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3-08-26 15:35: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通用)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物质的运输路线》是河北少儿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的第三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这部分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而第三节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中》指出: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我把以下四个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指出,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表达交流的科

  学探究能力,发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点作为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始终贯穿情感态度教育,确立本课的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本节课所确立的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确立为本课的重点。使学生能深刻正确的认识血液循环及其意义。

  好学教育:

  血液循环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和体循环及肺循环环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二者作为本节的难点,希望能使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汇合于心脏,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和确立的重点、难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学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能直观的把一些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探究的潜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说教学准备:

  1.老师的准备:制作的课件,把血液循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增强形象生动性。给每位学生复印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供学生上课自己画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2.学生的准备:复习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名称及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循环途径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便于理解血液流动的方向。

  六、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

  (启动课件,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心脏的四腔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通过复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二)引入:

  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活动设计:

  1. 提出问题(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课件flash动画):

  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

  设计这一活动,可以使同学积极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已有知识,在小组同学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进一步突破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难点问题打下基础。通过学生上台发布结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发布完结论,要给学生一种积极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2.结合学生的结论,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途径,结合课件,强化循环途径的学习。

  好学教育:

  师: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把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的——血液循环的路线的学习,同时也突破了这一难点问题。

  3.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这一种重点的学习: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我们提到了动脉血和静脉血,学生必然会有疑问,通过自己查阅《小辞典》,就会明白这两个概念,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提出有关的问题(教材中“大家谈”栏目的内容)

  (1)“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这种说法不对,从概念上看,动脉血、静脉血的划分是从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区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称来划分的。从循环途径上可以看出,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因此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经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前边的学习,在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会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结论,同时巩固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实现了第二个教学重点的学习。

  (2)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习了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结合课件,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努力就能够说出这个问题。

  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演示课件: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在此,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同时也使一个难点得到了突破。

  4.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三者关系后,进一步通过课件来说明,组织液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经各级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叫淋巴循环。淋巴循环不仅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还有回收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

  好学教育:

  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关系。实现了第四个知识目标。

  5.进行小结:

  总结循环系统的作用,同时强调应该加强循环系统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6.思考题的设计:

  首先呼应课题引入时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讨论课本中想一想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关系,也体现了物质运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7.说练习题的设计:

  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一题主要体现了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交换的过程;第二题复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第三题即是一个输液的常识问题,输液是通过静脉输入的;第四题是循环路线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多主动发展,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定性评价,在活动中充分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生物说课稿 篇2

  生物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1。 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 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

  1。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 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 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 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见图3)。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图1: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

  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

  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

  改进三 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的塑料片就会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绑效果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鱼也不易受到伤害(见图4)。

  ⑵实验用具选择:

  *水槽选择(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鱼体大小选择;7—10cm(最好由学校提供)

  *剪刀、纱布

  ⑶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5。得出结论: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讨论和交流:

  ⑴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

  ⑵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播放投影,检查所学知识。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种的鱼,身体的背面和腹面颜色是否一致?这有什么作用?

  2。鱼的身体两侧有一排鳞片上有小孔,这些小孔连起来构成一条侧线,它有什么作用?

  3。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吗?

  4。鱼体内有个白长囊状结构叫做鳔,想想看,鳔的作用是什么?

  [推进新课]

  继续探究,鱼除了用鳍游泳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特征。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鱼放在小组水槽中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分组观察。

  观察鱼的呼吸时,先观察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鱼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鳃上布满毛细血管,所以人们买鱼时可以从鳃的鲜艳程度判断鱼是否新鲜。鳃丝在水中呈舒展状态扩大了与水接触面,离开水鳃丝互相粘结、破坏了气体交换的功能。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鱼儿不是离不开水”而是离不开水中的氧气,所以养鱼缸要经常换水,养鱼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间要打冰眼(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因此,若水域污染对鱼及其它水生动物十分不利(渗透环保意识)。

  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靠鳃来进行,鳃的结构包括鳃弓和鳃丝,这些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交换氧气。

  本章还开设了新的实验内容——“模拟实验”,详见书第四页,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学生动手去模仿着做。训练学生的悟性。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生物说课稿 篇3

  1、教材分析

  1.1本节内容的地位该节是现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细胞增殖"是讲述细胞的一种生命现象,只有了解了这一生命现象,我们才能让学生逐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例如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生物体具有的遗传和变异,所以本节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了解生物生命现象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增殖"之所以作为本章乃至本册的难点,就是因为这一知识非常地抽象化,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又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见,因此,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我们直接示意这是本章中的难点,引起注意。

  1.2教学重点和难点"细胞增殖"一节主要向学生展示的是有丝分裂——生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分裂方式,结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重难点突出,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本节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由于细胞分裂这一现象的特殊性——整个过程是一动态变化,要让学生具体把握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部的变化,特别是遗传物质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确细胞的周期变化,这一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1.3教学目标本节内容为两课时(1课时为讲授课、l课时为实验课),通过这一节的讲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应用有丝分裂的知识去解答一些理论问题或解释一种生理现象。例如根据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而得知该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构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在进行组织培养时,无论取生物体哪个部分的分生组织获得的植株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都是有关有丝分裂知识的运用。

  2、学法指导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呢?在学习本节知识的时候,归纳记忆,找到规律,重点难点应重点识记,对于有丝分裂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2.1掌握有丝分裂,记忆有丝分裂主要特征(启发、引导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合)染色体DNA在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规律(分析CAI课件显示、画出图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

  察力);利用口决巧记各时期变化特征(列表归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识别分裂图像(例题解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间期的关系(设计动画、具体展示装片、说明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为什么占多数)由这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由观察现象_解决问题_总结体会_知识提升的学习习惯,另外我们可以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增添学习热情,以CAI课件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去了解、掌握从而灵活运用。

  3.1引言引言应重在精彩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伊始,我先给学生列举几种有关细胞增殖的常见现象,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泼性,然后课件显示幼苗的生长,()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从而引出细胞增殖。

  3.2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的讲解,启发引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CAI课件演示细胞周期的有关动画,明确指出细胞的分裂、分裂间期,再结合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细胞周期特点,注意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实现探究式

  教学。

  3.3有丝分裂的过程(重难点突破)对于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CAI课件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它的

  魅力,通过flash动画演示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让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有个整体了解,然后动画慢放,分析归纳各个时期特点,此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归纳,动画背景音乐鼓

  掌以示肯定。

  结合学法指导,师生共同画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以及DNA的变化,CAI课件展示此过程,此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从而实现了难点突破。

  3.4测试补漏,CAI课件展示习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另外通过检测可以知道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专题巩固练习。

  说课重在一个"说"字,突出一个"课"字;是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他教师讲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教育理论,同时和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教学构思的一种教研

  活动,精彩的说课,无不体现着说课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特长。

  生物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结,在初中有关生殖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绍生殖的种类。从有性生殖概念和种类引出了重点讲授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减数分裂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它以第一章细胞分裂为基础,又与第五章遗传变异的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过程较为复杂。先通过概念的叙述,使学生有一个印象,然后详细讲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减数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后减数分裂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从而保持了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知识点)要求,根据教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减数分裂概念、过程、特点。

  2、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遗传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以精子形成过程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键内容,而且前面涉及有丝分裂,后面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学习。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分裂概念、过程。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感到枯味,难以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及染色体动态。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总结精子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课件),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导入新课)

  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新课讲授

  1.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数分裂。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分裂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确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2.过程

  (1)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在讲解过程中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分裂的关键。提问:

  1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

  2复制为何看不出来?

  3什么叫四分体?

  4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区别?

  6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丝分裂后期有何不同?

  7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思维范围,教会学生在广度上学会思维。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疑、质疑,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3)通过"动乐爱"教学法,动手,动眼,动脑。

  1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2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3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另一种情况。

  4完成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师只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

  "动乐爱"教学法既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提出,陶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激发快乐情绪,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会学习生物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通过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过程四个方面操作,人人动手,动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如通过动手操作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学生本身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并能加以正确解释。

  总之,选择"动"点,构思"动"作,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便产生了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层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

  (4)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情境中,思维性大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过程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形成过程完整看一遍。让学生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化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总之,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三、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

  四、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五、习题设计

  为使知识得到反馈巩固,设置由易到难三种梯度题。填充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略)其中简答题部分,此题选出的目的是

  1、强调联会、四分体,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2、有丝分裂中没有的现象。

  3、书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由此提出。

  (六)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生物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 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 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有关于生长素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生长素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归纳。从高考的考点入手,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把重难点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史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是光照偏转问题和生长素的双重性。对于重难点,采用例题加习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分析进行突破。

  说学情

  这节课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二(28)班的学生,这个班学生的.中男生占大多数,因此课上课气氛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思维灵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对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一味的去追求难,偏的题目。而高考中,出现偏题怪题的可能性不大,高考注重的还是一些基础和重点内容。所以针对28班学生这种特殊的知识现状,我力求从最基础的开始,通过反复的强调一些该掌握的知识点,考点。加深,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辅以从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相关习题的变形,逐步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和解题的能力。

  说设计

  作为一节复习课,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是罗列知识点,强调学生去记忆,而这种强调记的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也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这样,复习的效果就会很不理想。所以这节课,我设计的亮点是对于生长素的发现史这个知识点采用 “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让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引导”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

  另外我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认同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科学实验,领会生物学实验中材料选取、理化技术的使用、巧妙的设计以及对复杂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说反思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当然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加上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的展开,因此每个知识点,我都力求精选习题,通过习题训练活动使学生“动”起来,对考点进行逐一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种处理方法也是正确的,当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如更应该关注个别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上差异,从而在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教材简介:

  本微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生物》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第四节《鱼》的内容,此微课选取的是在学生学习“鱼的外形与运动”之后进行的环节。微课着重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呼吸”,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主要从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鱼的呼吸”重点问题,通过学生观察鱼的呼吸图片、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鱼的呼吸过程,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

  设计特色是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同时表现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学生的各种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种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鱼的呼吸特点

  教学难点:鱼的呼吸特点。

  六,教学用具

  投影仪幻灯片有关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资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一,鱼的呼吸

  1,鱼的呼吸过程?

  2,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提出问题:

  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

  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鱼离开水后,很快死亡,原因是什么?

  通过投影显示以上内容。

  教师从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攻破难点。

  播放视频:观察鱼鳃及鱼的呼吸。组织学生活动:观察鱼的呼吸使学生明确: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明确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主要是在进行呼吸。

  提出问题: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展示鱼鳃的图片,鱼的呼吸动画

  指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鱼鳃适于水中呼吸的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鳃鲜红色,毛细血管丰富,利于气体交换。

  第二,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完全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看书22页自学有关鱼的知识,思考。

  观看鱼的呼吸视频,思考,回答。

  明确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

  观看鱼鳃的图片,鱼的呼吸动画,思考,回答。

  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

  视频辅助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理解鳃的呼吸功能。

  效果检测,引领提升

  二,练习

  展示有梯度的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回答与评价。

  完成练习

  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化

  归纳总结,深化认知

  总结拓展

  提出问题: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

  指导交流与评价。

  交流,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

  学会总结,表达与分享

  板书

  设计

  鱼的呼吸

  1,鱼的呼吸过程

  2,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教学反思

  该课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采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模式,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学科中的运用,通过图片、视频、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多媒体手段,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鱼的呼吸过程,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实验的理念;事实证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生物说课稿 篇8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四册"信息安全"中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内容,本部分内容为1课时。在学习本课时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基础应用等知识,高中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以围绕因特网应用为主线,深入细致的学习计算机各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资源的保护意识,能够进一步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和各种计算机资源不受侵害,故而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很重要,我们将以学习计算机病毒特点和瑞星杀毒软件的使用作为依托,激发学生支持国产软件的热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中学生,计算机病毒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很多同学缺乏网络公共道德意识和网络自我防护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把更多学习内容应用到我们的计算机中来,树立文明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我在分析了学生对计算机病毒认识之后,我选择了计算机病毒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国产杀毒软件的具体应用。本着体现信息技术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来设计整个课堂教学,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完成,同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最终圆满的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根据定义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能够识别部分流行病毒(如蠕虫病毒,木马等),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掌握常用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掌握安装和设置瑞星杀毒软件,能够查杀病毒和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等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模式,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并收集有效信息,通过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对信息进行组织,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

  2、通过具体的情景模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获得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创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让广大同学在十分宽松的环境来完成整个学习,增强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自己具有网络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网络道德,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以及特点和计算机基本防治措施。

  :瑞星杀毒软件的安装和设置的学习。

  第二部分 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典型任务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造,从而体现了"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的基本理念 .为此,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 "示范操作法"、"情境模拟法"等。

  第三部分:说学法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教会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很重要。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 "接受任务--分析体会--合作探究--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启发,总结完善,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二)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通过向同学们提问的方式:询问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计算机病毒或听说过什么样的病毒,以及是否见过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样子。鼓励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感知本节课教学内容。接着给学生演示我国在20xx年的一段关于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危害一则新闻,演示完毕,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同时提出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以上即为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提出学习问题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让学生收集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危害性的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其步骤如下:

  1、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过网络来查找和搜索计算机病毒的相关信息,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者同桌合作的方式,共同查找和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全体师生一起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我会对以下学生可能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总结,引导学生来得到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1)、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代码

  (2)、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

  (3)、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

  (4)、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5)、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

  计算机病毒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进行分析,抽取每个小组的代表出来进行交流和评价,同时积极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如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得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分析: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一个重点部分,因此,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应用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达到本节课需要达到的目的。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

  第二层次:

  1、利用我们生活中生病需要看病吃药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把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进行类比,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1)、定义;(2)、特点;(3)、依附体;(4)、防治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比较,教师给予引导和补充,然后通过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共同完成以下的区别表格:

  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的区别:

  生物病毒计算机病毒

  定义病毒是一种可以在其它生物体间传播并感染生物体的微小生物(其实因为病毒本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所以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说病毒是生物)。()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特点传染性,潜伏性,危害性潜伏性、传染性、程序性和破坏性

  依附体生物体软盘,光盘,硬盘,网络

  防止方法吃药或者医疗救护软盘:外来软盘要查毒,杀毒,重要软盘要防写,重要数据要备份; 光盘:使用正版光盘软件; 网络:安装公安部的KILL实时监控,并及时升级(一月2次); 硬盘:安装硬盘保护卡,病毒防火墙(瑞星)

  在完成以上区别,采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考虑除了以上的防治办法以为还有什么防治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杀毒软件来进行病毒的查杀与防护。(重点强调并引出杀毒软件)

  2、重点介绍如何使用杀毒软件。通过已经做好的课件中的图片演示,学生通过小组团结协作自己动手安装和设置国产经典杀毒软件-瑞星杀毒软件,并备有CAI学件随时帮助学生完成安装、设置和升级等操作。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部分,因此,我以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观察,带动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操作和任务。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可以很快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熟练使用软件的同时自我探索和发现软件中的窍门、在不断的使用和操作中寻找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学生交流对本节知识学习的心得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第五部分:说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力图体现以下思想:

  1、体现新课标理念,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如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

  2、优化教师辅导策略。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知识的"导航者",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为了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不仅要进行结果评价,而且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评价。

  生物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生物入侵者》。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效果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篇课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是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出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措施,这是通过逻辑顺序来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生物入侵相关的生态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

  3、体会文中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

  2、在掌握“生物入侵者”概念的基础上,明确说明顺序,讨论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介绍我国生物入侵的严峻形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生物入侵这种现象。

  二、说学情

  对教材进行分析并且了解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根据我了解本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我觉得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回答问题等方面有条不紊,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体现了本班学生的素质很高,完成了我设计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样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出一种自我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采用了朗读法,多媒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要想获取文中的信息,必须通过朗读对课文的感知来了解。

  演示法:xx有许多生物入侵者学生没见过,通过演示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

  合作交流法:学生可把疑难问题解决,通过探究发现一些真理,获取更多的知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一起交流,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学法

  这节课中主要以自学与合作探究这两种方式为主,在上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本课的内容,生字词的音、形、义,我也调查一下学生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在这节课,我没有检查文中的生字词,我重点安排学生独立勾画文中每段的中心句,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的好处或作用,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一些答题技巧和方法,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阅读此类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入侵”和“生物入侵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xx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在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三、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它们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分别是什么?

  3、xx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四、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xx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

  1)通过圈点勾画,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说明方法。

  2)可用文中“ ”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点。

  五、跳读课文、赏析语言

  1、文中哪些词、句子用得好?

  2、文中有些字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六、质疑问难,领悟主旨。

  1、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2、师提出问题突破文中的难点。

  3、师生共同探究xx的主旨。

  七、展开辩论,表明观点。

  针对“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生物学家和生态学界的人士持不同的态度,你赞同谁的观点?

  1、学生分甲,乙两组展开讨论。

  2、师生点评,归纳小结学生的态度和观点。

  八、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1、生物入侵者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或看到过?说说他们有没有给人们带来危害。

  2、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九、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让我们共同努力抵抗“生物入侵”!让我们用心关爱我们的大自然。

  本节课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好,归纳能力也很强,教学环节的展开还算流畅,今后在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是: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把文本挖掘更透彻些。

  生物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定位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前四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别,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特征的回顾、总结、深化,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为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但对这些生物的分类方法还没有系统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一些分类的方法,对学习本节课有基础。教师应重要的向学生传授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指示和技能。

  三、说教学目标

  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能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通过小组讨论,建立起生物分类的方法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意识到生物分类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为说出分类的依据。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堂一开始,我会询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去动物园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动物园中场馆的分布,他们是随机分布的吗?有什么样的划分依据呢?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之后,继续设疑:同学们刚才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无意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让我们以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的身份,来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一些常见的生物进行分类吧!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展开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卡片。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卡片有什么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卡片分开。组织学生讨论,各小组是按照什么将这些卡片分开的。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进行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食物特征的方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或东西整理出来头绪来。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常根据事物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整理,这个过程叫做分类。

  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分类的感念,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同时为学习生物的分类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动物和植物)。让学生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首先观察各种生物的特征,比较这些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让学生上台操作多媒体来将不同的生物放入相应的框内。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参照“探究竟”里的方法,重新设计一个分类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学,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讨论各自方案的优缺点,通过相互补充使分类方法更加合理,总结出分类的方法。

  多媒体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思考“探究竟”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最后教师通过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图片,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依据不同,分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明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类依据。

  3.联系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有关分类的事例,以此训练学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技能。

  4.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课下搜集资料,找一找生物分类学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鱼的分类和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开花和结果》。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反思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设计理念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遵循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情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生物不仅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奥秘,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内容看似简单,但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4、教学难点: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亲自解开其中的奥秘,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以上特点,以及教材的结构,我将教学方法定为如下:

  1、在第一部分花的结构中,我大胆地使用了探究性试验,我认为生物教学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进而达到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达到对花的结构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2、在第二部分传粉和受精中,传粉的'过程比较直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同时打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进而理解传粉。而受精这一过程比较抽象,我主要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变抽象为具体,进而易化难点。 3、在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中,学生对花和果实种子都比较熟悉,我主要让学生对比花和果实种子的图片,进而明白花的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五、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则主要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上的探究活动,共同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1、花的结构

  教师首先打出《十大名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问题“为什么开花后一定会结构呢?花和果实到底有什么关系?”那就从花的结构开始研究吧,从而引入“花的结构”这一部分的学习。

  然后,学生以4个人为单位,对照课本上的图片,对百合花进行解剖,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本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探究的基础上认识花的结构。 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2、传粉和受精

  用教授法引出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就是传粉。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中材料来了解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区别,用课件对比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区别,再用幻灯片播放出图片让学生正确判断出虫媒花和风媒花,然后创设情境:“如果遇到阴雨天,虫和风的作用就不大了,会出现缺粒现象,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人工辅助授粉。课本中将人工辅助授粉安排在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中讲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将其安排在传粉这一部分来讲解。

  受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首先利用放大的子房纵剖图复习前面刚学到的雌蕊的结构,让学生对受精的过程有一个结构上的认识基础。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受精的过程,首先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它能够让学生对受精的过程有个理性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在以上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受精的过程,最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描述受精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一部分,学生对花和果实种子都很熟悉,他们可能不能明白展开的花是怎么样跟果实和种子扯上关系的。因此我主要在大屏幕中放出花和果实种子的对比图,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进而明白花的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从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探索──整合”的教学法,由创设情境入手,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小组互动交流,得到问题的答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整合,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各种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2、不足之处

  本课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知识点比较多,活动多,教师需要很好地驾驭课堂,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探究时,有些学生喜欢探究,在参与教学中表现得活跃、主动,但有些学生却不喜欢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时,总干一些不相干的事,比较难以控制,在这一点上本人做得还不够。因此,今后要下功夫了解每一个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引导、善于鼓励。

  生物说课稿 篇12

  对于生物的分类,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

  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

  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

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生物教师一等奖说课稿

  【设计依据与构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10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第25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部分,本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主要内容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以及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和生物富集及影响。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搭建“平台”,通过相关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加深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网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2)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观点。

  (3)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

  (1)能根据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资料的能力。

  (3)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搭建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

  学生准备:调查校园生态环境,收集资料。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海洋生态系统”,理解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所看视频“海洋生态系统”,讨论回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多媒体演示图片——“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演示多媒体图片——“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腐烂的树干上长出许多真菌”、“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生态系统的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网:播放视频“草——兔——鸟”及图片——“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分组讨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小组代表用投影仪把结果投影出来,全班交流讨论。

  4、生物富集及影响:演示多媒体图片——“DDT使鱼鹰的卵壳在孵化中破碎”、“日本的水俣病”、“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生物富集及对生物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体会。

  四、练习反馈:多媒体演示练习,进行查漏补缺。

  生物说课稿 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第三节群落的演替。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和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群落的演替》是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

  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教学重点及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学生对群落演替现象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并将本节课的新知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我采用的教法是:

  ①参与式教学法(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演示法(各种图片、视频)

  ③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阅读参考书)

  ④谈话法

  三、说学法

  1、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

  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第四小组收集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情况。充分体现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2、学生课前依据学案自主预习

  3、联系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利用课本78页的“问题探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和后及变化的图片。然后设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

  (二)新课教学

  1、例举群落演替的过程,归纳演替的类型

  过渡:光的岩石上是如何长出森林的呢?

  (1)岩上的演替过程: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78-79的图4-14“发生在岩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

  然后学生板书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

  其次学生回答学案上的问题:①光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岩上的演替过程师生共同归纳概念。

  (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学生回答问题④⑤视频:

  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①群落演替是有顺序的过程,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②虽然演替受物理环境所制约,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为后期物种的入侵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③演替的最后阶段是稳定的系统,往往生物量,种间关系最紧密。

  (4)与导入呼应: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获得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过渡:演替只能从岩开始吗?

  (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80页的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图片并思考:所有弃耕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

  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并回答问题。

  (6)演替的类型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并思考为什么这两个演替过程的起点不相同呢?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类依据。并展示相应图片。

  (7)第一小组同学汇报,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视频。

  教师总结: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向着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二小组的同学汇报校园内小路周围杂草的观察结果视频。

  (2)教师: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①第三小组展示相应信息视频。学生思考:从资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来物种入侵后,增长有什么特点?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吗?

  ②教师出示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其他负面影响。

  ③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视频展示宁夏治理沙漠情况视频。师生共同总结: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图片资料的能力,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过渡:以前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我们如何解决呢?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第四小组汇报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视频。

  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总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们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为我们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把新知识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能直观形象地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利于巩固新知识。

  六、说作业设计

  1、课本P80练习常规作业,主要为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服务。

  2、活动与探究:以“警惕外来物种入侵”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开放性作业,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相互合作,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经共享,共同整理、归纳、分类,得到一种比较完整的答案。

  七、说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过程主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2.从学生的讲述过程中发现,学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说出主要内容,但是胆量不足,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思维不够严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并给与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这些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大胆的去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素质的教育。

  生物说课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生物教学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是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上一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后续,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去了解许多濒危动植物的生存现状,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并且知道如何采取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本节内容分两大部分: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由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看,不应详细介绍,故本节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从而自觉地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中,更注重情感的教育。本节的内容,通过制成网络课件,采用目标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本节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直观呈现、联系实际、应用于实际等方法来完成目标。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能力目标:

  1、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树立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并能够落实到行动中。

  3、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及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上课前,我首先布置各小组学习任务:收集珍稀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料、收集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文字图片资料、收集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规、调查当地重要的生物资源并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等等。学生很容易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途径获得资料,同时,在这节课中,我也利用了自己曾收集的祖国众多自然保护区优美图片的优势,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上课时就通过取得的这些资料去实现本节教学目标。通过大屏幕循环交替播放美丽的自然保护区图片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对比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油然而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很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

  在授课当中,将教学任务用大屏幕显示,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去浏览网站,进行异步化和个别化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再教设计

  1、做好课前“四准备”

  ①心理准备:做好心理调节,使情绪饱满,保持心境的轻松和平静。

  ②生理准备:保持大脑清醒和兴奋状态,精力充沛。

  ③知识准备:熟悉与新课有关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④物质准备:将课堂上所需要的物品准备齐全。

  2、课中“四重视”

  ①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激励,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持续的学习动力,学生也要不度的激励自己,争取做最好的自己。

  ②对所学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争取当节课理解所学内容。

  ③做好课堂笔记,对重点内容、一般规律尤其是特殊情形要做好记录,写的.过程也是对知识再整理的过程。

  ④将本节课的内容用表格或知识树桩的形式总结出来,便于整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3、课后“四落实”——

  ①整理。②作业。③点评。④总结。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反思,努力树立“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掌握核心概念。

  说课反思

  上课前,我首先布置各小组学习任务:收集珍稀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料、收集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文字图片资料、收集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规、调查当地重要的生物资源并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等等。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实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学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异,课堂时间有限,虽然通过具体、生动的“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但不可否认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时,没有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跟进,少了一次思维碰撞的经历,不能不说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处遗憾。在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重要的教学目标。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这就是"实证意识"。

  "科学探究来不得半点马虎"是严谨,实在的探究过程。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强调了"动手之前先动脑"。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有效证据。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各小组并没有按实验方案制订中所想到的,严谨地进行实验操作,而教师又缺乏及时和必要的指导,影响了部分小组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这是需要引起重视和加以改进的。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什么是证据,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非常严谨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学会尊重数据(证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一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记录下自己小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二是在向大家汇报交流时能向大家阐述自己证据获得的经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三是教师汇总各组数据加以分析,从而得出实验结果。

  问题出在哪里"——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反思、质疑的精神。

  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04-10

生物说课稿优秀05-30

《生物入侵者》说课稿11-09

高二生物说课稿04-26

《生物入侵者》说课稿6篇11-28

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11-28

高二生物说课稿10篇01-15

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06-09

生物教学总结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