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百年孤独读后感1
前段时间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这样评价《百年孤独》道: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百年孤独》被人们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它是哥*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说道魔幻,这个也不难理解,相信我们平常都接触不少这类作品。魔幻的话肯定就少不了鬼怪,书中最足够资格成为鬼怪的就要数梅尔基亚德斯了,这个人总让人有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曾经死去,又神奇般地得以复活。而他好像有神一样的预知能力,所有的一切事情都好像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曾经说过,“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个人将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后来果然是这样。
书中内容庞杂,人物非常之多,以至于看一遍书根本就理不顺,而且情节曲折离奇,真的是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但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可以看出作家主要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其中真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神奇事件,令人目瞪口呆、诧异不已。在读书期间,就一直是处于一种悬着一颗心在半空中的状态,好不容易吐口气之后又要打起万分精神来应对接下来的情节发生。
而对于书中各类人士,印象最深的还是奥雷里亚诺他不像他的哥哥出生于路途中,他生于马孔多,在娘肚里就会哭,睁着眼睛出世,从小就预见事物的天赋。长大后和蕾梅黛丝结为夫妻,然而在这前面,他和哥哥的情人有一个孩子,名叫奥雷里亚诺?何塞。然而蕾梅黛丝英年早逝,于是他参加了内战,当上上校。他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场武装起义,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都大难不死,甚至开枪自杀也只是受伤,奇迹般地没有死去可。在这期间,他与十七个外地女子发生一*情,然后她们分别生下自己的孩子,总共是十七个男孩。这些男孩以后不约而同回马孔多与父亲相认,然而却都被追杀,无一生还。奥雷里亚诺年老归家,像他的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光是他的一生就已经是占据各种传奇色彩,更别提其他的,因此说其情节之繁复,内容之庞杂。总之,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纽约时报》也这样评论:《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百年孤独读后感2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更像是空虚的灵魂。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从书中的人物身上读到了我们在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屡败屡战的、不屈不挠的科学家,他有无穷的想象力和毅力。他是所有科学先驱的反映,狂热而冷漠,鲁莽而冷静,探索的欲望和放弃的念头,各种矛盾的性格一个接一个地反映在他身上。
他试着用磁铁挖金子,他试着用望远镜当武器,他试着把水银熔炼成金子。他的努力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甚至他每天和他住在一起的妻子乌尔苏也反对他的努力。
但当他揭露了生活中的所有秘密,他被当作疯子,绑在一棵栗树的树干上,很快就被遗忘了。
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用这句话来表达对所有拓荒者的深切同情。
乌尔苏是个勤奋的工人。在这个偶尔混乱的家里,她是家里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柱。她从来没有享受过唱歌的乐趣,也没有享受过玩耍的乐趣,她的劳动把她紧凑而孤独的生活像拼图游戏一样拼在了一起。
她无处不在。她的身影出现在家具迷幻的反光里,出现在朴素的世界里,出现在糖果小作坊的喧闹声里。她是空灵的,就像一个亡灵来到地球上,通过劳动来赎罪。最后,随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掉进了记忆的.深渊。
作者写出她冗长的一生,同时也是对哥伦比亚所有孤独的劳动着的赞歌。
至于最孤独的先驱者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他一生发动了大大小小的三十二次起义,结果却毁了他为恢复往日生活而创造的战争果实。
他逃脱了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处决,被任命为革命军队的总司令,却只换来在马孔多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生活像飓风一样强大,像静水一样孤独。就像那些在哥伦比亚为自由而战的人一样,无论他们生前做了多少事,大多数人死后都会忘记。
百年孤独读后感3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唯一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释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情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最佳,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知识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进。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
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惬意不过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理想生活,简单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持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的生活态度,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或是未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4
在忙碌却又充实的学业后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假期。在这个可以自主调节时间,不必为完成作业而忧心的假期里,我与《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开始了一场邂逅。十本优秀书籍之中,读后想为它写点什么的感觉最强烈。
《百年孤独》和众多外国名著给我的第一感觉一样,内容复杂,人物众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写作顺序也多采用倒叙和插叙,初读甚至一度因为晕头转向,理不清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放弃深读。但是第二次将人物对号入座后再读,便被书中所渗透和传达的孤独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作者赋予了人孤独,同时又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孤独的:“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然而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及的孤独也与我们理解的狭义的孤独不同。带上时代背景与作者的身世细细品味,孤独似乎又为我们呈现出了另一番模样。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接受了采访,对孤独的解释似乎很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那一刻,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我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他渴望拉丁美 洲的民众团结起来,共同走向文明,开放与繁荣。
此外,《百年孤独》的魅力也在于离奇的故事情节。贯穿整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们不时会见到鬼魂。“这些鬼魂象征着是马孔多挥之不去的过去。事实上,这些重复出现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历史的特定发展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布恩迪亚和整个马孔多都是鬼魂。他们被自己的'文化所隔离和排斥,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处处依赖他人。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完全接受这样的现状,不思改变。”书中的宿命论暗喻了古往今来导致了历史不断重复的意识形态,也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得拉丁美洲的历史被解读成了一个循环,一个不可能出现变革的循环。书中的旁白也加强了这种宿命论给予读者的压迫感。这些光怪陆离,恰恰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所无法隐藏的魅力。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能够梦想成真。
百年孤独读后感5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务必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务必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唯一与独立。外表理解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刻。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一样的明白与不一样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十分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一样的人以不一样的解释获得不一样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状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唯一的好处,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
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最佳,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知识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善。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
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惬意但是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理想生活,简单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持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的生活态度,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无论是应对过去,此刻,或是未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6
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内容似真似假,让人难以琢磨,这种类型作品给你一种忽远忽近的感觉,但是其主题——“拉丁美洲百年变迁的缩影”贯穿始终,意义深刻。马孔多这个地区从兴盛到败落同样映衬着拉丁美洲的百年变迁。最终布恩迪亚家族走向灭亡,合情合理,正如小说在最后说到——“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暗含了马尔克斯的美好愿景,作者认为马孔多不会再有,或许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会再出现。
小说整体情节不算跌宕起伏,它更像一个经历百年孤独的老人把他的故事对你娓娓道来,你可以在他的故事中体会到一个时代的悲哀。
小说人物各有特色,这个家族的人纵使性格迥异,但感觉都有一种孤独的特质。但他们孤独的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家族每个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这种特质,最为典型的便是奥雷里亚诺第二通过大摆宴席来摆脱孤独的困扰,但随着马孔多的动乱,灾害的侵蚀,家族的没落,他的抗争也宣告了失败。这部小说中并没有一个特别吸引我的人物,即使是拥有传奇一生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在这个家族中也显得那么普通,与其谈论说我喜欢哪个人物,倒不如说我更着迷于这个家族。
小说通过对马孔多百年变迁的描述暗含了拉丁美洲百年人民生活的繁华与苦难。但时间在拉丁美洲却像是“停滞”的,像是在一个封闭的时间圈里循环的。作品中相似的活动、相似的命运,都诉说着时间的封闭性和停滞性。这正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独、停滞的社会历史的艺术反映。同时,孤僻、封闭、好奇、贫穷与抗争显然也是小说一直围绕的`点,也是拉丁美洲那个时代人们的特点。一群封闭的土著人被迫打开大门,接受新的事物,原有生活与外来文化形成反差,使得当地人变得迷茫,固有文化的缺失使得这些人变得不知所措,同时殖民者的掠夺和破坏也强行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这些使得拉丁美洲民众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小说的最后一句我觉得是作者的心愿,作者认为马孔多不会再有,或许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会再出现。
百年孤独承载的不是一个有着与生俱来孤独特质的家族的兴衰,而是这个家族经过了各种努力却依然败倒的无奈与彷徨带来的孤独与无助。
百年孤独读后感7
近日又重温了马尔克斯先生的不朽名作《百年孤独》,孤独似乎是这部小说的主旋律,布恩迪亚家族的族徽似乎也是孤独。
孤独,永恒的孤独如阴霾一样笼罩着这个家族。就正如乌尔苏拉反复尝试融入生活,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不停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的做寿衣,家族的每一个人都在无休止的孤独中挣扎,而这种挣扎却与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惊人相似,我们不得不言在他们的孤独中有一种高傲,家族的人随时可放下挣扎,可他们却不会戴上面具去融入生活。我们或许总是认为阿玛兰妲躲在寿衣下是一种隐藏,但这才是最本真的姿态,布恩迪亚家族似乎每一个人都在体验着一种超验意象。
整本书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不仅因为作者对其着墨最多,而是他的孤独,他的高傲最符合我的心意,当我们设想他留下了一本日记,让我们进入其内心,我想内容一定有如下几行:我越老越怀疑这个世界的一切,文明发展的意义,人们信奉的教条,马孔多乃至整个世界的真实性。几十年过去了,我不过愈发坚定地相信,我与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正如我不相信香蕉工人的惨死。我敬畏所有古老的文明,我敬畏上帝,可我对我们这个新的国家只有愤恨,我想要战争继续,但我的朋友们全都离我而去,可这又如何?我还是要庄严地宣布:我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即便忍受世人最不解的目光,世上最孤独的`孤独,我也要孤独的生存,我可是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我绝不妥协!假如世界没有发现我注定只是他的悲哀,我的名字注定要世人代代相传。
这是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时代又如何不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的语言多么优美,也不是他对自己的时代描写的多么真实多么讽刺,而是它拥抱了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不管你身处哪个时代,都会被他那种宿命感和孤独感深深束缚,又会被这种感觉深深吸引,忍不住去一口气读完。我想那些叫闹着《百年孤独》难以读懂的人,只是不曾去放开心去真实的体验这种孤独。
或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种孤独,而我们亦可以从家族数十位成员去发现自己,这些孤独,或冷漠,或封闭,或如野兽,或如天使,但无疑全都是高贵的。在我看来孤独才是一个人活着的形态,可是在以后的岁月里,孤独的快感却成了大多时候奢侈的享受。
孤独是恒久不变的,时代尽管不同,可孤独却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不断重现,所有阶层的人,所有时代的人,他们拥有孤独,他们也渴望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8
一个人如果没有孤独这类东西,就像植物缺少土壤一样,少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每样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有阳光开朗的一面,也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本书,他向我们展示了孤独的另一面。
《百年孤独》中的一家七代都是主角。第一代:好奇心旺盛,富于冒险精神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精明能干的乌尔苏拉。第二代是为人鲁莽大胆,好奇心重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和性格寡淡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等。其余的人也各具特点。一致的却是“可怕”的孤独。
我对家族的第一个女性——乌尔苏拉印象最深刻。为了与这种孤独的.画面对抗,她做了许多努力。但孩子们却无一幸免地走向孤独的深渊,拥入孤独那冰冷无情的怀抱。最后她仍然无法战胜这种孤独,死不瞑目啊。她的坚强使我震惊。家族中每一个人都被孤独蛊惑着,轻轻地?p慢慢地走向孤独,一个个迷迷糊糊地走向孤独的怀抱。可她并没有放弃。直到她死,她也没有放弃要把家人从孤独那冰冷的怀抱中唤醒,帮助家人挣脱孤独的怀抱。家族中其它女性也慢慢走向孤独,只有她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乱的生活当中,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
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他们的循环推动着整个故事,并使整个家族的命运充满魔化色彩。从创立小镇,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循环和波折之后,又回到了起点时终结。就像绕了一个圈,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家族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一则可怕的预言。整个家族的这种循环,同样也是整本书里最吸引人的地方。
其实,书中的内容都是围绕“孤独”这个词来写的。说起孤独,不仅书中有,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我们也曾无数次体验过。即使有人极力抵抗孤独,但总是不能究根除底,把孤独彻底消灭。人们总会在某一时,某一刻,随时随地感到孤独。当别人拿着好成绩向你炫耀时,当别人和你讲和父母外出时的趣事时,你可能会感到孤独。即使就在你耳边。这些在你眼中是陌生的,你没有经历过的,你会显得有些孤立。
不过孤独也不一定是负面。像我,就喜欢孤独。因为在孤独的时候十分清静。我有个怪癖:专爱挑幽静的小巷走。尽管家长经常说我,可我就是不改,我就喜欢这样独自一人。没有大人的拘束,自由自在,耳根子也十分清静。人自然也心旷神怡,心情也变得很好。所以,我一点也不喜欢人山人海,我只喜欢无拘无束的孤独。
孤独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如把它当作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认清自己的朋友。它会陪我们一生一世。珍惜与它在一起的每一分钟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9
气势恢宏的《百年孤独》包含了科技、政治、文化、爱情,各种各样复杂矛盾的内容,探讨了文明的繁荣昌盛的方方面面。
小说的主旨是家国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文中透露出了因深感一切都是宿命而照成的深深的绝望——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所有的希望都是昙花一现,繁华都是往昔,就连最“疯狂执着的'爱情”都是过眼云烟。《百年孤独》在控诉,是一部国家、民族和家族的悲剧。
《百年孤独》也探讨了爱情,在这方面,小说的描写同样精彩至极。看似魔幻,却基于现实,《百年孤独》的爱情现实得直刺入骨髓。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不懂得爱情吗?至少例外是有的。这个例外至少包括阿妈兰妲。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奥雷里亚诺第二和佩特拉。科特斯。而对于梅梅和丽贝卡,她们至少也曾经勇敢的追寻过。三角恋大多是浪漫的,小说中两段三角恋精彩绝伦。其中之一是阿妈兰妲。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加斯通。姨妈和外甥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妥,况且他们并不知道彼此的血缘关系。阿妈兰妲。乌尔苏拉是令人敬佩的,她的人格是独立的,她对待爱情是勇敢的。“folow my heart”,这话是知易行难,她是做到了。真实的活着最重要,对待爱情贵在真实,在我们真实的爱别人之前,首先应该了解真实的自己。《百年孤独》的爱情,另一对三角关系是奥雷里亚诺第二、佩特拉。科特斯和费尔南达。这是很奇怪和别扭的故事,奥雷里亚诺第二和费尔南达的婚姻根本就是个错误。一个有些年少轻狂不太自知的家伙,一时冲动的娶来了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妻子,于是悲剧开始了。奥雷里亚诺第二和佩特拉。科特斯才应该在一起,因为他们在一起才可以过得开心和随性。我们也看到,他们两人在老年的时候,在轻狂与激情褪去之后,终于用自己的方式体会到了爱情。《百年孤独》一直在探讨“爱的能力”。布恩迪亚家族的人缺失爱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爱人?小说当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不过显然,要去爱人,首先得自爱。然后,要去爱人,除了需要勇气,还应该加上一条,“follow your heart”。
在感到烦闷时,不要太过陷入回忆,因为加泰罗尼亚智者曾经说过“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名言真是魅力无限,“Cease, cows, life is shot”。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寂”。从暴力开始,到血腥结束的家族史,人人都是孤独患者。他们,是孤独的总和。布恩迪奥,一个被小心眼打败的男人。邻居在他怒火焚烧的双眼中轰然倒地。而他,在邻居哀怨且死气沉沉的眼神中痛苦地挣扎着。
也许,他曾在睡梦中被嫩芽冲破土壤时的尖叫惊醒,却撞上邻居的鬼魂正做在他的床边,带着一如既往的哀怨与死气的眼神凝视着他。反正,他终于决定带上家人离开这座村庄。历时两年多的“大迁徙”,布恩迪奥邂逅了他梦中曾出现的地方。他坚信这不是偶然,于是他们扎下根来。当然,布恩迪奥终于摆脱了邻居的鬼魂。
而马孔多小镇,带着不可抗拒的速度,迅速崛起。马孔多的`家族,七代人的生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时间的号角吹响了,上帝之手,将记录历史。科技的进步,将布恩迪奥推入深渊。
他是个疯子天才,深陷炼金术的泥塘不可自拔。他“忘了”妻儿,也“忘了”他的家族,他只认识炼金术,那好似他灵魂的寄托。“他没有察觉到时光在家里造成的细微而又令人心碎的破坏”,以至于他只能被绑在树上,与孤独为伍,直到死亡来临。
这个家族吞噬了他们生命中的可贵。美丽的人却冷漠无情,善良的人却短命,潇洒肆意的人却死于非命……闻名遐迩的上校,在失去了他的十七个儿子后,做起了金质小鱼。
做满十七个便熔化掉再来一次,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最后,他毫无预兆地停止了呼吸,脉搏与心跳。马孔多的家族,他们孤独吗?不,他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香蕉种植园里,那被杀害的三千多名农民的尸体,被长长的火车运往大海,抛进了海洋。此后,马孔多下了四年多雨,然后荒芜。想来,那雨应是那三千多农民的泪水。家族的第七代人,一个刚降生的婴儿,却被蚂蚁啃食掉。“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终是验应了。马孔多家族里每个人孤独的方式皆不同,可他们无疑都是孤独患者。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马孔多家族。毕竟“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亦或是马孔多家族就是我们的缩影,“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无论是马孔多的家族,或是我们,都是孤独的赞歌。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封闭了内心,就将迎来不远处的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镇和历经了七世的布恩迪亚家族虽然看似是不着边际的魔幻,实则是在以及其夸大的艺术角度再现了现实世界中,人心的孤独。
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是造就孤独的最大原因。与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一样,现今的摩天大楼中,我们终日抱怨着自己孤独,寻找着克服孤独的方法,但是却总是忘了在对待他人的时候敞开自己的内心。虽然有进行过尝试,但却不曾有过完整的坚持,怀着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万物的不信任,把自己独立在一隅,然后孤独地变老,怀念着小时候心中曾有过的对世间所有的爱和信任,怀念着那些曾如此贴近自己的内心、却被自己阻隔于门外的人,怀念着当时不曾在乎着的过往,在一阵寒风后,归于尘土,不留下一丝存在过的痕迹。
若是将所有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起,也许就能打破人们心中的坚冰,将孤堡上的厚重的砖墙推倒,再次捡起幼年时曾在不经意间丢掉的、对世界的信任。
也是因为缺乏坚定的信念,才会造就荒诞的“孤独家族”。
书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曾带领着众人走出马孔多,寻找着机会打通与外界交流的通道,但却一遍遍地与成功背道而驰。若是有过坚定的想走出去的信念,并且坚持着、不放弃,也就到达了海洋的那一岸,自然就不会存在着百年的孤独与寂寞。
不置可否,如果我们丧失了对国家的精神信仰,也就会如同行尸走肉般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落后、麻木、荒诞,丧失,最基本的人行道德。但若是能始终坚定地怀揣着对国家的坚定精神信仰,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就能游过咸涩的.海水,到达对面洒满阳光的黄金海岸。
“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以这样的结尾将马孔多留在了那个充满着魔幻和现实的大陆上,也满心希望布恩迪亚家族就与马孔多小镇一起永远留在虚拟的现实中,。
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可能避免遭受孤独的侵蚀,但若是我们尝试着敞开心扉,去接受、去包容、去真诚地对待这个世界,坚定着心中的信仰,相信不管再有怎样奔涌的洪流也荼毒不了内心远袤的洪荒。
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永远地沉默在那马孔多小镇上,随着风,一起消灭了踪影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买了这本书差不多有一个多月了,一直放在书架上,没开封。一直没时间看,后来听一个微博上的朋友说,这本书很震撼,所以借春节假期之际,开了封。果 然很震撼。对南美不了解的我,通过这本书可以知道个所以然。作者马尔克斯通过对小说情节的肆意构造又让其沉浸于现实之中,将拉丁美洲人的生活方式和细节与 天马行空的故事进程交融在一起,通过描写一个小镇(马孔多)的兴衰和盛败过程彰显出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进程,通过描写一个家族的新生、鼎盛到没落和消亡过 程来展示整个南美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情节之离奇、过程之曲折,色彩之浓烈,结局之意外,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全篇小说的孕育能力和掌控能力。整篇文 章都被一种异样的孤独所笼罩,让人窒息。很奇特,我对作者写这篇小说的动机很感兴趣,有机会,一定要查查资料,看看作者出于何种目的写这篇小说。
当我看完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竟然惊奇的发现这部小说与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都是描写一个家族,而且极力将其所处的历史背 景淡化模糊,重点叙述故事内容和勾勒人物个性。其次,巧妙的将虚幻和写真的写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情节无限伸展,无边无际,使小说中的.人物无限穿 越,鲜活如生。最后相似的地方,就是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再一次佩服加西亚.马尔克斯,但对人物个性描写还是 及不上曹雪芹,不同的是马尔克斯写完了,曹雪芹却没写完,留下一个巨大的遗憾。
印象中的南美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有神秘的玛雅文化和原始部落,也有现代文明和工业革命。美丽而又富饶的地域和勇敢勤劳的南美人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们与 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没有经历过一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发展却远不及欧洲和北美。从哥伦布发现他们之后,就变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后来又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 地,成了冒险者的天堂,同时把战乱也带进了这个地方。就如作者的故乡一样,到如今,也还在战争不断。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与贫困。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布恩迪卡家族创立了马孔多这一小镇,并在此定居长达数百年。在这漫长的时间中,家族中的7代人都拥有着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作者运用犀利的批判眼光、简洁的直观语言和夸张的表现手法,为我们描述了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历程。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卡是西班牙人的后裔,由于受梦的启示来到一片滩地并决定在此居住,后来陆续有人来到此地定居,这就是小镇马孔多。这是一个极有创造力并富于思考的人,因为家族中曾出现过近亲结婚而生出长有猪尾巴的孩子的先例,所以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对此一直保持警惕。
在这个百年家族中,所有的男孩只有两个名字: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从布恩迪卡家族漫长历史上重复命名的传统中,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体格强壮,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但唯一的例外就是布恩迪卡家族中第四代的孪生子——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他们一出生就热衷于互换身份的游戏,并保留了对方姓名下的性格。戏剧化的是,在这对孪生子相继离世后,丧葬的人群因混乱而将他们送入了对方的坟墓里。家族中落的悲剧无法避免,家族中第六代的大女儿梅梅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不知不觉爱上了自己的姨妈。乌尔苏拉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他们俩生下的孩子竟长着一条猪尾巴!当奥雷里亚诺终于译出预言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这部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虽然荒诞,但确是人类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读毕全书,我们可以领悟,这一系列的故事之下,我们更应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
真正的名著足以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我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耐人寻味,咀嚼著作者留下的深意。合上书本,思绪早已随著书中如梦的人生飘远……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百年孤独》陆陆续续地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是一部意识流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马尔克斯用这样一种独特的写法,描写了南美一个叫布恩蒂亚的家族和马贡多地区的衰亡史。
看完这部小说,我闭上眼睛好好想了想这部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内容?可是一无所获。也许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吧,它就是想表达一种心境,一种情绪。
我是20xx年8月13日周六午后在实达一区公寓我租住的小房间里,最终读完这部小说的。在读最后几章的那几个小时中我尤其感觉到一种孤独感和一种生命的无奈感。我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一个人在福州打拼的生活,想到了生活的艰辛,想到了家乡,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女朋友,想到了自己的老年及死亡,想到了生活的意义等等。
马尔克斯对于生活也许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还是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不管他们的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纸醉金迷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无奈感,他们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笔下的世界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却还是愚昧落后没有任何进步相反还逐渐走向没落。
那他要表达什么呢?或许可以把这部作品当做一部心理学的小说来看,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是无比孤独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动来塞满自己的生活,也许在他内心的某个角度还是充满着孤独。
他或许还想表达的是对人的能动性的否定,布恩蒂亚的家族不乏精力旺盛想把家族打点好的人物,可是到最后家族还是不可避免的衰落,被一阵飓风吹散。
就像我写这篇文章时,我想到的是,我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呢?我死了以后,这篇文章又在哪里?能被几个人看呢?如果大到整个世界,人们每天这么营营苟苟的生活着到底有什么用呢?也许可以为后人留下一些文物,但人类毁灭以后呢?地球毁灭以后呢?
这里貌似是宣扬了一种悲观的无为主义论?和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不符,但它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
那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解决的`办法了么?
仔细想想还是有的?
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很早就预言了这个家族的命运,最后奥雷良诺参透了羊皮卷的奥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很淡定的看着羊皮卷,很淡定地等待着最终命运的到来。
也许这就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解决办法吧,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最终命运,那就勇敢的生活吧!那就是
知者无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03-22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03-22
《百年孤独》读后感合集15篇03-23
《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15篇03-23
《百年孤独》读后感集锦15篇03-22
《百年孤独》读后感(集合15篇)03-24
初一读后感:读《百年孤独》有感03-25
狐狸与葡萄读后感狐狸与葡萄读后感05-08
经典名著读后感05-23
《家》读后感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