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5-24 07:31: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华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华15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

  1、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36、37页《旅游中的数学》。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中的数学》是数学四大领域中“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内容。教材在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之后,安排“旅游中的数学”一课,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为:

  (1)租车,教材首先出示一幅租车情境图,师生组成了40人的一个旅游团,有大车和小车,老师提出问题怎样租车最省钱?学生通过讨论这一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2)用餐,学生通过为自己安排饮食,复习小数加减法,体会合理搭配。

  (3)制订旅游计划。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解决旅游中的数学问题。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对旅游非常感兴趣,而且又有一定的旅游经验,所以我将教材进行加工和整理。首先为学生创设去本地风景区“瀛湖”旅游,这样一个情境,然后在模拟情境中解决“租车、买门票”、“用餐”的费用计算问题。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了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下节课制订旅游计划作了铺垫。

  4、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大纲的要求,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②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旅游)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来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②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的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③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具体情境,再联系生活实际,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②通过练习活动,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以启发谈话,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2、学法:“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入学习,诱发其内在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索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依次解决“租车、买门票、用餐”等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先问学生是否喜欢旅游,再谈一谈自己曾去过哪些地方?然后出示本地有名景点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模拟去瀛湖旅游,来解决在旅游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板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出示本地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合作探究

  本环节分为三个活动来完成:活动一是租车,去瀛湖旅游我们得先坐车,课件出示信息“我们40人去旅游,大车限乘18人,每辆7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60元,接着出示问题有几种租车方案”?在学生弄清交流规则后开始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填写在租车方案表里,然后,学生代表展示汇报结果,老师出示填写好的租车方案表和学生一起小结列表方法,渗透有序列表的思想;最后出示问题,假如派你前去租车,你准备怎样租车?为什么?从而得到最佳方案。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能力;假如派你前去租车,你准备怎样租车?给足了学生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二)买门票。出示信息:全天开放时间,早上8:00~下午7:00,个人票每人20元,团体票每人16元(45人及以上)人数40人,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主要问题有:

  ①今天开放多长时间?

  ②怎样买票省钱?

  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要引导学生发现这里我们买团票比买个人票省钱。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活动(三)用餐:旅游完后去农家乐用餐,让学生根据菜谱,为自己点菜,并计算花了多少钱?个别同学回答、他人评价,提出建议,引导要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要节俭,不要浪费。接下来再每个组一起点菜;这一环节从单独点菜用餐,再到小组内集体点菜,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菜进行评价,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实践应用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两个实践练习:

  ①估计去瀛湖你至少要花多少钱,为自己本次旅游作一次费用的预算;

  ②制完一份旅游计划。

  本环节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预算旅游费用培养了学生的结算意识,制订旅游计划,学以致用,体现了数学的严谨,逻辑性。

小学数学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小数乘整数》是在整数乘法、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为后面学习小数乘小数、小数除法等知识作铺垫。

  我根据教材的知识建构和学生思维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合适的解释。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二、 说教法

  1、 情境教学法

  2、 启发质疑法

  3、 学练结合法

  三、说学法

  1、 自主探究法

  2、 联系实际法

  (怎么教才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实现上述目标呢?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 “启发质疑法”、“ 学练结合法”“物质化的和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多媒体体课件整合各种音相资源、自制卡片、小磁铁、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肢体动作等)以期望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正确迁移类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依据教参,紧扣教本,我充分利用语言的亲和力、电脑课件和自制卡片等物质化和非物质化手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安排我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怎样才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学习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创设明明一家准备进行户外放飞风筝前的采购活动,用声情并茂的话语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学生熟知的购买食品入手,(意在复习整数乘法,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提出明明家准备购买三个喜鹊风筝,要学生帮助算要多少钱,还要学生谈想法,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老师要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能写几种就写几种。教师巡视,走近学生,倾听心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当学生和老师的亲近感进一步增强时,他们自然会踊跃发言,急于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分享、与同学们分享。并主动参与购买风筝的行列中。这时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快乐分享他们的智慧,凸显计算策略多样化,并引导分析比较得出将小数化为整数的这种方法是比较简便的,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买?买几个?共需多少钱?”更是把此次购买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练结合及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小学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认识方向”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段:第一段,教学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以及用已经掌握的八个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第二段,教学用已经掌握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本节课我所选的是第一段,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用八个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学会辨认方向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价值。通过本课的教学,将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为后面认识路线图和测定方向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先是利用一幅学生熟悉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然后分两个层次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第一层次:教材直接指出“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让学生认识东北和西南;第二层次:通过提问“你知道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引导学生自己推断出东南和西北,并加以认识。例题的最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通过选用不同的参照物,进一步认识方位。在“试一试”中,则要求学生根据指南针上给出的“北”的方向,填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在“想想做做”中,教材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结合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深化对方位的认识。其中第3题是指导学生自制一个方向板,并联系实际学会利用方向板辨别方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难点是能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正方形白纸一张。

  二、说教法学法

  本次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交流互动,游戏活动等生活实际又具有时间趣味性的方式构建新知。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实践—迁移进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发现,逐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理解,让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着在故事情境中将学校、汽车站、电影院、火车站与少年宫的图片,发到相应的小组中。设计这样导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关于方向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场景图中已经游览了5个地点,还剩4个地方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即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分为两步来进行:

  第一步,直接告诉学生超市和公园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东北和西南的含义,并初步感知方向的命名方法;

  第二步,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步获得的学习经验,说说体育场、人民桥位于学校的哪一面,从而认识东南和西北。

  这部分的教学有三个注意点,第一,要注意到新方向的辨认和命名都是在已经认识的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了这些方向的互相关系和排列顺序。第二,在引导学

  生认识“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时,要让学生理解东北、西南的命名方法,即介于东面和北面之间为东北,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间为西南。由此再让学生将此命名方法自主应用到认识东南和西北中。第三点,让学生回答“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时,要注意及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说法,如有学生可能会说成:体育场在学校的西南面,那就是方位还没弄清楚,或者说成:学校在人民桥的西北面,这就是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弄倒了。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联系生活,直观教学”的方法。因为“认识方向”是《数学课程标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加强内容之一。学生的空间观念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要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的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同时紧密结合教室内学习小组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学生间的位置关系等,让学生置身于直观而又现实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互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来进一步理解这四个方向,加深对新知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试一试”让学生在已经标注了“北”的指南针周围把其他七个方向填写完整,从而引导学生整理已经认识的八个方向,并在填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这些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找出图中已经标出的“北”,思考要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可以先确定其中的哪几个方向,再确定哪几个方向,让学生认识到先确定好东、南、西、北后,再确定另外四个方向就容易了。这一环节中,我准备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表露思想,并且能分享他人的独特想法。学生在感受思维的多样化的同时,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对于“想想做做”的题目,值得注意的是第2题后面的一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在()的()面”和“()的()面是()”这样的句式对图中的相关场所关系展开描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生制作方向板时,既要指导学生按照题目中的顺序完成折纸和填写方向等操作,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方向板。利用方向板确定方向的基本方法是:先确定一个方向,把方向板上相应的方向与之相对,并把方向板放平;再利用方向板上所作的标记确定其余的方向。可以先尝试在班上确定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再让学生走出教室,选定校园里的某个地点继续尝试运用方向板确定方向。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整数除法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起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的除法计算法则,也为下面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我们的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具体思维的现状与算法的抽象化这对矛盾的解决是本堂课的重点,我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力求通过教学,能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数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地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观察、估计、验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出小数除法

  我在教学开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妈妈在市场上买了一些水果,同时出示例题的一张表格,知道小明的妈妈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吗?这些问题我们会解决吗?

  在这里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二、自主探索,完善算法。

  1、理解算理,形成表象。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处在具体思维的层面,形成表象是竖式计算的基础(算法的抽象)。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以下几个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去估一估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在估计中学生可能会用四舍五入方法把它看成整数除法来计算,也可能会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类推。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也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通过观察、估计、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让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抽象概括,形成算法。形成抽象的算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上述的数学活动产生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用竖式的方便与简捷。

  3、解决问题,完善算法。学生在初步形成算法后,还需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形成属于自己计算法则。在这里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尝试,去解决例题的第2个和第3个问题,其实第二个问题渗透了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未尾添0继续除的计算法则,第三题渗透整数不够商1就商0的计算法则,这样的两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这正是我课堂中所需要的`资源,这样的错误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让学生的辨析中完善自己的算法,为最终形成算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夸美纽斯说:“不巩固的教学就像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练习是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练习是对学生进行竖式的专项训练,再次在纠错中强化计算法则,使计算法则真正内化计算的技能。

  第三层次练习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课后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问题 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记录下来与班级同学交流。

小学数学说课稿5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简便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一样,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之后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一样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提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小学数学说课稿6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找规律》。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习“找规律”后,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与奇妙,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所以,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2)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4)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得出这种规律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法和学法

  因为这一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因此我主要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分为四大环节进行。第一部分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的特点;第二部分通过主题图的观察以及填写表格,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练习,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并联系生活寻找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四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游戏引入新知

  在课的一开始,我经过拍手动作引领学生注意观察,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提出疑问:这里有一个秘密,是什么呢?(师再次拍手)能跟老师一起学吗?再次提问:能不能再拍一组跟老师的不一样的?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入课题:规律。

  [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接着经过摆小棒和小圆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这种规律,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观察学习

  在这环节中分为四小步骤展开。

  1、认识概念

  师:间隔排列的规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只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哪一种呢?像这个,一根小棒一个圆片一根小棒一个圆片排列的。

  师生同读,师板书:|○|○|○|○|○|○|○|○|

  师:一直这么画下去,我们会看到最后是?(生:直线)那我们注意看这组中首尾都是什么?(小棒)它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什么呢?两端物体(师生同读师板书)

  出示|○|

  师:像这个呢?也叫两端物体。那夹在中间的是什么?(生:圆片)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师生同读:中间物体)

  师板书

  2、观察学习

  师:我们刚学习了间隔排列的规律,知道了什么是中间物体和两端物体。像这种规律在我们的书本上还有很多很多。好,请翻开课本第48页,看看你能不能找到。

  板书:找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思考。

  师:看看,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同一种规律。你找到了吗?

  学生汇报,师出示表格。

  组 别

小学数学说课稿7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分析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市级实验校的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单元前几节内容中,学生已经对数格子法、平移重合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处理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忆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实验、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方式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四、教学手段

  为了再现生活情境和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与内在联系。

小学数学说课稿8

  【问候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面试的1号考生,我面试的科目是小学数学,面试的课题是”亿以上数的认识”,接下来我将正式开始我的说课。

  【教学背景分析】

  首先是对教材背景的分析,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是教材分析;2是教学目标;3是重难点。

  教材分析:“亿以上数的认识”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认、读亿以上数的能力展开。并且经过前面对亿以内数的学习,学生们已积累大量了关于大数的.知识,因此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过渡:以上便是对教材的分析,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应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多从实际出发,因此我制定了以下3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目标1:学生应理解数的意义,同时会用不同方法表示并读数;目标2:综合应用情景设置、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对亿以上数的认、读能力;目标3: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在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过渡: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和新课标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对照数位顺序表学会读写亿以上的数,而难点则是探索读书规律,培养学习迁移能力。

  过渡:以上便是对教学背景的全面阐述,接下来我将就教学评价理念进行说明。

  【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综合应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使得数学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

  过渡:根据以上教学背景及评价理念,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多从实践出发,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环节1:情景导入

  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比亿大的数,比如全球人口数,世界博览会投资金额数,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板书:400305000000)。接着设问: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们都会读吗?进而引入新课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

  环节2:合作学习,主要分为2大步骤:

  1是教学读法:将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4人一组,每个小组同学各自说出自己的读法,最后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出读数方法的3个要点:首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并分级;接着对照数位顺序表,由高级到低级读数;并且注意每级末位的0不用读出,其他数位只读一个0。

  2是教学写法,我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方式,接着出示例题(板书:三亿、三亿九千万零四、三亿零二十万),并鼓励学生大胆到黑板上板眼和说出自己的写法,然后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出写数的3个要点:首先写出数位顺序表,接着对照数位顺序表,在每个数位上由高级到低级填充数字,并且没有数字的数位用0填充。

  环节3:巩固练习

  首先是读数练习:让学生们自主尝试读课本22页第一题的数,再指名读,并让其他同学评价读法正确。

  其次练习写法:让小组内同学相互出题,相互指出写法的正误。

  环节4:全课总结

  首先利用几分钟,引导学生共同回顾这一节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独立思考,共同合作的精神予以表扬。

  最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环节5:作业布置

  让学生课后借助网络、图书、搜索一些生活中亿以上数的实例,并试着读、写这些数。

  首尾呼应:以上便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设计始终围绕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数学说课稿9

  一、说说教材情况:

  1.教材分析《比的化简》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52——53页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求比值。比较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什么是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验知识的相通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重难点:正确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4.教学关键:理解“化简比”。

  5.教学准备:两杯蜂蜜水,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实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化简比的意义和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1.情境引入,蕴伏铺垫

  先是直接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哪杯蜂蜜水更甜”,意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自己意识到,不知道两杯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具体含量,是不容易判断的。而后又引导学生联系最近所学,想到用“比”来表示每个杯子中蜂蜜与水的关系。借此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观察、比较:原来的比与后来得出的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得出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小结: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约分,比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的性质化简。

  通过观察、比较,以“最简单的整数比”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化简比”就是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过程。并初步感知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体验到知识的联系性。然后通过自学课本例题,自己探索化简比的方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化简比的理解,一方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小学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几分之一。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或者图形平均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分数,但他们基本上还不能正确表达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尺子、彩色笔。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因此本节课我使用的:

  教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3)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4)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笑笑和淘气分食物的情境,4个苹果、2瓶饮料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可以得到2个苹果、1瓶饮料,分得的结果可以用整数表示,而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半块月饼,“半个”月饼是多少呢?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动手操作,构建新知”这一环节我又分四步组织学生学习。

  (1)电脑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把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一半正好是两份当中的1份。这一份是月饼的1/2,另一份也是月饼的1/2,使学生明白

  只要是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2。使学生初步理解1/2的含义。(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我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用斜线给它的1/2涂上颜色。学生动手折纸并涂出所选图形的二分之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可能出现几种类型的正确折法。我先有意识地展示长方形的几种不同的折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

  接着再通过几道判断题,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平均分”,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再次操作,创造分数

  认识了1/2,接着我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说一说还想认识什么分数,学生边说,老师边有选择地板书。同时鼓励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这样在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中,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找一找分数王国里的分数(放主题图的课件)不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而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比较分数的大小

  使学生初步学会自己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写、涂、说、看四种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能力。

  A、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写,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的涂色部分。

  做一做的第1、2题(数学书93页)

  2、涂:看分数,涂颜色。(练习二的1、2、3题)

  以上两个练习是最基础的巩固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形成技能。

  B、应用练习、提高能力。

  3、说: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

  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4、看:涂色的部分大约占图形的几分之几?

  课件依次出示图形,让学生看图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猜测与验证的能力,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8226;(4)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评,有利于建立学习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使学生了解分数不但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部分数,为下一节课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可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力求做到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小学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比大小。

  2、教材简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现出郑强和李明参加演讲比赛,郑强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得分高,然后给出张华得9.96,让学生排出名次,最后是道理解题,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节,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方法,本节课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

  ⑴通过活动,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⑵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掌握比较几个数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将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

  ⑶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难点:能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且正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小数的比较大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内容也比较枯燥,但其内容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新课程注重小数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经历一些现实情景,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意义。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⑴创设生动具体的教育情景,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使他们自主的投入学习。我在本节中首先通过展示少年演讲这一情景,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角色,开展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学习效果

  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应给学生消化吸收的空间,不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识。

  【教学程序】

  设计这一课时,我以学生亲自参与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导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素材,也隐含着数学知识的生长点。

  2、立足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在引入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活动贯穿始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是在“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恰当给予肯定,然后通过引导,概括出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整合。

  3、巩固练习

  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

  让学生在及时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的技能,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在这节课上,我们也许看不到步调一致的和谐,但我们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

  4、总结

  让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最后老师鼓励总结。

  总之本节课的整个过程,力求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在为学生

小学数学说课稿12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及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猜”

  创设:老师能一下子“看出”练习题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情境,与学生做练习计算的费时费劲对比,让学生知道可以用“看”的方法,判别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能判别的方法是看什么,怎么看?

  2、自主探究————“探”

  ⑴给学生自由的猜想与讨论:

  看什么?(分子)怎么看?

  (分母)(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⑵过程分两块:

  一探一发现:

  是在学生发现发看分母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到底看分母的什么特点?(老师必要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探索中获取新知:一个分数,分母中含有2或5两个质因数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二探二发现:

  让学生在再举的例证中检验、修改得出一个分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

  学生参与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创新精神。

  3、引伸问题————“引“

  讨论⑴:

  为什么一个最简分数,分母除2和5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这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反之,这个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

  在这个环节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高潮,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讨论⑵:

  一个最简分数里所含的质因数2、5的个数与它化成小数时,所得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呢?

  这题仅做为课后的思考题,让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延续拓展到课外去,使学生永保一颗求索的心。

小学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2~63页《玩一玩,做一做》。

  2.教材简析 :"玩一玩,做一做"这一内容是根据学生前面学习的"除法初步认识"和"角的认识"以及对平面图形的基本认识而设计的两组活动。第一组是根据要求按人数和组数做分小组的活动,第二组是学生利用学具进行量、画、拼、摆几何图形的活动。分小组是学生日常学习和游戏经常用到的一种形式。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小组,实际就是对除法的具体应用。通过游戏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同时通过运用知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拼、摆 、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主要通过具体的"做",使学生巩固对所学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用直尺画角,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使用数学的能力,此外,根据拼摆出的不同图形,教材还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推理,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

  (1)经历玩一玩、做一做的活动,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和应用,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动手实践,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提高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5.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为基础,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充分显示了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精彩纷呈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善于合作与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达到较高层次。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四、说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我用这样的语言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对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图形,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玩一玩,动手来做一做,你们说好不好啊?(板书课题:玩一玩,做一做)

  提出活动要求:在活动中大家要多发现数学问题,并注意用动脑、动手、合作等方法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级中开展活动,要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二)分组活动

  我创设这样的情景:

  1.上体育课了,体育老师带来了毽子、跳绳 、乒乓球等体育器材,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做做健身运动。不过,做运动之前我们得先来分一分组。

  这样通过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情境,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2.提出活动规则:小组合作,由组长主持,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先分好的把手举高给大家看。

  3.开始活动

  老师发指令,学生分组:

  (1)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组,进行踢毽子活动;

  (2)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组,进行跳高比赛;

  (3)12个同学按每6人一组,进行跳绳活动;

  (4)12个同学,每2人一组,进行打乒乓球比赛;

  (5)12个同学平均分成6组,进行打乒乓球比赛。

  4.比赛评价:表扬分得又快又对的一组,并请代表说说:你们组为什么分得这么快?是怎么分的?做完了(4),为什么(5)你们不用再分?

  通过对活动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用数学的乐趣。

  5.师生交流:

  (1)学生口头编应用题,列式。

  (2)提问:分成了几组?(3)和(4)分得的组数一样吗?为什么?

  (3)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

  6.引导学生小结得出:无论按人数分还是按小组的数目分,只要是"平均分",就都可以运用已经学过的除法知识来解决问题。

  分小组活动是学生日常学习和游戏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形式。活动项目中孩子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小组实际就是对除法的具体运用。通过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还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小组协作的精神。

  (三)角的乐园

  做完了分组游戏,我设置了这样的引入把学生带入角的乐园:

  1.我出猜谜语:"一顶点,两条边,日常生活处处见",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指名说谜底,再出示一个角让一名同学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给予肯定后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物体,它们身上都藏着角。现在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是直角?请一位同学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通过猜谜游戏,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画角。请同学们也来做一个"小小魔术师",利用直尺和三角板"变"出:一个任意角和一个直角。

  画角在学生学习角的认识时,已经有所接触,这里设置"小小魔术师"的游戏,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画一个角的步骤。

  (四)拼摆图形

  1.摆学过的图形。拼摆学过的图形,实际是对学生已有的图形的表象的具体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已学的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这里我要求学生拼摆以下四种图形:

  (1)摆三角形; (2)摆正方形; (3)摆长方形; (4)摆六边形。

  2.学生摆完图形,我出示以下填空题让学生回答:

  (1)三角形有( )个角。

  (2)正方形、长方形都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3.学生根据刚才的拼摆,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从所拼摆的图形的特征或联系乘除法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如:摆一个三角形要用3根小棒,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三角形?摆4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拼摆组合图形

  (1)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6根)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用五根小棒摆出2个三角形?摆摆看,并说说为什么?(两个三角形共有的边就叫做公共边,有一条公共边就可以少用一根,所以只要5根。)

  以上活动通过学生尝试操作,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培养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同时渗透用几条公共边,使所用小棒减少几根的道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避免思维定势造成的负迁移。

  (2)根据要求摆小棒。为使公共边这一思想得到巩固,我设计了下面的拼摆练习。

  ①下图,增加一根小棒,使摆出的图形有2个正方形。你能摆吗?

  ②下图,添加两根小棒,你能摆出几个三角形?摆摆看。

  ③下图,增加三根小棒,使摆出的图形有5个三角形。你能摆吗?

  拼摆组合图形这种形式是在学生拼摆基本图形的基础上,将图形适当组合,摆出有趣的图形,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感受到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5.摆五角星。

  6.任意拼摆。

  这部分活动,是在基本图形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学生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或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更大的空间,使其想象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7.拓展练习:能不能用12根小棒摆出5个正方形?6个正方形呢?请你摆摆看。

  (五)活动小结

  你们喜欢今天的活动吗?在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应用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执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长方体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形体观念。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

  在能力训练方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实践第一”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做一做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温故布新、创设情境

  先复习了学过的图形,从中认识到立体图形。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考虑学生对于面、棱、顶点的认识有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探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先自己结合手中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完成导学案(一)考虑学生直接填写长方体的特征表有困难,先让学生完成我们能发现:其实问题和长方体的特征表相近,只是这里没有涉及相对的面、相对的棱。同时也为小组合作完成长方体的特征表打下基础。

  2、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是难点: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同时给每组准备了3种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小棒,每种颜色长度相等各四根,8个顶点。在拼摆前先让学生给小棒分类,为给为长方体的棱分类打下基础。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思维的空间。学生利用拼出的长方体,这样能较好地理解、掌握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认识透视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难点。

  (三)成果展示、演讲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导学案。师生共同理解问题,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深化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拓展:方形西瓜,学知识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反馈训练、布置预习

  学生完成练习案

  预习:正方体的特征

小学数学说课稿1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先讲单元分析,再就第一小结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③连加、连减、加减混和计算顺序的掌握。

  这也正是本单元教材编排的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数的25%,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期育人目标,同时教材的编排凸显以下四个特点:

  ①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作为本单元新知识的生长点。

  ②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③各小节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算法;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

  ④“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让学生体会怎样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内容直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总之,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育人要求,我拟定的单元目标是:①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②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二:①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创设情景,把计算置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给枯燥的计算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贯穿练习中,培养计算能力。

  以本单元第一小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第一课时为例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1,完成练习十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

  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备小棒。

  七、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3分钟)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7分钟)

  3、实践运用,发展能力。(15分钟)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5分钟)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展”的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三种花,说出每种花的盆数)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拟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全班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出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先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第三环节:小组汇报讨论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较出那种方法最简便。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四环节: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红花和紫花的总数比黄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数减整十数和加减混和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考计算并且说明理由。学生进行自评。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以一年级综合实践课“小猪爬山”的故事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小猪和伙伴们结伴去爬山,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关:计算并说说 40+20 3+2 6—4 5+4—7> 40—20 30+20 60—40 50+40—70。

  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旨在比较、对比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等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40+3和40+30。

  第三关:集体闯关,每个小组一张题卡,用时少、正确率高为优胜奖。号召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师评为主。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4题。

  创设情景,激情引趣: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又对学生渗透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学生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运用,发展能力:运用多媒体把“小猪爬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独立思考、巩固新知: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辩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检查了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小学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说课稿02-16

小学数学说课稿03-28

小学数学《分数乘法》 说课稿12-26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02-27

小学数学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10-11

数学说课稿07-20

数学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分数与有限小数关系》说课稿06-09

周长数学说课稿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