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劝学》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劝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
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教师和学生补充)
新课标: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四、读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5、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注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归纳总结
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劝学》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荀子的《劝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劝学》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开启智慧之门,都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指导学习方法为目的,语言浅易,内涵丰富,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劝学》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更是如此。
二, 教学目标:依据大纲要求和高一新生实际水平,我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实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把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初中,学生对文言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相对而言,他们在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上有所欠缺,所以,根据大纲要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安排了三组活动,并采用让学生朗读勾画圈点的方式,领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四, 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让学生列举已知的劝学格言和好的学习方法态度等,由浅显的问题导入,能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发言奠定基础。
接下来我将以三个活动贯穿本堂课,用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对文本基本内容的掌握和深入学习。
活动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决重要实虚词,疏通文意。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读。并强调易错的字词,如槁暴,輮以为轮的輮,金石可镂的镂等,并趁机让学生释义和整理在笔记本上。(在黑板右侧板书1、字词)
3, 同桌互读,互相纠正错误,以此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熟练的朗读课文。
4, 同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
5, 集体解疑。两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最终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6, 前后四人组成小组,共同探讨制作重点字词卡片。
7, 成果展示。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重点实虚词卡片在课堂展示,包括通假字“輮以为轮”的“輮”,“虽有槁暴”的“有”和“暴”等。一词多义的“假”在句子“假舟楫者”中和“乃悟前狼假寐”中分别作“借助”和“与真相对”的意思。重点句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在黑板右侧板书2、通假字 3、一词多义 4、句式)
8,教师总结,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这四个方面的积累,课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卡片,并互换交流。
以上活动就解决了文言文学习中“言”的问题。
活动二,四人小组合作制定本文提纲,明确文本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大部分同学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既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进而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寻找作者观点的规律,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2, 根据以上结论,四人小组合作,自列提纲,充实论据。明确学习的意义是用了四个比喻句,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句,方法态度用了十一个比喻句。
带领学生以学习的意义四个比喻为例,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
找出 青——蓝 冰——水 木——直 金——利(并板书)
上面提到的前两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后两个是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用同样的方法,私人小组合作完成对“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的学习,并由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3, 由此得出本文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
4, 比喻论证有什么好处?
明确:可以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活动三:探究辩论
本环节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迁移。
问题一是《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所想所得。明确告诉我们学习可以让我们完善自身,学习应该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问题二是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用3-5分钟的时间,辩论的目的不是判定孰是孰非,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刚学过的比喻论证。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辩论和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也是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教学过程中的五个阶段,三个活动,有一定的层递性,从疏通文意到整体把握再到重点研读,最后总结迁移,既体现了文本阅读的特点和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最后是课外训练,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课外训练是“自拟学习格言”,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熏陶。
《劝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道理。通过对《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依据大纲要求,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德育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它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归纳整理古汉语知识后,把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选择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因为这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学生精读课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
大纲中提出,教学要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在讨论、交流中,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采用交流互动式结构的教学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探讨式阅读
通常,文言文教学易走向一个误区:割裂文章的整体感,囿于简单的文字串讲中,文言文被当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要避免这一情况的,需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阅读理解从迷惑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内涵。探讨式阅读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讨,理解文章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感知——设疑——探讨——表达——总结、评价,环环相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将“交流互动”的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导”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板块一:抓住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理清文章思路。
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以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1.朗读第一段,老师作节奏停顿的提示:学/不可以已。
2.设疑:如何理解“学不可以已”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解答后明确: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习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宽思路:学生阐述自己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老师作出评价。
4.比较阅读:了解文中荀子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并与自己的作比较,得出结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鼓励,特别是有创意的回答。
5.小结:作者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清晰。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究,体味文章的论证艺术。
1.理清文章思路后,趁热打铁提出问题:
本文说理性很强,这类文章若驾驭不好,易流于枯燥和单调,但本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其原因何在?
老师点拨:回忆《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
2.抓重要环节,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全文共用了20个比喻,为帮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我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诵读,二是比较。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句子的含义;在比较中,了解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分清论证的角度、层次。
比较既有分论点间的比较,也有同一个分论点内部的比较。如: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学生齐读后,老师提问:这部分的比喻论证的运用与前两部分有何不同?学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明白学习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比较式学习,避免了一一讲述的单调,也突出了本文论证同中有异,灵活而有变化,论辩生动有力的特点。
3.小结:
讨论:比喻论证的好处。
明确:这些比喻仿佛信手拈来,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接受。
教学板块三:加强诵读,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诵读,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其次,从修辞角度引导、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排比、对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教学板块四:联系实际,阐述学习所得。
学生讨论,相互交流,老师要对学生所述给予肯定。
课后结合自身体会,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
《劝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
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五)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劝学》说课稿5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荀子的经典散文《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教学设想。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里的课文。这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是一篇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度及方法的散文。其中不少观点对现代人、特别是对我们中职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比如学习要积累、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习要用心、专一等观点,都是我们中职生特别需要借鉴的东西。虽然这篇课文在第23课,但是我感觉完全可以把这篇课文放在开学之初来讲,为的是让同学们在进入职教中心的一开始便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态度和强大的学习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够疏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意义用法,并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特点我从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等。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文章气象清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全文短短290字,却能表达出三层意思七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根据课文特征以及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扩大、引申、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劝学》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说理性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掌握好论证方法,是学习的难点。《劝学》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所以我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一年级的中职生通过初中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比如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设定在教法上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具体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整体教学,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能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诵读能够增强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掌握实词以及句式的用法。
2、串讲法:
文言文的学习,词语句式是教学的重点,用串讲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论证。
3、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职业特色,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为主体老师正确引导的原则,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荀子在《劝学》中的劝勉,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说学法
由于中职语文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比初中要高、要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就听不懂、看不懂。这时候,学生只有从老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借鉴《中华好诗词》对决形式,分组比赛,自定要求,实现轻松背诵。
2、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3、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共八步)
第一步:布置课前预习与分组对决背诵。
包括作者出生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化成就等。
第二步: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有一句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你知道什么是青?什么是蓝?青为什么会胜于蓝吗?
用这个轻松活泼的问题引发今天的讨论,这样导入感觉很自然,让课堂变得很轻松。
第三步:解题
1、“劝”的意思。劝勉、鼓励、勉励。
2、荀子简介,简单说说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解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四步: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对照注释,正字正音。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五步:课文分析。(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
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理解中心论点在全文中的作用。
找出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
让学生找出这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1、让学生找出这段中的十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2、指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第六步:讨论归纳论证方法。
提问:
1、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请学生六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第七步:总结本课: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学习之后,我们对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同时,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和效果。希望同学们可以活学活用,把这一论证方法很好的利用起来。
第八步: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全文。
2、“自拟学习格言”。然后用硬笔书法或毛笔书法的形式创作出来。然后在教室内张贴展示。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同时自拟格言也能起到自我鼓励、自我监督的作用。
《劝学》说课稿6
今天我备课的题目是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劝学》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四单元的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较系统的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 2.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通过思考探究的过程、拓展迁移性写作练习的过程,学会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进行议论说理的方法。
3)背诵全文。
【依据】议论文阅读和写作,无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在考试环节抑或是日常的阅读写作中,出现的几率都相当大,高考作文也是以议论文为主。而此类文章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必须要掌握论证的逻辑和论证的方法,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这也是课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同时作者是如何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观点的,采用了什么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我们质疑和探究的。所以应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和方法,练习相应论证方法的写作运用,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而这,也正是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确立了以上目标。 3.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论证的过程,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掌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依据】“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形成的关键在于日常教学中方法的渗透。把握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分析其严密周详的逻辑,这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掌握论证的方法,加深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提高议论的能力。而此篇课文荀子主要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议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把分析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作为教学重点。
荀子《劝学》逻辑性强,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这与荀子表达思想、观点的过程中通篇运用大量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设喻的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要准确理解《劝学》逻辑性强,说理透彻,气势浑厚的特点就要分析荀子为何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且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原因。但由于学生目前刚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认识还仅限于事例型举例论证,而比喻论证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种通篇运用比喻的议论文更是没有见过,要学生对其分析肯定是有不小困难的。所以,将掌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设置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从历届高一学生同期学习特征比对来分析,这届高一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单一采用事例型举例论证的方法,一小部分学生对对比论证有认识,但认识模糊,而对比喻论证很陌生。而高一,正是组建高中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在摸索探讨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方法引导,他们兴趣比较大,吸收比较好,对于后期自己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本节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在阅读中分析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对比论证产生的说服力量在写作训练中运用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第二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诵读法。 【依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依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依据】借助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有利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1、在第一课时已扫清字词的基础上做好预习,找出文章的比喻句。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个个相扣环节的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借助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研习、合作探究中,体会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妙处。 【依据】此种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分析然后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得以共享。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列举古今中外名人谈学习、读书的名言名句,如:《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儒家大师荀子是如何谈学习的。
【依据】以此导入,即可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的情感愉悦的过程。所以,我制定了四个相扣的板块。 第一板块、让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文章。(2分钟) 【依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正字正音;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过程。 第二板块、进入对文章的研究性学习中。 第一:找分论点(1分钟) [提问]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并让同学们课后找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来回答一下呢?
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二:找比喻句 1) 齐读第一段之后,[提问]找出文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学生口 述——课件展示——教师补充) 明确:“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提高自己 “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改变自己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意义。
总结: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2)给学生三分钟时间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第一段。
3)齐读第
二、三段,仿照第一段的分析方法,用课文中的原句填写下表,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
二、三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分论点 :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比喻句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总结:第二段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 “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第三段由强调 “积”,到论证 “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
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依据】体现新课标“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通过这三个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掌握了文章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解决了教学重点。在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分析大量比喻的内在联系,明白比喻和对比论证,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也为下一步归纳论证方法夯实基础。(时间20分钟左右)
第三:讨论归纳论证方法
(1)[提问]: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比喻)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分析理解,尝试着概括一下比喻论证方法的概念,并概括其作用。请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几分钟讨论之后请几组同学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明确: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
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把不易理解的和较深的事理用容易理解的和较浅显的事物来说清楚,讲明白,具有深入浅出、平易生动的特点。
(2)带着对比喻论证方法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所熟知的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的例子,以作为对这一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进一步理解。
例:《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治病)。烟枪、烟炮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走散)。
分析:鲁迅先生通过使用比喻论证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形象化,说理清楚透彻。
【依据】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同时通过回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时间8分钟左右) 第四:迁移训练
1、作者在文中用了近二十个比喻分别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带着从文中得到的启示,假如让你试写几个比喻句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的重要”,你如何表达?(只用一两句表达即可)
2、展示高考优秀作文中的比喻论证片段以激励学生
例1: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株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艘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艘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20xx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双赢,你我共辉煌》)
例2:人生必然是这样,渐行渐远。有言曰:少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亦非水;老年看山还是山,看水仍是水。此言得之。人生就是单纯到复杂,又归于平静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我们要做的,是享受每一种滋味,感受每一种境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纯生活之意义。(20xx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人生三境》)
【依据】通过写作片段的训练以及高考优秀作文片段的展示,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把提升议论的能力落到实处。(时间6分钟左右) 第三板块、总结本课
论证的结构、过程: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为什么学:意义和作用;怎样学:方法和态度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①比喻论证,使深奥的道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②正反对比论证,让是非曲直更明确,鲜明有力度;
③大量比喻,多用对偶、排比句式。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依据】归纳总结,形成理性认识。(5分钟左右)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全文。
2、“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这句话与文章的什么思想一致,想一想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A、论证的结构完整、合理。 B、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尽量运用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依据】
1、通过经典篇目的背诵,加深课堂的印象,巩固课堂效益。
2、通过写作的训练,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熟练论证方法的运用,把提升议论的 能力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阶段都是有一定的层递性,从疏通文意到整体把握再到重点研读,最后总结迁移,既体现了文本阅读的特点和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六、说板书设计
劝学: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劝学》说课稿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有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探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必须以个人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本文文言基础知识点这一内容理解上的障碍应当先扫除,例如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归纳整理和特殊句式的总结应该在探讨前先让学生基本掌握。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大的难点,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围绕“如何获得教养”和“求学之道”,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相互间对话。要引导每位同学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
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
6、重点讲解。
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
⑤不复挺者(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
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齐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明确:用了四个比喻。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荀子勉励人们学习,就是想让人们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去掉恶劣本性从而成为君子。儒家有个观点“人皆可以为尧舜”,尽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对,但在这个问题上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为君子、圣人。
同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学习、不善假于物。如:去年有条新闻轰动全世界:科学家们利用微型机器人进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微型机器人是科学家们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机器人做的是人无法做的工作。我们普通人就无法发明出这种机器人帮我们工作。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齐读第3节。
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学习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怎样又叫做善于学习呢?这就涉及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也就是第4小节讲的内容。
4、指名朗读第4节,其他同学思考:这小节共讲了几层意思?概括一下每层内容。各层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明确:作者指出:学习的方法在于点滴积累(板书);学习的态度在于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板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是做到积累的必要保证,因为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很多同学都懂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正是学习的大忌。
提问:这里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这种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齐读第4节。
这小节对我们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关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内容。
这篇《劝学》虽是节选,但相对完整。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板书);接着讲了“为什么”(板书)“学不可以已”,因为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变习性,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应该“怎么办”(板书)呢?要注重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文章思路相当清晰。
齐读全文。
1、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但我们读了觉得枯燥吗?(齐答)不枯燥。为什么?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具体明白,更易为人接受。
2、文章读起来拗口吗?(齐答)不拗口。反而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取得这种效果的?
明确:运用了排比和对偶,因此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课堂小结】
这篇《劝学》除了思想内容给我们很大启发,其写作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传颂不衰的原因。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归纳文中“而”的用法。
《劝学》说课稿8
《孙权劝学》一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又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就内容而言,本文情节简单,语言通俗易懂,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绝佳教材。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由于本文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上的自信心,也是教材设置这一课的主要目的。
【说教学目标】
针对前面提到的教材设置目的',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简单了解《资治通鉴》及其作者司马光,了解故事中三个主要人物的生平及相互关系;
2、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3、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自己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习惯;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5、思考吕蒙前后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以上五个目标,我觉得第二和第三个目标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掌握字、词、句,掌握阅读方法,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主要目的,至于第四个关于写法的学习,我觉得在课文详略安排这一环节的学习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同学呢,无法理解课文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些同学可能理解,但不一定能够将这种妙处说出来。设置这一目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这样写的妙处,并能将这种写作思想渗透到自己今后的写作中去。
【说教法学法】
这一课里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诵读法;文言文只有多读才能深入理解文意,如果连文章都读不熟,很难想像学生会懂得文章的意思。第二,点拨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学生能回答上来,但不一定能意识到的问题,通过逐步的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第三,讨论法,关于这一方法的作用我想就不用多说了。最后,角色扮演法,刚开始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用课本剧的形式来演,但后来发现如果要想在一堂课内解决所有的问题,恐怕很难做到,而且课文当中一些情节作者省略了,比如吕蒙努力学习这一环节,怎么演?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后来我改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而且我自己认为,这种形式好操作,效果也比较理想。
【说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新课标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只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因此,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我们老师的做法,一般也都是将重点放在对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基本认识上。我觉得,就传统课型而言(不包括我们大家尚不能熟练操作的前卫课型),一篇自读文言文,如果没有30分钟的时间来读课文,疏通字词,翻译句子,这堂课的目标和重点可能就会发生偏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在前30分钟,我基本上是按照我们常见的教学步骤来做,导入、字词、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在分析课文,赏析课文环节上,我想尽可能地用一些问句来逐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来理解文章,因为新时期有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老师除了当好老师,还应该学着当一名导演。最后,在理解课文主旨方面,我觉得与其一本正经地总结课文主旨,板起脸来给学生讲大道理,倒不如让学生自己来说,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总的来说吧,我觉得我这堂课是老瓶装老酒,虽然外面贴上了新的标签,但有经验的品酒师还是一下子就能品出其中的味道。或许是经验主义作怪,或许是时尚思维作崇,虽然我也想努力地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但总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在此,恳请各位同仁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劝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分析
(一)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 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二.说学情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三.说教学模式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 2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 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 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朋友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 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精彩之处。所以这些对话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感情因素。“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读,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去感悟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举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第四步:悟读,知人名义(3分钟)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为了巩固所学,加深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课堂上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步:比读,感悟提升(5分钟)
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做比较阅读,看两文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目的还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4.小结:齐背课文
师做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同学们积累的这些名句格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愿我们谨记之,奉行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我的板书设计是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重才 善劝
吕蒙治学 虚心 听劝
鲁肃叹学 真诚 敬才
六.课堂评价
1朗读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读出愚公、其妻、智叟的不同语气。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
课中:与《伤仲永》一文的比较阅读。
课后: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自读《蜀鄙之僧》、《孟母断织教子》等劝学的文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
《劝学》说课稿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一篇高中文言课文――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就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文言文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文质优美,在写法上非常独特,比兴写法、比喻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作者较系统的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通假字等,可结合本课课后练习完成这一单元要求。
二、说重点难点目标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故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将本文的基础目标确定为:
基础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了解通假字的定义,积累10个通假字。
3、学习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独立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养成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释题,简介作者,初读课文,感知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简析课文,总结文言知识,积累五个实词,熟读成诵,能准确默写蕴含深厚的名句。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三、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以学生自读为主,贯以串讲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用原文语句作答,译出较难的文言句子,改变教师串将到底的做法,在质疑启发时,力求达到引而愤,愤则启、导则悱、悱则发的效果,始终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四、说学法指导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五、说教学程序
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的情感愉悦的过程,是学生求知欲望被不断激发的过程。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
2、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3、学生读。
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
四读研究性学习。
五读迁移提升。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劝学》说课稿11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荀子的《劝学》,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课时安排、教学流程、教学设计依据、课后作业等几个方面加以介绍说明。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二、基于此,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三、说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首先说教法:学生通过前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其次说学法:
1、让学生学会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正确并流利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借助工具书,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理解文意。
4、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并熟读成诵。
五、说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说教学流程:
结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还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设计的导语是:
(二)荀子简介
(三)解题:“劝”的意思为鼓励,劝勉,在文中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四)接下来我将以三个活动贯穿本堂课,用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对文本基本内容的'掌握和深入学习。
活动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决重要实虚词,疏通文意。具体操作如下:
1,听录音,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错误,以此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熟练的朗读课文。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读。并强调易错的字词,如槁暴,輮以为轮的輮,金石可镂的镂等,并趁机让学生释义。最终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在黑板右侧板书重点字词)
活动二,四人小组合作制定本文提纲,明确文本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大部分同学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既学习是不能因为任何理由停止的。进而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论点出现的规律,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2,根据以上结论,四人小组合作,自列提纲,充实论据。明确学习的意义是用了四个比喻句,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句,方法态度用了十一个比喻句。
带领学生以学习的意义四个比喻为例,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
找出蓝——青水——冰直木---轮木——直金——利(并板书)
上面提到的前两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后两个是改变自己。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用同样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对“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的学习,并由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3,由此得出本文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并提问学生:比喻论证有什么好处?
明确:可以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七、说教学设计依据: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现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处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八、说课后作业:背诵全文。研讨与练习。预习新课。
各位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实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方根以后,接触了如“ ”与“π”等具体的一些无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揭示出中像这样的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存在,从而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使学生把数的概念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是同学们进一步学习方程、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且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意识。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初步学会实数的大小比较,能对实数的分类进行初步的辩认。
能力目标:了解实数的分类,培养学生初步分类意识;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感受人类在数的发展研究中的伟大成就和做出的贡献,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根据教材知识的分布结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这样安排本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意义,能够在数轴上表示实数。
难点: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和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本堂课实施的具体过程。
首先借助学生前几堂课后已有的认知经验“ ”,请学生们考虑如果要从一条长绳中剪下一段长为米的绳子,可米究竟是多少长呢?然后引导学生适当借助计算器进行合作学习:
由于,所以,先确定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可见,即,同理再确定小数点后第二位、第三位,所以只要剪下大约1.414米的长度就可以了。
同时问题出来了,不论是1.4,1.41还是1.414这都只是的近似数,不能用等号连接,那么的精确数是多少呢?当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请同学们看书本第65页,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将化作小数后是一个无限小数,而且没有循环节,由此无理数的概念呼之欲出。这里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自己动手计算,观察总结深刻理解了无理数的含义,同时也掌握了用有理数逐步逼近无理数,从而求出无理数近似值的方法;然后用适当的当堂练习,巩固对无理数的理解。
然后通过介绍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学生们理解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本质区别:前者可以化为两个整数之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而后者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作分数。
通过故事向学生们介绍知识,一方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知识点有深刻的印象和理解,轻松突破难点;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对认识数学的认识,感受人类在数的发展研究中的伟大成就和做出的贡献,这便是本堂课的亮点所在。
在分别学习了有理数、无理数之后,再将两类数综合,得到一个总称“实数”。请学生们尝试将实数在数轴上表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将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难度不大,但要怎样将无理数体现在数轴上呢?这时我将简单介绍勾股定理,学生们通过应用勾股定理和圆弧的特征成功将有理数表示在数轴之上。然后,及时地让学生们练习巩固,体会成功,不自觉地培养其数形结合的思想。再请学生观察自己所作的数轴,学生们发现数轴上的表示的两个实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最后是课后练习的布置,我将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分层练习,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课本67页的A组作业题,且阅读课本68至69页“神奇的π”;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完成课本67页的B组和C组题。这样既注重所有学生的整体发展,也深入挖掘优等生的潜质。
《劝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1、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2、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劝学》说课稿1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环节来加以说明,恳请各位同志多多指教。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事迹。《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文章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该课放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所以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能力目标:揣摩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
根据上述目标,我把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确立为教学重点;把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确立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其次,我采用探究交流的方法,以分组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学习方法:多读书,提问题,善交流,勤思考.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过程(见教学设计)
首先我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导入,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介绍了写作背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重点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4学生齐读。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两个步骤:一是品味探究,二是人物分析。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
(一)品味探究
1、找出孙权劝说吕蒙的语句,说说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的。(先力陈必要,再现身说法。)
2、小组讨论这些句子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
引导明确: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于要求,又充满期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其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的?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参考:困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民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请解释“吴下阿蒙”。(“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由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劝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劝学》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一篇文章,本专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表达思想的方法。《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议论性散文,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的储备和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和学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是学习比喻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形成的关键在于日常教学中方法的渗透。把握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分析其严密周详的逻辑,这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掌握论证的方法,加深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提高议论的能力。而此篇课文荀子主要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议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把学习比喻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比喻论证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种通篇运用比喻的议论文更是没有见过,要学生对其分析肯定是有不小困难的,因此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第二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诵读法。 【依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依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依据】借助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有利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
1.在第一课时已扫清字词的基础上做好预习,找出文章的比喻句。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个个相扣环节的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借助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研习、合作探究中,体会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妙处。【依据】此种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分析然后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得以共享。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温习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疏通了文意,归纳了相关的文言知识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劝学》的学习,看荀子是怎样将学习的道理娓娓道来的。这样设计是为了唤起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回忆,为分析文章做好铺垫。
环节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过程完成以下问题:
划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找出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大部分同学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寻找作者观点的规律,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设计意图是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让学生按照荀子论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学习清晰有力、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环节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①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明确:“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②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③“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确: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利用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④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本环节设计体现新课标“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通过这四个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掌握了文章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解决了教学重点。在四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分析大量比喻的内在联系,理解了比喻论证,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环节四:《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完成句子“《劝学》告诉我_____”。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所想所得。可以引用,可以设喻,也可以自拟。 参考答案:《劝学》告诉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劝学》告诉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要“善假于物”。《劝学》告诉我生有涯而知无涯,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可以已” 。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把作者的观点吸收、内化。同时,这也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熏陶。
环节五:结合本节课的分析过程,尝试背诵全文。通过经典篇目的背诵,加深课堂的印象,巩固课堂效益。
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环节都是有一定的层递性,从疏通文意到整体把握再到重点研读,最后总结迁移,既体现了文本阅读的特点和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六、说板书
劝学提出问题是什么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习的作用荀子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自己不足积累、坚持、专心解决问题怎样做学习的方法态度比喻说理铺锦列绣气盛言宜
《劝学》说课稿15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劝学》。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
《劝学》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求学之道”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劝学》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散文,本文文质兼美,通过比兴、比喻论证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三、学情分析(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
首先,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文言词汇,但深层次的词汇、文法以及阅读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其次,《劝学》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有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学情,我指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然后我再介绍荀子的生平、思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因为《劝学》的“劝”字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所以,我会先让同学们回答“劝”是什么意思,由于同学们手头都有工具书,所以同学们不难回答出“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2、接下来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咀嚼鉴赏”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
(一)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二)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三读课文,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逐段进行探讨,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这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对第一段进行解读。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在第一段中,出现了多个通假字,请同学们找出来?
“輮”通“揉”“有”通“又”“暴”通“曝”“知”通“智”
2、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议论文,既然是议论文总有论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一段的论点?
(这一问题不难,学生能够很容易就找出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3、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很多的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请同学们找出来?
同学们不难找出文中共用了5个比喻:在前两个比喻中我们看到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第三个比喻说明物质通过加工提高和发展以后,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一个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后两个比喻强调“受绳”和“就砺”这两个加工的过程,再一次说明通过学习可以超越自己。这五个比喻从三个层面说明了学习的意义。
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君子通过“博学”和“日参省乎己”,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而这一句有何文章的第一句“学不可以已”相对应,做到了首尾对应。
布置作业:背诵第一段,并预习其余段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如有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劝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劝学》说课稿12-06
《孙权劝学》教案模板集合5篇07-09
《孙权劝学》教案锦集7篇07-12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8篇01-25
《劝学》教案范文集锦7篇06-27
《匆匆》说课稿11-14
小班说课稿11-16
军神说课稿11-17
美术说课稿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