设不够充分,处理得有点仓促。其实可以问学生分几份多一个,分几份少一个,多一个少一个都叫剩余,由此引出了余数。这样处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奖励笑脸人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积极思维,参与体验,逐渐领会怎样学习的方法。

  (二)复习巩固,目标转化。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本课知识的学习作出铺垫。

  (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演示,主动探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并利用生生对话,相互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四)尝试迁移,拓展延伸。

  本节课制订了一个评价量规,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奖品是一个笑脸,贯穿整堂课。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当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可以统计各组的笑脸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笑脸人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五)教师小结,激励评价。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使学生体会到了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大,在学习中可以经常用到电脑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通过围绕测量体重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资料、形成假设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现、分析、推理等实践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

  结合实际 用活教材: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材中的“捐书活动”设计成“射气球活动”,并创设了小猪和小狗在动物乐园进行射气球比赛的情境,从整体上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二、自主学习 探求方法

  三、巩固新知 拓展思维

  四、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开课伊始,我用课件为学生演示动画,并结合演示创设这样的情境:你们玩过射气球的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乐园去参加小动物们的射气球比赛。接着演示小猪和小狗的比赛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分别说出小猪和小狗在三次射气球比赛中分别得了多少分。学生回答后,将这些数据生成统计表,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小猪和小狗得分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我有这样的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一步加法计算问题,可能是减法计算问题,可能是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这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进行引导,使学生提出加法问题。

  这样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经历数据产生的过程,为提出问题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都是在这个环节中完成,所以我精心设计了体验估算,尝试计算,交流算法这几个小环节。

  1、体验估算

  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那么小猪和小狗在射气球比赛中谁能赢呢?让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想好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每组再选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的估计方法不可能一样,我有这样的预计:他们可能这样估计(小猪在比赛中赢了2局多11分,输的那局只输了3分,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比较相差数法。还可能这样估计(把104,95看成100,就是100+100+118 ,把102,98看成100,就是100+100+109,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求近似数法。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尝试计算

  首先是谈话切入:同学们都估计出小猪在射气球比赛中获得胜利,这个估计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出示小猪射气球分数的统计表,问:小猪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你会列算式吗?学生会列出算式118+104+95,这时接着问,这道算式你会算吗?让学生赶快拿出练习纸算一算,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中交流。

  我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3算法交流

  学生在计算时,我要注意巡视指导,对学生的计算方法要了解,以便请用典型方法计算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计算方法,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我预设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竖式法(学生板演讲解这种方法时,要明确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相同数位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学生对连加理解不好,我用方块图帮助学生理解。)口算法,脱式法。学生板演计算方法时也要按这类书写,这样便于区分比较,如果学生的计算方法很单一,我就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他们探索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接下了我说了这样的过渡语:“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探索出这么多计算方法,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呢?为什么?”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和原因。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尝试计算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环节 巩固新知 拓展思维

  首先是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小狗射气球得分统计表,求小狗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是一道基本的计算题目,学生能根据刚才所学内容快速准确的计算出正确结果。两次计算的结果证明和我们估计的一样,小猪获得比赛的胜利。

  如果在计算中有同学这样做109+(102+98),一定要请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计算,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同学这样计算,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引出上面的算式。

  这样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连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同时又向学生渗透了“凑整”的简算意识。

  接下来是拓展延伸

  我用课件创设了小猴挑战,宴请宾朋,买巧克力的情境,完成一组练习题的内容。首先是小猴子挑战,小猴子想请同学们帮他想一想怎样射气球才能战胜小猪取得胜利呢?学生可能很快就用估算的方法说出答案,教师给予肯定后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并在小组中交流,验明正误。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猴子怎样射气球,得了多少分取得的胜利。因为答案有很多个,这时正好理解小猴子“至少”打哪三个气球才能获胜和最多得了多少分?

  接下来是宴请宾朋,小猴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他想在动物乐园召开盛大的庆功会,还邀请了很多嘉宾,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要为这些嘉宾准备多少座位呢?我用了207,219,95这三个数字,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连续进位加满十进一。

  最后是买巧克力,小猴子还要准备一些巧克力招待嘉宾,他到超市一看,巧克力一共有三类,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应该怎么买巧克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样一组练习题的设计,从情境上和前面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四环节 畅谈收获 归纳总结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这自己的收获,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可以说学习方法态度上的收获,这样的设计重视了知识的反馈,给学生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以上便是我对《射气球活动》的粗浅理解,当然,课堂永远是动态生成的,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数学课堂上因我们而精彩!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洪海杰,来自道外区民主小学校。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在座各位的认可。

  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9~51页。

  一、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是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中,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快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同时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在表内除法(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利用7、8、9的乘法口诀再来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这要建立在学生已经对乘法口诀基本熟练的'基础上。另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的求商计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1、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事实,教学本节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故事、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2、学法:

  在学法上,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情境学习,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总结汇报”4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口算卡片。

  六、教学流程:

  (一)根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复习环节设计了3道练习题,首先是开火车口算,并随机让学生回答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接下来是用7、8、9的乘法口诀填空及齐背7、8、9的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时请学生一起书空,并齐读。

  【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首先创设情境: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呢?根据学生回答六一儿童节,然后我说,是啊,六一儿童节是专属于你们的快乐节日,快瞧,有一些同学们已经开始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做准备啦,这时

  出示快乐的节日主题图并提问,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观察汇报后接着说,这些同学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大家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孩子们肯定会积极响应,继而出示思考题:

  (1)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3)怎样列式呢?

  (4)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充分地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学生一幅图一幅图地自主汇报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所列算式及求商使用的乘法口诀,教师随机板书。当学生解决了“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个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改变条件:若挂7行,平均每行又能挂几面呢?学生汇报后请学生认真观察56÷8=7和56÷7=8这两个算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汇报被除数相同,除数和商调换了位置,而且它们都是用了七八五十六这一句口诀算出商的并初步感知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2道除法算式。

  解决主题图包含的所有问题后,教师进行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与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一样,就是想乘法口诀。

  【创设了“六一”节布置教室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把解题过程与求商方法清晰完整地展现,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过渡语设计:儿童节不只是小朋友们喜欢过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也喜欢过呢!几只动物宝宝们也在为节日做准备呢,不过,它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经历,相信这里他们会主动提出帮助请求。

  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第一题是书后49页做一做,第二题和第三题是书后50页的小猴子摘桃和小兔采蘑菇两个练习,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最后一题是书后53页拔河比赛练习

  此题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导语设计:同学们不但帮助小朋友们解决了难题,还帮助小动物们做好了节日准备,你们真棒!老师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下面就请你来说一说好吗?

  【让学生自由畅谈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自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七、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把学生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有趣味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个性得到了充分地施展,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

  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

  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

  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4

  《过河》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内容。本单元通过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本课教材创设了“学生过河”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猜测→尝试”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先乘除、后加减”的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探索小括号的作用及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学生状况分析〗

  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需要几只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得到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2 、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都是怎么去的?你们坐过船吗?有一些小朋友正要乘船出去玩呢!

  课件(出示情境图:书中第17页图)

  教师行为:看看这幅图,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活动: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

  (评析:充分利用“过河”这个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解答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想法。教师通过与学生亲切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同时,还培养学生独立读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独立探索

  学生活动: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教师行为:课件关注学生参与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 + 25 = 54(人)54÷9 = 6(只)

  B、29 + 25÷9

  C、(29 + 25)÷9

  D、29÷9 + 25÷9

  教师行为:看看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想说点什么吗请与组内同学说一说?

  2、交流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比较、借鉴、反思。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学生活动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教师行为:要掌握时间,组织学生讨论,给予适当点拨。)

  3、组织学生讨论:“29 + 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部分学生可能提前知道这个(),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来说)

  教师行为:课件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

  (评析:学生独立试做,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时,引导学生讨论该算式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结合具体情境发现问题。教师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确定运算顺序后,产生请小括号来帮忙的内在需要。 A也是对的,鼓励学生会用C列式。C简洁,但不必硬性要求。)

  4、探索出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使学生领会到:有小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活动:在本子上脱式计算(29 + 25)÷9。

  教师行为:课件展示一名学生的书写,并请这名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教师行为: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法了,小括号的作用大不大?课件做一做

  学生活动:先独立想一想,相互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评析:在练习中,先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再独立计算,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又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件比一比,比较:94—(25 + 19),94—25 + 19。

  学生活动:脱式计算。

  3,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想玩吗?在做游戏之前,我们要先进行分组。

  课件算一算:我班有男生17人,女生19人。要进行小组活动,4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4、课件游戏:我们就按照刚才分的小组进行游戏。

  (评析: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及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最后安排的游戏,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混合运算,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趣味中学习,效果会更好。)

  (四)实践活动,课后作业。

  留意身边的、生活中能用到小括号的数学问题,想办法解决它,并记录在数学日记中。

  (评析教师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从而去应用它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课件: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过河”这一情境,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本节课教学层次清楚,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探索出正确的运算顺序,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以及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线,在各环节穿针引线,关键处让学生讨论,重点部分让学生交流、合作、新课部分,在“问题情境”牵动下,在老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中,循序渐进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得以加强,在学生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的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愿与他人合作的好习惯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充分动用现代的好习惯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并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48—49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呈现“56÷8”的计算思路,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在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的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1、利用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掌握计算方法。

  2、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

  3、通过多层次练习巩固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再现旧知,做好铺垫

  1、组织口算练习。

  4×55×87×99×4

  7×36×89×58×8

  7×83×69×96×7

  2、组织将口诀补充完整。

  ()八五十六三()二十一

  六()五十四七()六十三

  二()一十八()七二十八

  (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例1,独立求商。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节快到了,明明和小伙伴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教室呢!可是她们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大家帮他们解决好吗?

  2、教学例1

  (1)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谁来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该问题,并列出算术:这个问题大家能帮明明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除法的商,并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56÷8,大家知道得多少吗?可以怎样思考得出它的商呢?

  让学生计算出商,先和同桌进行交流,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多让一些学生起来说说想法。

  板书56÷8=7

  (4)引导学生解决另一个问题。

  图中,一个小朋友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要挂7行呢?你能解决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自行得出答案。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明明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计算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结果了。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是怎样求得商的。组织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0页第1、2题。(通过练习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七篇09-22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09-23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锦集七篇10-16

《数学乐园》说课稿09-09

数学说课稿07-20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1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2-02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12

二年级数学《锐角和钝角》说课稿06-2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