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高中政治说课稿

高中政治说课稿

时间:2024-07-03 07:31: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政治说课稿

高中政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本课是<经济生活>内容的第一堂课,讲述货币的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只有懂得货币,才能真正懂得商品,懂得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有了解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才能为经济常识以后各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外,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2、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确定了如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知识目标是:识记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货币产生的过程。

  ②根据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阅历浅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教育要求,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认识一般等价物、货币和商品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③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3、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为货币的本质。因为只有懂得了货币的本质,才算真正懂得商品,懂得价值规律;才能使学生对货币有正确认识,抑制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的腐朽思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难点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为货币产生前金银只不过是普通的商品,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很多,但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商品都要货币去交换,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二、说教法

  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自主探究者转变。本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在组织课堂教学,落实教学内容时,能密切结合和联系当前社会热点、社会生活中和学生身边的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方法

  ①情景教学法:通过课件演示,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合作探究法: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③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读、议、悟,读思结合,动口动脑结合等多种方法,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要求,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凡是学生能读懂、能说得出、能解决的问题一律让学生自己来做。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本堂课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方法:

  1、“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2、读议领悟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讨论法,把学生在思想认识中存在的误区同本课内容结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货币。为什么人们离不开货币?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使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货币是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探究一】

  (一)商品的含义:

  1、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拥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在众多的商品中,这些商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探究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并学会判断商品和普通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一是劳动产品,其次必须用于交换。

  3、分析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商品之间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生产商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而这种体力和脑力是没有差别的,是任何商品的'生产所共有的。

  4、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探究二】

  情景教学法

  (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1、利用幻灯片演示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a。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成交?

  得出:两人都能成交——偶然的物物交换

  b。如果这几个人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得出:双方都互相需要——扩大的物物交换

  c。你能设想出让更多的人都成交的办法吗?

  得出: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即最好的办法是媒介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并概括总结提高交易成功概率的办法。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2、这里须明确一个问题:

  一般等价物,首先明确它是物——商品;其次,等价(物)说明该商品可以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最后,一般(等价物)——它可以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充当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法

  (三)分析比例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本质

  1、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2、展示课件,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的产生过程。

  得出: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归纳小结

  教师点拔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框知识的重温与梳理工作,然后教师操作课件把货币的产生过程逐步展现出来,其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明确重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5、分析:“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意思是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因为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因为金银并不是一来到世界就成为货币的。

  (2)“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货币天生应该由金银来充当,或者说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

  6、自我发展、开拓视野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货币发展史,了解货币发展的有关知识。并尝试说明:作为比黄金更贵重的“白金”为什么没有成为货币。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自从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交换就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由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能同一切商品相交换,所以它是财富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货币称为钱,提起钱大家都知道,它的作用可不少,到底有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预习下一框题:货币的职能。

高中政治说课稿2

各位领导 ,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消费及其类型》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 消费及其类型 》是高一经济与生活第 一 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第一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 》,也就是怎样去交换,现在就进入本单元的最后一环,即怎样去消费,这既为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又为第二单元学习生产做准备,是“交换——消费——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同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入手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框题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新课程标准1、3的规定,其中包含的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以及消费的结构三个目都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和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特别是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的异同;了解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感受,结合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框的重点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前两点最重要),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影响消费的因素才能找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消费类型中的贷款消费难点的依据: 贷款消费对于中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再谈谈我的教法

  1、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进行教学。鉴于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对居民生活消费有比较多的生活经验,但也存在许多模糊认识,错误观点,所以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生活体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的经济现象、

  2、教材内容的处理及依据

  本框题的教学三个目,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目需教师灵活处理的,课本讲了三方面的因素,其中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是最主要因素,但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由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而且有必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这两处都需求要教师归纳总结的、消费的类型这一目高考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判断某种消费行为属于哪一种消费类型,所以这一目只需用实例简单解释说明、消费结构这一目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本近几年的我国恩格尔走势图来把握恩格系数和消费结构变化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出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的发展、

  3、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让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举例法: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印证教材的观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接受。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4、教具的选择

  鉴于我校新教学楼教学硬件的实际情况,我主要是进行利用黑板加粉笔的讲授式教学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应学会如何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记忆接受式的学习向理解领悟式的学习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的,只要通过教师创设情景,举例说明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相互间交流合作地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展示几组现代人的消费图片(或描绘机组现代人消费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现代多彩的消费,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人们的消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讲授新课:(35分钟)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1) 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过去,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利用父母的工资单解释可支配收入)

  (2)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大小有关。我国总体消费水平不高,重要原因是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差距问题。

  2、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3、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都会影响消费。(举例子:组装机和品牌机p21,学生买mp3)

  4、经济的发展水平 辨析:提高收入必然会提高消费水平

  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就越高、 ⑵提高消费水平措施:①促进经济发展(根本途径) ②提高收入水平(主要途径) ③稳定物价 ④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类型 有形商品消费:钢笔、水果 1、产品类型不同 劳务消费:家教、维修、家政 ¨¨¨老师的困惑:刚出来工作,没房子住,老师的爸妈说要我赚够钱才去买房子,而老师的弟建议我去贷款买房,老师的朋友就建议去租房子暂时住着,请同学们总结以下这几种消费方式? 钱货两清消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贷款消费: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2、交易方式不同2、交易方式不同 借贷行为需还利息,适用于大宗购买耐用商品, 适用于收入稳定的有偿还能力的人(中学生可不可以贷款消费?讨论) 租赁消费:所有权不变,使用权在租赁期内归租赁者所有 婚纱,小说 生 生存资料消费:较低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 3、消费目的不同 发展资料消费:教育、培训享受资料消费:旅游三、消费结构 1、含义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注意是比重不是数量)

  3、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的支出,特别是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p23图反映出什么经济学道理?

  ① 农村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质量不断改善,

  ②同时,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③消费结构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4、板书设计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 →发展经济收入水平 → 提高收入 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 物价水平 → 稳定物价商品性能外观包装质量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的类型 1、产品类型不同 有形商品消费 劳务消费 2、交易方式不同 钱货两清消费 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3、消费目的不同 生存资料消费 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三、消费结构 1、含义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 3、消费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5、 课堂课后练习 (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 《成才之路》的练习 (教师挑选典型的题目进行评讲)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政治说课稿3

  本人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第两目的内容.

  一.本部分的内容和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

  本框第一目“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为情景导入.通过六张照片展示公民下游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旨在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一目的内容本人没有采用.第二目“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是情景分析,教材具体阐明公民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第三目“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是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对本框,本人计划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第二课时讲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原则.主要是考虑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难度比较大,需要一节课才能讲透.第一课时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基础的知识也比较多.本框如果只用一课时讲完,时间不够用.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框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以及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作进一步的分析.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通过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体现的;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是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具体体现.了解本目的内容对学好第三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的三大原则做好了铺垫.本目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第二课的民主选举和第三单元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好了埋伏;本目中的监督权为第二课的民主监督和第二单元对政府的监督和第三单元人大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政协的监督以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就可形成一个监督的知识专题.

  本部分在高考中一般是出选择题,难度也比较低,属于识记类较多.20xx年广东出了一道自由和法律关系的辨析题.此后这部分再也没有主观题出现.

  二.学情分析

  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在初三也涉及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本人教的高一(6)、高一(7)、高一(8)是普通班,高一(9)、高一(10)是重点班.但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普通班和重点班理解起来都较容易.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享有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20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的恶劣事件为素材,引出本部分的内容,设计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让学生在本次事件中体验和感悟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西藏拉萨恶劣事件和本部分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即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不做臣民,不做暴民;增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重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律资格、地位.

  理由:这些是本部分学生最起码要掌握的内容.

  (2)难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监督权的含义;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理由:对这两个含义的了解主要是学生对它们外延不清楚;对自由和法律关系,有些人会理解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认为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老庄和道教就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缺乏现代的法治思想,往往把自由和法律完全对立起来.

  五.教学方法的分析

  主要通过西藏拉萨恶劣事件这一案例,让学生在其中自主领悟、模拟、体验、探究、加深对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理解,对自由和法律关系的理解.

  理由:选择一例一析主要是考虑到西藏拉萨恶劣事件可以贯穿本部分内容,同时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本次事件的分析上,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六.教学手段的分析

  多媒体教学.

  理由:在本课件安排了两个视频、大量发生在西藏拉萨恶劣事件中的图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西藏拉萨恶劣事件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生动,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厚和富有时代气息.

  七.课型:

  新课型.

  八.课时:

  一课时.

高中政治说课稿4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不论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家都要经历说课这个环节。因此,为大家准备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这一节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第四单元是整个文化教材的逻辑终点和最后的落脚点,本框是第四单元的第一框,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当今社会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是第四单元的起点。本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重点突破三个内容:(1)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2)正确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通过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分析的能力,学生会更加理性的参与文化生活,从而健康茁壮的发展、成长。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当前文化生活现状以及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

  2、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

  1、对当前的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能够积极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2、对待文化生活选择,有正确的态度,坚信只有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1、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双重影响。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难点】

  1、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2、“学会选择”的深层次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图片、视频资料等感性材料,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突出时代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导入。播放服装走秀、《爸爸去哪了》、广告、歌曲等视频片段。并提出问题:从这几个视频片段中折射出当代文化生活呈现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回答,并引出课题《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由日常的文化现象导入,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文化生活的斑斓色彩。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探究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现代文化产品生产设备、多种多样的文化载体、网络等快捷的传播工具。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有哪些?学会分组讨论,交流,选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表见解。

  总结: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的影响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多媒体展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电视科学文化知识讲座、网络科学文化知识信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信息;健康的小品、相声,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文化产品,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

  观看课件展示;讨论p87页的两种观点;分别发表对两种不同观点的认识。

  引导学生讨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两种不同的影响。

  过渡到“忧”:品位低下、低俗趣味的文化产品;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多媒体展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有色书刊、影碟;电脑算命;杨丽娟追星悲剧;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

  欣赏多媒体展示图片、积极思考问题、发表对事件的认识。

  总结: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和归纳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观点一描述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观点二揭示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无论是观点一还是观点二都是片面的,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琳琅满目的杂志;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消费者需求是不一样的,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思考问题,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回答问题。

  总结: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文化产品的多样风格和多种类型。

  引导学生探究: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探究活动:

  辩论:正方观点: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反方观点: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作品价值。

  探究活动的设计目的':让学生体会“经典”作品和“流行”作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文化史上,经典作品不一定是流行作品,而流行作品也不一定是经典作品。只有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普遍喜爱的流行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同样,只有真正的经典作品,才会具有超越时空的非凡魅力,在社会中持续流行。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今文化生活中的各种流行作品,不要盲目赶时髦,追流行,而要对流行作品持审慎的态度,选择那些既流行又能成为经典的文化作品。

  2、大众文化的内涵

  提出问题:为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需要发展大众文化,那么,什么是大众文化呢?

  多媒体展示:亮丽的民族服装;励志电视片段。

  阅读教材、欣赏视频、思考问题、发表见解。

  总结:大众文化的内涵。

  ①对象是广大人民;

  ②内容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③形式要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④性质为社会主义文化。

  过渡:提出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是什么?

  3、如何发展大众文化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色旅游”、“街舞、NBA、网络学习”“同一首歌”“送戏下乡”“百家讲坛”“爸爸去那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欣赏图片,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思考图片反映的内容是如何体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求的?

  总结:以图表形式展示。

  一个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个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三个创新: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四种思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们幸福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通过展示图片“红色旅游”说明大众文化必须弘扬主旋律;“街舞、NBA、网络学习”说明大众文化提倡多样化原则;同一首歌”“送戏下乡”说明大众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家讲坛”说明大众文化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爸爸去哪了”体现大众文化要三贴近;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说明大众文化要三创新;所有图片共同说明大众文化的四种思想。

  环节三: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引导学生:梳理本框知识点。

  多媒体展示:本框知识体系。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发表见解。

  小结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习题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增强学习体验,体味学习成功的喜悦。

  环节四: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请以《中学生与流行文化》为课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探究文章。

  提示:①什么是流行文化?中学生群体的流行文化是什么?②怎样的主旋律作品才能吸引现代的中学生?③流行文化中的美学因素有哪些?评价流行文化的标准是什么?④流行文化蕴涵着怎样的商机?⑤校园中的流行文化能否成为主流?

  课后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在关注流行文化的同时,能对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有一个辨证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健康,更丰富多彩。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因此,我特别重视对板书的设计。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政治说课稿5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它从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入手,形象、生动、系统的讲述了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及其职能以及纸币的相关知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能否引发学生对经济常识兴趣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框题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本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他们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及纸币的发行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现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认识到货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货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

  货币的本质。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设疑导入,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购物的经历,钱在经济生活中叫做货币,询问学生货币为什么能购买东西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从而进入本框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顺利引出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本框题主要通过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3个方面展开。

  1.货币的本质

  材料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去农贸市场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去买,油、盐、醋,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材料二:牛奶老板需要盐,盐老板需要搞头,搞头老板需要咖啡,咖啡老板需要红豆,红豆老板需要牛奶。

  首先我会展示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最后明确,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之所以这样设计,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寓学于乐。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接下来我会展示资料。

  材料一:有一天,大学生小王非常饥饿,去了超市看到超市货架的商品标着醒目的价格,最后拿出现金,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买了一瓶牛奶。小王想要出国留学,所以,用蚂蚁花呗买了想要出国的物品,在出国之前,把一部分钱存在中国银行,另一部分兑换成美元。

  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思考,货币执行了哪些职能?

  最后师生明确货币共有五种职能,其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职能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货币在我们生活中被应用,但是学生很少知道其职能,同时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纸币

  我会出示北宋人们用交子购物的视频,然后请学生思考使用纸币与使用金属货币相比,有何好处,纸币是随意发行的吗?

  学生交流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由于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不易磨损,因而被普遍使用。但是有利必有弊,假币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我国依法打击假币行为,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不仅要识别假币,还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之所有这样设计是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要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展示马克思的经典语录“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提高,使同学们进一步梳理本节课学过的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是以“我的金钱观”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二是请同学们到当地的银行去向工作人员了解辨别假币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家人及其他同学分享,提高大家辨别假币的能力。

  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高同学们的鉴别假币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分享意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政治说课稿6

  一、 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总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节是讲述世界的状态是普遍联系的问题。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第一框主要内容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其中,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就成为难点了。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识记:联系的概念。

  理解:

  ①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是,并不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就无法改变,而是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

  ①培养学生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辩证思维,遇到问题不会变通。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的,引导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四)教学难点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二、 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不成熟且在变化,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获得较好的统一。不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也就难以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常识第一课讲了唯物论,第二课接着讲辩证法,它是第一课的引申和深化。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本原的物质性,而本课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即物质世界的辩证性。学生现在往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孤立开来,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三、教法

  根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对话教学相结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设计一个相对小但又具体的事例――前阶段我们这里发生的霍乱实例,作为对话教学的入口,贴近学生实际。通过设计提问,创造氛围,启迪思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使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哲学。遵循从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到达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四、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法指导中我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法——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最后又让他们用所学的理论试着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使生活逻辑和哲学逻辑相结合。

  思维训练法——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具体事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动,获得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体现在过程中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向学生出示两张霍乱弧菌的照片,猜猜是什么?这就是这段时间让我们很多人心烦意乱的霍乱弧菌。你们害怕它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有学生害怕,因为霍乱弧菌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人腹泻、呕吐、脱水等,严重的可能致使人死亡。有学生觉得没有必要过多的担心,因为我们可以采取措施预防霍乱。

  2、讲述新课

  得出:1、联系的含义

  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霍乱在嘉善有流行的趋势呢?如果你是疾控中心的领导,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引起霍乱?学生讨论后归纳如下:

  原因一: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接下来简单介绍社会上有些人认为霍乱发生是神惩罚人类的潘多拉盒子说和盲年说,学生可以得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是臆造的联系,违背世界是客观存的物质性原理。我们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来阻止霍乱病菌扩散,但是能消灭它与人类的联系吗?为什么?

  得出: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既不能强加也不能否认。具体联系是有条件的。

  3、课堂小结

  我用课件展示内容框架,一个概念,两个原理。

  五、课堂作业

  运用: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哲学道理,谈谈我县应该怎样从根本上预防霍乱的再次发生?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我们掌握了霍乱与人的客观联系,可以通过做好环保工作,防止霍乱再次发生。这样进一步使学生树立作为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的道理。

  六、板书设计

  整堂课的板书,主要内容由课件展示,副板书主要用于记录学生讨论的结果。

高中政治说课稿7

  一、本部分的内容和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

  本框第一目“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为情景导入。通过六张照片展示公民下游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旨在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一目的内容本人没有采用。第二目“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是情景分析,教材具体阐明公民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第三目“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是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对本框,本人计划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第二课时讲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原则。主要是考虑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难度比较大,需要一节课才能讲透。第一课时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基础的知识也比较多。本框如果只用一课时讲完,时间不够用。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框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以及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作进一步的分析。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通过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体现的;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是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具体体现。了解本目的内容对学好第三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的三大原则做好了铺垫。本目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第二课的民主选举和第三单元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好了埋伏;本目中的监督权为第二课的民主监督和第二单元对政府的监督和第三单元人大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政协的监督以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就可形成一个监督的知识专题。

  本部分在高考中一般是出选择题,难度也比较低,属于识记类较多。XX年广东出了一道自由和法律关系的辨析题。此后这部分再也没有主观题出现。

  二、学情分析

  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在初三也涉及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本人教的高一(6)、高一(7)、高一(8)是普通班,高一(9)、高一(10)是重点班。但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普通班和重点班理解起来都较容易。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享有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XX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为素材,引出本部分的内容,设计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让学生在本次事件中体验和感悟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和本部分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即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不做臣民,不做暴民;增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重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律资格、地位。

  理由:这些是本部分学生最起码要掌握的内容。

  (2)难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监督权的含义;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理由:对这两个含义的了解主要是学生对它们外延不清楚;对自由和法律关系,有些人会理解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认为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老庄和道教就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缺乏现代的法治思想,往往把自由和法律完全对立起来。

  五、教学方法的分析

  主要通过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这一案例,让学生在其中自主领悟、模拟、体验、探究、加深对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理解,对自由和法律关系的理解。

  理由:选择一例一析主要是考虑到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可以贯穿本部分内容,同时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本次事件的分析上,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六、教学手段的分析

  多媒体教学。

  理由:在本课件安排了两个视频、大量发生在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的图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生动,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厚和富有时代气息。

  七、课型:

  新课型。

  八、课时: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分析

  十、课后反思

  通过发生在XX年西藏拉萨的3。14事件这一时政热点贯穿本节课,一例一析,主题集中,而且和课堂的联系十分默契,没有牵强附会之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其中恰当地使用了文字材料、视频、图片、声音,做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特别是本节课十分注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落实得尤为出色。

  不足之处就是如果能够在讲公民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义务时,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具体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效果也许会更好。

  十一、板书设计

高中政治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的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延续,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为本单元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

  本框题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由一条主线构成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什么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其地位如何体现,它的实现形式怎样→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节内容主要是一个总—分—总的逻辑结构顺序,因此本课也可以采用这种总—分—总的方法进行教学。

  2、重难点以及其确立的依据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有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加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学生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股份制会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把握起来有些难度。对与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的问题它涉及到我国的社会性质,我国国情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学生分析的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因此也把它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原理,并能用它来解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二、说学法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法研究的起点,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制作学习卡片的方法来进行学法指导。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首先,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辨证原理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经过了中考的分流之后,学生已经有了择业意识和前途意识,因此迫切希望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其次,在能力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教材当中的知识与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这一阶段的学生希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有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才采用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制作学习卡片主要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情景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根据本课中设置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实现情景的拓展与回归,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问题探究时,通过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方便其记忆。

  四、说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首先,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划分两块:其中一块是六种经济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另一块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为了突破这一部分难点内容时在开展新课之前要给学生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联系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然后,在课前将学生按照位置分为6组,给学生分发学习卡片,人手一份,最后,准备好多媒体。

  设计意图: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情境导入

  多媒体放映各成功人士附有就业单位的照片,来创设情境,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新课教学

  在使学生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积极的引导他们畅想,“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引出六种经济成份及各自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课前分好的组和任务,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要帮学生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思考,如何识别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承接过渡:这六种经济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学习。

  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学生归纳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帮学生明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承接过渡:放映关于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及控制领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承接过渡: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补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转入到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学习。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承接过渡: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温室”主要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4、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板书对教材高度概括,精心提炼,使人感到简明准确,一目了然。把课本复杂知识予以简化,不仅能更直观的反映本课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板书进行课后复习,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5、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6、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读题解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培养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7、课后探究

  联系国家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课后查阅青年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鼓励学生将来进行自主创业。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五、小结

  本课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重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思考、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学会学习。

  3.重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愤,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多媒体,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4、重反馈:通过训练来强化知识,通过运用来巩固和提高,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并形成能力。

高中政治说课稿9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哲学的伟大变革》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学习本框内容对学生来讲,将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尚需正确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发展的理论。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是由于: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框题内容,紧接着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设问,当时的无产阶级如何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为什么失败了呢?

  (这样呢,既回顾了上一框题内容,又通过材料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为了讲清楚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板书)

  首先,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

  问题探究: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思考,教师给予总结-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并介绍三大工人运动的一些资料,扩充学生知识面。

  (这样设计,用历史材料再现,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深入思考,结合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讲授,进一步加深理解)

  进一步用多媒体展示材料一: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材料二:德国古典哲学

  并且设问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还有那些基础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给予一定学法指导,并且通过有针对性讲解,从而掌握知识点——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板书)

  (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动建构知识,教师给予一定指导,这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面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第20页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并且多媒体补充一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讲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板书)

  并且为了突破难点,进行拓展探究: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这样设计呢,因为这块知识较抽象,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在讲清重点的基础上,才能突破难点的学习,难点主要通过探究和实例讲解并和学生互动,加深理解)

  本框题的第三目内容——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板书)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政治与生活》中有所涉及,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并且邀请三位学生和全班一起分享其中的一块内容;

  1.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板书)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题目的量较少,有助于学生减负。同时也能起到拔高的作用。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高中政治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哲学常识》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第二节第两框的内容。主要是讲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课中学生要根据上节课掌握的矛盾特殊性原理,来掌握其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课是对第一节“矛盾的普遍性”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后面教学内容“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的前提,是教育学生学习和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关键环节。

  二、说学情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将学生的情况分析如下: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本目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的哲理储备,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来阐释其中的哲学意义。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更盎然。

  三、说教学目标

  本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教材和学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能力目标:

  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培养对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即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信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图片导入

  我向学生展示格里膜斯维特火山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此火山喷出的是不是火焰。设疑:火山喷发喷出的一定是火吗?

  我总结:我们发现这张图片中火山喷出的不是火焰,而是冰块,原来是因为附近有个冰川,挤压通过火山口喷出。这奇特的现象,告诉我们一个哲学道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环节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将从整体把握教材,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首先是连连看活动

  我通过PPT出示连连看题目:

  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么安排这些职工的工作?(连连看)

  “吹毛求疵”者 民事调解员

  “谨小慎微”者 产品质量检查员

  “一团和气”者 突击手

  “求胜好强”者 安全监督员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进行人员与职位的匹配,并说明原因。

  通过连连看活动引出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用连连看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此环节采用探究教学法,首先出示材料:孔子对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往往给予不同的回答。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孝,他说:“无违。”不违背礼仪就是孝。孟武伯问孝,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保持自身的健康就是孝。弟子子游问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关键是敬,而不是简单地养活父母。子夏问孝,他说:“色难”,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愉悦的容颜就是孝。

  出示课堂探究问题:孔子的上述做法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可能一部分同学对材料中四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所以我出示探究提示,说明四个学生的特点:

  孟懿子: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时候不仅用鲁公(诸侯)的礼仪,甚至还有用天子礼仪的时候,这就叫僭越。(礼仪要求: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能敷衍塞责;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僭越。)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

  子游、子夏:孔子的高徒,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孔子唯恐他们的敬爱之心不够恳切,用这话来警示弟子,让他们知道,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因此不应该求之于外,要求之于内心。

  学生进行探究,并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孔子对不同人所问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一哲学道理。(注:根据学生情况简单介绍)

  通过探究和讨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来,通过讨论、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本环节通过小组对抗赛大比拼的形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让学生说出蕴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以及举出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或者俗语。

  通过学生举例子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取学生总结的形式,并进行补充和说明,回顾本课内容,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授课结束后,我会给学生设置一个写作型作业: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写出自己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分析了哪些具体问题,有哪些感受,从而领悟并掌握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重要性。

高中政治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它不仅是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理论落脚点,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此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的改革,三大产业的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等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价值规律具有三个作用的内在原因。确定其为重点的原因:首先,对知识的理解不但要只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其次是因为只有清楚价值规律具有三个作用的原因,才能够了解本框题与上一内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联系起来。

  (三)教学难点:利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确定其为教学难点,是因为本内容在理解上并不存在很大的障碍,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上有所欠缺。

  (四)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识记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理解价值规律的之所具有三个作用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应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科技意识。

  二、说教法

  1、案例法。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的内容虽然重要,但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高。同时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很好的结合起来,单纯的经济学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案例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感受到经济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在本课案例的选择上我选用了两个案例:一个是湖北劲牌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之路的现成的案例,一个是“武汉鸭脖子经济的发展”有待学生自己解决的案例。

  2讨论法。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讨论法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说学法

  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正确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案例-----分析案例------归纳总结-----热烈讨论-----大胆设想-----总结概括,以达到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提出案例------分析案例得出原理-----利用原理分析新的案例三个过程。

  (一)提出案例。1视频材料:湖北劲酒公司的成功之道。

  2提出问题:湖北劲酒公司的成功之道是什么?为什么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二)分析案例

  方法为什么作用

  1、准确的市场定位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上涨→获利增加→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生产缩小获利减少价格下降

  2、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个部门的分配

  3、科技创新

  4、改善管理

  5、引进和培养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的。因此,某个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反之,则获利较少,甚至亏本

  1、提高产品质量。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1+2+3+4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三)利用原理分析新的案例

  1、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出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学习重在应用。教师提出新的案例“武汉鸭脖子经济的发展方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己的出结论。

  2、组织讨论在形式上,采用分角色讨论。三组同学分别代表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政府部门三个角色讨论。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讨论的空泛,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讨论过程当中,教师提醒学生所设想的.方法必须有理论依据,也就是必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联系。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国家:帮助生产者了解市场信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企业:调查国内国际市场信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注重市场营销等。

  个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四)布置课后练习

  根据讨论的结果,整理后写成一篇经济学小论文。

  (当学生看见这组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画面,立即兴趣倍增,议论纷纷,迫切要求了解漫画所包含的原理,老师略作停顿后,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导入和讲解。)

  同学们,大家知道股市的变化直接影响股民的利益,漫画中蛋市的变化也直接关系到养鸡老汉的利益,从那回头张望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心中的喜悦和期望;当老汉将鸡蛋投放市场时,蛋价却一跌再跌,老汉无可奈何地举刀杀鸡;当蛋价迅速回升,价格高于价值时,老汉留下的是追悔莫及的叹息……养鸡老汉为什么总是跟不上趟?这幅漫画说明了价值规律的哪些作用?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由于鸡蛋价格上涨,养鸡对生产者有利可图,就吸引生产者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漫画中的老汉正是受利益的驱动而投资兴办养鸡场。(如图一)当养鸡场的数量及规模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导致鸡蛋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养鸡获利减少,甚至亏本,商品生产者就会减少或放弃这种生产(如图二),从而使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向其它生产部门。可见,价值规律就象一根无形的指挥棒,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可以大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这就是价值规律的第一条作用。如下图:(出示投影片②)

  兴办养鸡场

  蛋价上涨→养鸡获利增加→生产扩大

  调节作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该生产部门

  (指挥棒)老汉杀鸡

  蛋价下跌→养鸡获利减少→生产缩小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出该生产部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板书)

  为了进一步理解价值规律的指挥棒作用,请阅读课本27页第3~5段,对照课本上某省种植苹果树苗的例子,思考课本上的“想一想”。

  (学生阅读和思考完毕,请学生回答课本上的“想一想”。)

  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在起调节作用,这种理解是对的。因为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通过市场价格涨、落的调节,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大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实质上就是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更应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

  价值规律不仅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而且还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时刻抽打着每一个商品生产者。这是为什么?

  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的。因此,某个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反之,则获利较少,甚至亏本。如下图:(出示投影片③)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样时间生产商品比别人多→价值总量比别

  人多→盈利

  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样时间生产商品比别人少→价值总量比别

  人少→利少或亏本

  上述情况必然会刺激商品生产者努力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正是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板书)

  (结合课本28页“议一议”栏目,由学生进行讨论: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和目的是什么?推选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归纳。)

  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主要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改进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商品生产者自身的素质,青年学生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比别的生产者更多的利润,也就是为了获得额外收益。

  获得额外收益,是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则是其外在压力。

  虽然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十分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由于它们的生产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竞争的结果也不一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产条件好、经营管理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获利较多,能够不断扩大生产,更新设备,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就会不断地因优取胜。生产条件差、经营管理水平低的生产者,无力改善生产条件,处境更加不利,在竞争中就会遭到失败,以至被淘汰。

  所以,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这也正是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板书)

  (用投影再次展示漫画“跟不上趟”,先着重讲解图三,然后结合整幅漫画进行小结。)

  商品经济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漫画中的养鸡老汉没有搞好市场预测,加上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更为遗憾的是,养鸡老汉没有掌握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不懂得鸡蛋的价格与供求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当鸡蛋价格跌至低谷的同时也就是蛋价开始回升的预兆,如果他能采取措施度过暂时的困难,就不会面对蛋价的迅速反弹而留下深深的缺憾。由此可见,价值规律像无情的筛子,会把生产条件和努力程度差的商品生产者无情地筛掉。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每位学生都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本领,提高竞争能力,学会合法竞争和公平竞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政治说课稿12

  一、说课题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说教材

  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题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方法论,因此它是对上一框题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辨证统一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用具体事例分析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剖析生活实例,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全局意识和顾全大局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为集体做贡献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为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因为这个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但学好这个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联系的含义

  2.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情景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可采用设疑和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阅读《太子丹赠手》故事,分析说明,手和身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争整体,否则都不能发挥其功能。所以让学生重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讲议结合

  第一部分是重点,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突破重点。设计情景,事例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从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的典故中,让学生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得出结论

  青蛙错误的把头顶上的天空,当作整个天空。而盲人们错误的把部分象当作整个大象。说明他们都错误的把部分当作整体,那么他们有着怎样的区别。引入第一个知识点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1)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让学生了解张网捕雀典故

  古代有个人在林中见到一张捕雀的大网,捕到的麻雀都是雀头钻进一个个网眼里,于是他回家用一截截短绳结成许多互不关联的像网眼一样的小绳圈来捕雀,结果一个雀也没有捕到。

  学生探究活动:

  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雀而网能捕到呢?

  师析:(1)因为他不懂得捕雀的网虽然由一个个网眼组成,但网中的网眼相互制约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因而使网在功能上具备了单个网眼所不具备的功能。这说明,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出示钟和各个零部件,让学生说思考:钟表是由各个零部件组成,但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计时的功能。这说明了那些哲学道理?

  2.(1)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让学生分析,“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从而得出结论:

  (2)二者相互

  影响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影响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讲述“三个老师偷油”的故事,得出方法论的启示,方法论的讲解,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和升华。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让学生再思考:我国为什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2)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学习完整体和部分,让学生列举出整体和部分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者的关系,老师再列举一个“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系统”的例子,过渡到第二部分知识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采取学生探究,教师总结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由于之前已经讲过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所以系统和要素的含义,可直接给出。

  1、系统和要素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为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讲述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宋真宗年间,一场大火把宫内楼台宫室烧成废墟。修复这些宫室楼台有三个困难:一是取土困难,路途遥远;二是运输困难,要运土及大批建筑材料;三是处理大量垃圾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负责该工程的丁谓经过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宫前的大街挖成大沟,就地取土烧砖。第二步把宫外的汴水引入大沟中,运进竹木等建筑材料。第三步,重建宫室楼台,工程完工后再把碎砖废土填入沟内,修复原来的大街。

  学生探究活动:用哲学道理分析一举而三役济的意义?

  多媒体显示:《一举而三役济》(内容见注4)

  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这个施工方案全面考虑了施工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联系,结构合理、关系顺畅,既节约了资源,又大大缩短了工期,实现了整体的最优目标。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应该自觉地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争取系统目标的最优化。

  2、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第二,有序性原则。

  第三,优化原则。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可以再调起高潮,让学生听一首歌曲,三个和尚挑水,让学生从愉快的歌声中,明白一个道理:

  “三个和尚没水喝”,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了1+1<2的效应。所以,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进行练习可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最后依据本课知识结构,回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六、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明确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设计这课的意图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典故、成语和材料,把抽象的哲学思想简单化,让学生能很容易就接受知识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精心设置疑问,让学生根据事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思辨能力。

高中政治说课稿13

  说课这一教学活动自1987年诞生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说课,成了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说课活动的开展,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许多单位的教学比赛或考核教师都把说课列为必考内容之一。这和说课自身的功能优点是分不开的。但从我们的实践和笔者多次参加说课活动来看,大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使人感到遗憾,原因是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说”。下面就中学政治说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客观再现,操作性强

  政治课说课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科学合理,不能故弄玄虚,故作深奥,生搬硬套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术语。说课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说课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材的内在联系。而这些只能首先在说课中得以体现,如果作为教师脱离了这一点就会产生说课与上课相分离的现象,所以在说课中,评委和老师们听起来就有脱离实际的感觉,有的'教师就会出现“背”说课提纲或“念”教案的现象,这样说课中的“说”就很难体现出来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该“说”课,而不是“背”课,也不是“念”课。说课是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的,说课中的一招一式、每一环节都应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说课仅仅是为说而说,不能在实际的教

  学中落实,那就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花架子”,使说课流于形式。

  二、内容准确,环节完整

  高中政治课的内容比较严谨。把握正确的内容,这是说好课的根本所在。上课也好,说课也好,都有其自身的完整性。一般来说,说课的内容主要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大内容。在说课的四大内容中,首先是教材分析,即说明本节课所教内容在本节、本章或本书中的地位,前后之间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特点,其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学目的的要求一定要体现三维标准:即知识目标、能力训练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高中的政治课思想性和理论性强,所以思想教育的目标一定要说透。其次是把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应说明确定其重点和难点的理由。第三是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用的教法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学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学法一定要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的原则。第四是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展开,这是说课的重点。说教学程序包括:说出本节课的课堂结构和教学环节;说出学生的活动安排和调控;说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意图;说出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及练习意图;说出课后作业的布置和练习意图;说出预计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说教学程序要注意两点,一是结构清晰;二是要抓住重点部分。

  三、三个层次,依次展开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是说课的三个层次,也是贯穿说课内容的一条红线。在整个说课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围绕这三个层次,并依次展开。这对一个刚开始学说课的教师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明确了说课的三个层次,才能把握其教材内容即教材分析,才能把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灵活运用适用本课内容的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四、思路清晰,连贯有序

  这是说好课的重要保证。笔者在多次参加说课活动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思路不清,没有逻辑,重复的较多,给人的印象是杂乱无章。虽能勉强完成整个说课过程,但其说课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对教材把握不够,本身没数;有的对如何说课缺乏了解;有的缺乏必要的语言逻辑,这些都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有较大的关系。所以作为初学说课的教师应加强语言训练,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努力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多听到人说课,在说课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搞清说课的整个流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思路清晰、连贯有序,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重点突出,环环相扣

  说课要用一节课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时间说出一节教学环节齐全的课,要经过导入新课——开展新课——巩固新课——结束新课等过程。对反馈教学来说,要经过激趣——研讨——反馈——矫正——评价——调控等过程。因此,说课者要根据课型抓住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说结构、说内容、说训练、说学生。但重点要放在说过程上。

  说课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内容、教学设想及教学过程的活动形式,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开展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素养。同时,说课本身也是教师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能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以教研促进教学,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中政治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 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

  (3)师生合作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3、学法指导

  (1)感悟学习法:引导学生欣赏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一:

  导入新课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1、(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在观看

  中感觉、

  思考、

  后讨论、

  释疑

  1、从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导入新课题:物质是运动的;

  4、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方面。

  步骤二:

  突破重点一: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1)展示动画“刻舟求剑、惠能的仁者心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刻舟求剑者和惠能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欣赏动画

  思考、

  讨论、

  释疑

  1、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步骤三:

  化解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合作教学法

  3、自主探究学习法、

  1、(1)展示图片“姑嫂塔、老君岩”;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那些看起来屹立不动的建筑物,它们真的是不运动的吗?

  2、(1)展示图片“刘德华”;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是怎么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3、请学生阅读书本“欧布里德”情景,然后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快速阅读相关链接

  辨认

  图片、

  阅读、

  思考、

  讨论、

  释疑

  1、让学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

  2、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两层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步骤四:

  突破重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情景教学法、

  2、合作探究学习法

  3、感悟学习法

  1、(1)回到刚开始展示的“人类社会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人的认识运动”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人认识运动的规律。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情感体验、

  思考、

  讨论、

  释疑

  1、前后呼应,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联系性;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系统理解的能力、综合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2、(1)展示图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1、感染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来的人们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等。让学生举例分析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用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明确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②人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主义。

  步骤五: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练习巩固

  1、合作教学法,引导阅读和使用现有资料

  2、感悟学习法,试题精讲

  知识小结:内容见《新学案》

  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知识

  概括、

  总结、

  思考

  分析、

  释疑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对本框题内容有个系统化认识。

  练习巩固:

  展示高考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练习题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四、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五、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教学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课堂把握上有难度,时间分配应紧凑,并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高中政治说课稿15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消费及其类型》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消费及其类型》是高一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第一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也就是怎样去交换,现在就进入本单元的最后一环,即怎样去消费,这既为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又为第二单元学习生产做准备,是“交换——消费——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入手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框题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新课程标准1.3的规定,其中包含的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以及消费的结构三个目都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和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特别是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的异同;了解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感受,结合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框的重点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前两点最重要),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才能找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消费类型中的贷款消费难点的依据:贷款消费对于中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再谈谈我的教法

  1.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进行教学。鉴于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对居民生活消费有比较多的生活经验,但也存在许多模糊认识,错误观点,所以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生活体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的经济现象.

  2.教材内容的处理及依据本框题的教学三个目,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目需教师灵活处理的,课本讲了三方面的因素,其中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是最主要因素,但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由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而且有必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这两处都需求要教师归纳总结的消费的类型这一目高考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判断某种消费行为属于哪一种消费类型,所以这一目只需用实例简单解释说明.消费结构这一目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本近几年的我国恩格尔走势图来把握恩格系数和消费结构变化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出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的发展.

  3.教法的选择及依据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让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举例法: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印证教材的观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接受。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4.教具的选择鉴于我校新教学楼教学硬件的实际情况,我主要是进行利用黑板加粉笔的讲授式教学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应学会如何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记忆接受式的学习向理解领悟式的学习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的,只要通过教师创设情景,举例说明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相互间交流合作地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展示几组现代人的消费图片(或描绘机组现代人消费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现代多彩的消费,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人们的消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讲授新课:(35分钟)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1)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过去,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利用父母的工资单解释可支配收入)

  (2)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大小有关。我国总体消费水平不高,重要原因是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差距问题。

  2、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3、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都会影响消费。(举例子:组装机和品牌机p21,学生买MP3)

  4、经济的发展水平辨析:提高收入必然会提高消费水平

  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就越高.

  ⑵提高消费水平措施:

  ①促进经济发展(根本途径)

  ②提高收入水平(主要途径)

  ③稳定物价

  ④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二.消费类型有形商品消费:钢笔、水果1、产品类型不同劳务消费:家教、维修、家政¨¨¨老师的困惑:刚出来工作,没房子住,老师的爸妈说要我赚够钱才去买房子,而老师的弟建议我去贷款买房,老师的朋友就建议去租房子暂时住着,请同学们总结以下这几种消费方式?钱货两清消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贷款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2.交易方式不同

  2、交易方式不同借贷行为需还利息,适用于大宗购买耐用商品,适用于收入稳定的有偿还能力的人(中学生可不可以贷款消费?讨论)租赁消费:所有权不变,使用权在租赁期内归租赁者所有婚纱,小说生生存资料消费:较低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

  3、消费目的不同发展资料消费:教育、培训享受资料消费:旅游三.消费结构

  1、含义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注意是比重不是数量)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的支出,特别是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P23图反映出什么经济学道理?

  ①农村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质量不断改善,

  ②同时,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③消费结构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4、板书设计一.影响消费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发展经济收入水平→提高收入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物价水平→稳定物价商品性能外观包装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二.消费的类型

  1.产品类型不同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2.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3.消费目的不同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三.消费结构

  1.含义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

  3.消费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5.课堂课后练习(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成才之路》的练习(教师挑选典型的题目进行评讲)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政治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生活处处有哲学》说课稿07-25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03-03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12-29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范文05-26

说课稿05-23

高中政治教学工作总结12-20

《检阅》说课稿02-16

《杠杆》说课稿01-04

《节选》说课稿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