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2-25 07:31: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本次说课我将分为六个部分。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第7节,本节是圆运动的应用课,内容丰富,教材中每个例子的选择都各有特长,很有代表性:铁路的弯道是分析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拱形桥和凹形桥是分析竖直面上的非匀速圆周运动;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研究失重问题;离心运动则研究向心力不足时物体的运动趋势。

  跟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将安排两课时,本课只研究前两部分内容。前两个部分中的铁路的弯道分析,也会放在先分析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之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探究从易到难。

  学习本节内容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二、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 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

  3. 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因此,分析向心力来源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会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抓住先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受力分析),再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四、 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图示法:利用图片、影片、示意图等,使本课内容更直观、形象、简洁的展现给学生。问题发现法:通过设问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动力。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参与;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的方式,找寻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理论

  五、 教学过程

  为了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赛车事故,让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提问使学生注意,最容易发生事故的位置在哪些路段。

  然后引入本课所研究的两种生活模型: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分析。

  (一)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汽车在水平弯道转弯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做圆周运动必然需要向心力,并学会如何从具体的问题中去找出向心力。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将得到的一般方法应用到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

  火车转弯

  通过观察视频、图片

  自主探究—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

  有何弊端?

  如何改进?

  (二)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

  1、汽车在水平路面匀速行驶或静止时,在竖直方向受力如何?

  2、如果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所受压力如何?

  3、如果汽车在拱形桥上,以某一速度V通过最高点时,桥面所受压力又如何?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分析完汽车以一速度V通过拱形桥顶点时,桥面受压力之后,接下来转换情景,让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分析汽车以一速度V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桥面所受压力情况。

  为进一步扩张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桥梁为什总是建成拱形桥,而凹形桥却很少呢?并将这一部分知识与必修一所学的超重与失重联系起来。

  扩展练习

  1、分析汽车以一定速率通过倾斜弯道时向心力的来源。

  2、分析游乐场中“过山车”通过最高点时人对座椅的压力又怎样?

  最后共同探讨课书上的思考与讨论: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汽车的速度达到多大时与地面的压力为零?

  六、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主要板书了两种生活中圆周运动重要模型的受力分析,以及向心力的来源。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使本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教法: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学法:《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

  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精灵为主线,让同学们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等等。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沏茶问题,初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

  (1)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情境图意,引出小精灵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出示教材中给出的图例。

  (3)组内交流,设计方案,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4)小组汇报结果

  (5)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三、层层深入,巩固新知,突破难点。

  烙饼问题,进一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

  (1)出示的烙饼工序

  (2)用圆片代表饼演示

  (3)用流程图表示出设计思路

  (4)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

  四 总结。进行自我评价

  (1)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第六课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只有准确认识与充分理解此观点,才能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勇于维护宪法的尊严。进而,才能真正理解后面的问题。同时,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宪法的相关知识,理论性又很强、有点枯燥,理解上较困难。教师在教法上有一定难度,所以这也是一个难点。

  2、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此问题是第一目的起点,也是一个重点。因为只有充分理解了关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领会了宪法内容的特殊性,知道了宪法在内容规定方面与普通法律不同时,才能进一步、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等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是什么关系,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很清楚。例如,有的同学认为宪法高高在上,离我们很远等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有利于引导他们更好的关心国家大事,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政治权利。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新课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究,在思想上能树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观念。进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

  2、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是什么;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准确的认识;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

  3、过程与方法:能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在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对比中、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基础上,能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四、说教学重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第一目“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之所以确立为重点是因为只有充分理解好此内容才能为掌握第二目的内容打下基础。

  五、说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心国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知识结构”和“发现学习”的理论,并与之相对应的程序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一系的列学习活动,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换和迁移的能力。我在这节课采用对比和设疑式教学法,以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为课堂教学重要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途径,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教学手法如下:

  1、充分利用教材中拟人手法介绍的“一次隆重的法律家族聚会”,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比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或者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并加入更详实的资料与案例,对比理解“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2、在讲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时,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既可借助教材中设置的一些小栏目——名言与法律体系金字塔,也可在讲解时,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采用“排座位”的小游戏(可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为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法规排位子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个知识点。

  六、说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四部宪法发展过程。

  这部分在教材中是第一目最后要了解的内容,我采用倒叙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到现行宪法是一部最好的宪法,它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

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这一课被编排在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体现了新教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编辑思想。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感》,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感。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参照物,教学《夏感》这篇散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握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1、第三单元的任务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2、本课的作用:本课是承《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写景文章后的一篇自读课文,由于七年级新生对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接触较少,对景中情,情中景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感悟春冬季节特点之后自主感受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但对于文本的感悟,他们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三、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语文优美,饱含情感,描写景色特征细致,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散文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出示幻灯)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由衷赞美,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从而生发责任感,使命感。

  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劳作农民的赞美及对炎热生活的向往。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创设情境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3、拓展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拓展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这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多媒体播放徐怀钰的《你约我在夏天见面》,感知夏天的美妙。

  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引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南国之夏如此美丽,北国之夏又是怎样的呢?走进梁衡的《夏感》)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质疑:学生速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 解疑:多媒体出示,扫除文字障碍。

  3、找学生朗读课文,出示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提问:夏天的特点出现在文章的哪一段?学生回答:第一段。

  追踪提问: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总领全文。由此,分析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

  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归纳: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三)研读文本,感受语言魅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具体分析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1、齐读第二段,出示问题:找一找,这段中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继续提问:在作者描写景物的句子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语言特色:对比手法、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2、找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出示问题: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什么颜色?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梁——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出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都在忙什么?忙到了什么程度?

  学生自由回答: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反复),感受人们在夏天的紧张、急促。

  4、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

  学生回答:赞美。引导学生分析本段的写作方法?(对比、欲扬先抑)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体会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加蔷薇一院香。

  明确归纳: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小练笔

  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六、教学反思:

  掩卷遐思,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说课稿 篇6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 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 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

  A.1000毫米左右 B.20xx毫米左右 C.500毫米左在 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 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一、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xx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

  二、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猫》说课稿09-20

综合说课稿10-27

《鲸》说课稿06-10

《观潮》说课稿06-17

《劝学》说课稿06-08

《密度》说课稿06-28

观潮说课稿10-13

《狼》说课稿05-26

广告说课稿07-26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本次说课我将分为六个部分。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第7节,本节是圆运动的应用课,内容丰富,教材中每个例子的选择都各有特长,很有代表性:铁路的弯道是分析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拱形桥和凹形桥是分析竖直面上的非匀速圆周运动;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研究失重问题;离心运动则研究向心力不足时物体的运动趋势。

  跟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将安排两课时,本课只研究前两部分内容。前两个部分中的铁路的弯道分析,也会放在先分析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之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探究从易到难。

  学习本节内容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二、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 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

  3. 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因此,分析向心力来源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会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抓住先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受力分析),再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四、 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图示法:利用图片、影片、示意图等,使本课内容更直观、形象、简洁的展现给学生。问题发现法:通过设问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动力。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参与;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的方式,找寻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理论

  五、 教学过程

  为了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赛车事故,让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提问使学生注意,最容易发生事故的位置在哪些路段。

  然后引入本课所研究的两种生活模型: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分析。

  (一)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汽车在水平弯道转弯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做圆周运动必然需要向心力,并学会如何从具体的问题中去找出向心力。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将得到的一般方法应用到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

  火车转弯

  通过观察视频、图片

  自主探究—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

  有何弊端?

  如何改进?

  (二)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

  1、汽车在水平路面匀速行驶或静止时,在竖直方向受力如何?

  2、如果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所受压力如何?

  3、如果汽车在拱形桥上,以某一速度V通过最高点时,桥面所受压力又如何?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分析完汽车以一速度V通过拱形桥顶点时,桥面受压力之后,接下来转换情景,让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分析汽车以一速度V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桥面所受压力情况。

  为进一步扩张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桥梁为什总是建成拱形桥,而凹形桥却很少呢?并将这一部分知识与必修一所学的超重与失重联系起来。

  扩展练习

  1、分析汽车以一定速率通过倾斜弯道时向心力的来源。

  2、分析游乐场中“过山车”通过最高点时人对座椅的压力又怎样?

  最后共同探讨课书上的思考与讨论: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汽车的速度达到多大时与地面的压力为零?

  六、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主要板书了两种生活中圆周运动重要模型的受力分析,以及向心力的来源。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使本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教法: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学法:《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

  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精灵为主线,让同学们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等等。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沏茶问题,初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

  (1)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情境图意,引出小精灵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出示教材中给出的图例。

  (3)组内交流,设计方案,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4)小组汇报结果

  (5)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三、层层深入,巩固新知,突破难点。

  烙饼问题,进一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

  (1)出示的烙饼工序

  (2)用圆片代表饼演示

  (3)用流程图表示出设计思路

  (4)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

  四 总结。进行自我评价

  (1)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第六课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只有准确认识与充分理解此观点,才能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勇于维护宪法的尊严。进而,才能真正理解后面的问题。同时,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宪法的相关知识,理论性又很强、有点枯燥,理解上较困难。教师在教法上有一定难度,所以这也是一个难点。

  2、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此问题是第一目的起点,也是一个重点。因为只有充分理解了关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领会了宪法内容的特殊性,知道了宪法在内容规定方面与普通法律不同时,才能进一步、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等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是什么关系,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很清楚。例如,有的同学认为宪法高高在上,离我们很远等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有利于引导他们更好的关心国家大事,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政治权利。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新课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究,在思想上能树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观念。进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

  2、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是什么;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准确的认识;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

  3、过程与方法:能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在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对比中、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基础上,能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四、说教学重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第一目“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之所以确立为重点是因为只有充分理解好此内容才能为掌握第二目的内容打下基础。

  五、说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心国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知识结构”和“发现学习”的理论,并与之相对应的程序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一系的列学习活动,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换和迁移的能力。我在这节课采用对比和设疑式教学法,以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为课堂教学重要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途径,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教学手法如下:

  1、充分利用教材中拟人手法介绍的“一次隆重的法律家族聚会”,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比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或者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并加入更详实的资料与案例,对比理解“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2、在讲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时,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既可借助教材中设置的一些小栏目——名言与法律体系金字塔,也可在讲解时,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采用“排座位”的小游戏(可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为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法规排位子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个知识点。

  六、说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四部宪法发展过程。

  这部分在教材中是第一目最后要了解的内容,我采用倒叙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到现行宪法是一部最好的宪法,它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

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这一课被编排在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体现了新教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编辑思想。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感》,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感。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参照物,教学《夏感》这篇散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握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1、第三单元的任务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2、本课的作用:本课是承《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写景文章后的一篇自读课文,由于七年级新生对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接触较少,对景中情,情中景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感悟春冬季节特点之后自主感受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但对于文本的感悟,他们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三、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语文优美,饱含情感,描写景色特征细致,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散文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出示幻灯)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由衷赞美,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从而生发责任感,使命感。

  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劳作农民的赞美及对炎热生活的向往。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创设情境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3、拓展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拓展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这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多媒体播放徐怀钰的《你约我在夏天见面》,感知夏天的美妙。

  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引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南国之夏如此美丽,北国之夏又是怎样的呢?走进梁衡的《夏感》)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质疑:学生速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 解疑:多媒体出示,扫除文字障碍。

  3、找学生朗读课文,出示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提问:夏天的特点出现在文章的哪一段?学生回答:第一段。

  追踪提问: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总领全文。由此,分析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

  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归纳: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三)研读文本,感受语言魅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具体分析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1、齐读第二段,出示问题:找一找,这段中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继续提问:在作者描写景物的句子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语言特色:对比手法、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2、找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出示问题: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什么颜色?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梁——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出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都在忙什么?忙到了什么程度?

  学生自由回答: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反复),感受人们在夏天的紧张、急促。

  4、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

  学生回答:赞美。引导学生分析本段的写作方法?(对比、欲扬先抑)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体会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加蔷薇一院香。

  明确归纳: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小练笔

  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六、教学反思:

  掩卷遐思,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说课稿 篇6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 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 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

  A.1000毫米左右 B.20xx毫米左右 C.500毫米左在 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 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一、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xx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

  二、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