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动与静,“动”指的是运动,“静”指的是静止。二者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绝对、无法并存的。但世间万物,只有动静结合,才能生生不息。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话出自王籍的《入若耶溪》,诗人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使山林的寂静更显得深沉。动与静,在生活中它们相互对立,但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却相辅相成。对于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在这远离世俗的地方,显然有着无比的幽静来澄净思想,求取心灵的一隅清净。但是,山林如果真的寂静无声,那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
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欢的话是: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所谓空灵,其实是一种以普适淡然之心悄然观物,只用心聆听自己的真切想法的境界。人能听到和感知到的事物数不胜数,但只要保持心的.空灵,不被外界纷杂干扰,人就不会因这许多的声音而心烦意乱。外在物界的动与心灵世界的静,在看似矛盾实则真实的世界中和谐地相处着。
听,那心空灵时刻的动与静——
坐在动车上,不经意间向外看的时候,田间的油菜花已全部盛开,活力的黄夹杂着野草油嫩的绿,哪怕在朦朦胧胧的天气中也是极美的。一闪而过的画面,也能看清是两位行人撑着把伞,平静地走在刚下过雨的街道上。这些城市边缘的小人小事,在动静之间,折射出一种活泼的生命的活力,令人欣喜,令人感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往往把动与静对立起来看,但其实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割裂。小时候玩惯了的陀螺,飞速旋转地站立着,这是它最寂静的时刻;弃在一旁,它只是毫无生气地躺着。那是真正的静。
静则死,动则生,世间万物皆是如此。自行车驶过黑色的柏油路,放空脚踏,它一往无前地转动着。回头看,一切都是风景。物界在动,人却无比空灵。那是真正的静。
树欲静而风不止,风不止,仍能静如山。生活满是动与静的结合,让心空灵,仔细倾听,生活的乐趣尽在眼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早晨醒得早,花了近一个小时,读完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兴旺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兴旺想象。所以实践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
关于读书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你思考。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时机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开展,好创造。能动,能开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开展,不创造,便是摧残微型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世界是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不安所有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寂静。
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有感而发吧,我看了这本书后,总想写点什么。
好似正如所说的,我也同大局部青年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粗陋浅薄高谈阔论,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干些什么;或许我有目标,但又因为某些因素而未能实现。我们都觉得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差了很多,还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浅薄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
忙什么,这就是太急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赋,三年不窥园”的`人都不见了,现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与,少了之前人们不计失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努力的勇气和决心,少了遇事冷静沉着不迫,少了生活的动力……
而现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根底,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
也许我们是该想想,不脚踏实地,怎能仰望天空?
我懒散了这么些天,这么多年,早就应该觉悟,可是依旧这样过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样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吗?!好在现在还不算晚,不算晚……
我应该打好根底,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
我“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气和想象,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够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我的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很早就听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无穷无尽的“百科全书”。今天翻开第一页,竟直戳我的痛处。
第一封信开头便引人深思。《谈读书》,令我不禁心头一震,难道读书真的需要方法吗?是因为没有时间吗?
文中写了读书的重要性。与其精心布置好的“现吃现食”课书相比,我们主要应看的`是课外书籍。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更注重是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富有想象力的书。
这便给我一个有效的选书方法。要挑选自己喜欢的,想象力丰富的书。我再也不必在新华书店的文学类、哲学类等之间,愁眉苦脸的挑选一本书。再说,那种挑选书籍的方法,也是死气沉沉的。为何不去挑一本自己所爱的书去读呢?作者也在书中说,如果自己能在课外发现好的书籍,对于自己所讨厌的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此浓厚起来。由此可见,读课外书,会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
文中结尾部分,作者又为我们强调了读书的方法。正所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用心去读!用心去读!用心去读!这是读书的最好的方法。
这仅仅是经典中的一粒金沙。这本书中,仍有许多新的知识,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理解,去掌握。它在引导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会读书,读充满正能量的书,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古典文学,读有利于人生成长的书。
我爱读书,更热爱阅读。用心读书,用心理解掌握一切。愿读书伴我终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戴子奇暑假期间,总会有许多的空闲时间。在这期间,阅读无疑是一项很好的课余活动。有一本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其中,《升学与选课》这一章,让我印象深刻。这一章讲述了作者的一位朋友即将要中学毕业,面临许多问题。作者通过讲述一些小事件与他的亲身经历,向他即将...
星期六傍晚,我吃完晚饭,和弟弟一起去散步。刚出门,就看见夕阳染红了一大片天空,夕阳慢慢西下,光线也越来越暗,我和弟弟走着走着。不一会儿,我发现天已经变暗了,突然一缕皎洁的月光像银河一样从天而降,天是蓝黑色的,让我看得入神。天快黑了,我抬头一看,一轮圆月像玉盘一样旋挂在天空,星星们陪着孤独的月亮一起度...
两万五千里,那一双一双脚踩实了土地,那一片一片血染红了道路。以那无所畏惧的心,以那坚定虔诚的脸,挽救了新中国,铸造了东方雄师。他们不是神圣,只是那贫瘠土地中具有铮铮血泪的男儿——年轻稚嫩的青年,肌肉壮硕的壮年,脸上早已结满沟壑的老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样貌,却凝聚成了同一条比...
我是一个垃圾桶,我穿着黑色的衣服,矗立在小区的垃圾站边缘。我有3个兄弟姐妹,他们喜欢穿“红色”“绿色”“蓝色”的衣服。我可是兄弟姐妹们里最受欢迎的,以前,人们不管赤橙黄绿蓝靛紫,全都将垃圾扔入我这里,虽然兄弟姐妹们都很羡慕我,但...
下了晚自习,外面的风淅淅沥沥的下着,一点停着的意思也没有。我哼着小曲,走出校园。大街上,人很少,在我正前方,有一个小女孩,有意无意的向后看,眼睛里似乎有一丝惊恐和害怕,莫非她把我当成了坏人?想到这里,心里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可这又怎么能怪她呢?换做我也会害怕的,在现在的电视剧中不是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镜...
“这个字怎么就写得不好呢?”我无助地望着生抄上的那个字。爸爸走了过来,关心地说道:“怎么了?是不是写字又遇到困难了?”“天啊!”我着急地感叹道,“到底怎么写?我不写了!”爸爸关爱的神情突然变得严肃了起来,...
我的家乡朝阳,位于辽宁省西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初大凌河的环境特别恶劣。因为人们把污水尽数排放到大凌河中,大凌河的水变得臭气熏天,有些人因为忍受不了这样的环境,都搬走了。后来,在市政府领导的规划下,大凌河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如今,大凌河里的水变得...
生活的一件件琐事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一样多,它们数不胜数,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颗繁星,最亮、最闪!那是我的第一次洗碗经历!我曾经是家中的“大王”,家里人都是围着我转,伺候着我。有一阵子,我发现其他同学有的会炒菜、有的会拖地、有的还会洗衣服……可是我什...
我的好朋友杜雅鑫,她不仅是我儿时的玩伴,还是我的同班同学。说起杜雅鑫呢,她可是个运动达人。一上体育课,她就带着篮球到篮框下和别人比赛,你经常会在篮球场上看到她不停地拍着篮球,为了寻找"突围"的身影。只见她一个转身,猛的一个虎跳,篮球就像一个听话的小孩,乖乖地进入了篮筐。她可真是个...
大家好,我是一朵云。天空晴朗,在我看来像是一位画家,不小心打翻了蓝色的颜料盒。太阳公公大概是没有睡醒吧!光束洒在大地上,那么柔和,屋顶上的每一片红瓦绿砖都被照得亮晶晶的。树的嫩叶都努力吸收着阳光,小树踮着脚尖儿,想让自己更高一些。像小蚂蚁的人们逐渐多起来,比人大一些的卡车也只不过像是一些昆虫罢了。我...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四十年代那个艰困的时代,朱先生是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教授英国诗歌,却擅长用中文的经书诗词去解释英诗的意象。而这本书是他二三十年代留欧8年中,为《中学生》刊物写的数篇稿件辑结而成。
先生28岁留学爱丁堡大学修英国文学,也修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又到法国巴黎大学修文艺心理学,后又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修德文。先生是译过柏拉图,黑格尔的名满天下的学者,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得如此平实诚恳,从读书作文升学社会责任以至于恋爱问作文题都以朋友的方式娓娓道来他的感受,不知不觉撼动你的心灵,激发你去思考。
我曾想,那样今日不知明日的战争年代,政府为什么还要公费送学生去研究文学哲学,又为什么还有先生那样不浮躁的学者在可以沉下心去做学问。大抵是坚信诗歌文学对改变心快乐才最重要。在谈作文中,我了解到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真正学作文,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
理智不能控制情感,也离不开情感。只有理智的生活是索然无味的,只有情感的世界是过分冲动的'。例如说孝不只是一种义务,更是出于情感。这便是我对谈情与理的理解。陶渊明做澎泽令,不愿束带见督邮向县吏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摆脱禄位以行吾心所安。人人都想从某些东西中摆脱,但若人人都摆脱不开,生命便成了悲剧,这便是谈摆脱后的感想。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家兴。作为青年,任重道远。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在四季的变换中悄然逝去。
无知无觉间,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青年。这个词汇与我而言似乎陌生却又熟稔,仿佛是本就扎根于内心,时机到了,他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青年或是对无忧童年说的一声再见,亦或是对成长与责任的呼唤。
对此,我有迷茫,有疑惑。我不知成为青年的我将如何自处,更不知道成为青年要面临的是什么。我也未曾细想,直到我看到了这一本令我心中一震的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喜欢他简约的封面,给人干练安心的感觉。
习惯于先看目录,入眼第一章节就是读书。没错,读书确为重中之重。
翻开书就极为喜欢他的文风,亲切可感,无说教与高高在上之意。
身为一个中学生,我基本不花时间在课外阅读之上,因为满心觉得如此厚重的'教科书与教辅已足以满足我的内心世界。也常以中学课业繁重为理由逃避课外的阅读,朱光潜先生一针见血的戳破了我这自欺欺人的想法。的确,时间是挤出来的,有心怎样都能读。各类教科书巩固基础知识,教给我们学识上的知识,而课外书则能教会我们做人。在校园的象牙塔内,我们无法感知社会,学会相处之道,谈论之宜。在课外书的世界里,或许是另一番世界,感受你所从未感受的,以他人之经历充实个人之生活,岂不妙哉!
动与静,情与理,讲求的也不过是中庸之道罢了。
烦恼从何而来,无人能道清,只知静时平添烦恼,许是庸人自扰罢了。闲愁,闲愁,闲而愁,动时愁或消。朱光潜先生的“尽兴”二字也是刻进了心里,生活目的,生活方式皆在此二字里。静,是一种修养,在浮世中略静,在闹中觅静。不必大动,无需过静,做一个有趣味的人,感知自然,感知身边的人,做一个遭人喜爱的人。论静,论动,不过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情与理之间总有一个平衡。身为青年的我也不能苛刻的要求自己过于理性,毕竟人是一种拥有情感喜怒的生物。过于理性未免太过于不近人情,理性的生活是片面的生活,以理智支配情感,无疑是一种最差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判断,加之感性的调剂才是值得的生活。理胜于情,情过于理,倒是印证了孔夫子的过犹不及。中庸实为最佳!
很庆幸,在茫茫书海中我能选择它,给我的将不只是迷途中有了方向,黑暗中有了闪光,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西天漫漫,人海茫茫,做最好的自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十二碗圣水喝下,明一词:静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某日大雪家中闲置,无事可做,偶读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遂今日下笔,与大伙分享。
一 谈读书
此篇所述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在大学所面临的问题,在高中我们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所读之书也仅限于课本,可即便如此我也依旧会在忙中偷闲,每天偷偷看上一会,一年下来竟然也可以看完2,3本有益之书,本想升入大学,可拥有更多时间阅读,可偏偏到啦大学,我的阅读量却开始不断的下降,每天甚至连一两页书的阅读都没有,正如朱老先生所说:读书的兴趣若不现在培养,将来培养则难如登天。这正是在警示着我,要尽早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由此推广,不只是读书,每个兴趣都要趁早培养,否则等着时间过去,一切都晚啦。那时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缺少乐趣而变得黯然失色。
二 谈动 谈静
这两者我想一起谈谈,“动”是为啦我们有事可做能够去寄托我们内心的愁,一味地静易使我们的内心产生烦闷,这个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容易撞见,比如说整日待在宿舍,内心难免会产生寂寞,从而心情低落抑郁,但如果出去走一走回来,我们内心的不悦可能会因此而派遣发泄出去。所以大学生活中不可过于文静懒惰,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有利于我们的心境的。而静也并不是完全于动相对立,“静”是我们内心的一份恬静,这种静不会因外界的喧闹而改变,在喧闹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趣事,去体验生活的乐趣,忙里偷闲,闹中得静,方可使我们大学生活更加的愉悦,而不是一味的忙碌,疲于奔命,忘却自我。
三 几篇杂谈
这几篇我也不是很懂,但依旧感受到啦朱老先生的先进思想观念。到民间去,到民间去这是多么真切的呐喊,学生应该放下学生的架子,不因你比别人多读几本书,就要分个高低贵贱,读书人若无法融入社会,自以为高人一等,那以后投入国家的建设中,也是会让人人望而却步,十字路口则是激励着当代青年人,能在原本的环境中,不过于沉溺,使生活成为一潭死水,要拥有自我的思想,打破偶像,伸张自我,而多元宇宙我就无法理解更多啦。
四 谈升学和选课
这与我们的生活极为贴近,诚如此信所言,一所良好的大学固然有其价值,但是我们求学的道路上最为难求的却是那诚恳的良师和和爱的益友。在这种氛围之下,无论是在何种大学,我们都能够把身心放在学习上,在求学的道路上有啦明灯和陪伴,我们求学之路就不再迷茫和寂寞,那我们又何惧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如果我们不是想求得真才实学,那在我们的求学道路又何必寻找名校,不如早入社会,四处逢迎,反而更为迅捷。至于选课,我们大可不必担心社会需求,一心要热门职业,以便日后寻找出路,但是社会情况瞬息万变,谁又能料到未来社会的变化呢,且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又大不相同,若是一味的迎合社会,而忽略啦自己的`兴趣,那么我们自己也是无法全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要选择啦自己的兴趣,我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一番事业。当然单一的学习一门科目是不可取的,我们还要把自己的学问做大,做到博学守约,同时我们要清楚如今选课并不是我们高谈阔论之时,我们还是要打好基础,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五 谈摆脱
人生在世必然和许多事物有所关联,万事必然存在着无数的矛盾。面对这样的种种,我们必须要有取舍,我们如果不能恰当的处理,这些矛盾之物,必将造成悲剧。所以我们要学会摆脱,摆脱掉那些干扰因素,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奋斗。俗话说有舍方有得,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但是人又是生活的玩物,我们无法事事都称心如意,有些事物我们想舍却又无能为力,因为如果舍,就意味着一个更加令人悲剧的结局,所以这也就是造就啦我们人生的不完美,但也许有残缺,这样的人生才是最为美好。顾在摆脱与否中,我们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矛盾和困难,但也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我们的人生才是独一无二的,精彩万分的。
最后的最后,谈谈人生与我,人生是多么宏观的话题,似乎无论怎么谈论也谈论不完。我的人生态度也亦如朱老先生一般做一个后台看人生的人,时间的一草一物都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他人无法取代,我们无法以自己浅薄的观点去否定任何事物,他这么做必然有其目的,哪怕所做之事是我们口中的恶事,那肯定也有其意义所在,而所谓的恶事造就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悲哀,但是这些悲哀也使我们的悲哀熠熠生辉,一个人的人生如果一帆风顺,那他的人生虽然顺利,却缺乏啦本该属于他的光彩,人生只有存在遗憾,才能突显出我们人生的多彩,才能品尝到最后成功的美好。人生中只有存在挫折和不顺,才能突显出在逆境中,人们寻找光明的人性光辉,所以对于人生中的种种,我们需要心怀感激,只有他们的存在,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在忙碌的假期中,朱老先生的十二封信饱满着真情,为我们阐述着人生的经验和道理,给我们启迪,让我们在大学的生活中拥有一个新的目标,给我们成长的道理指明啦方向,让我们不再迷惘。所以我认为同学们都可以一同学习,在假期读读此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上周我主要在读两本书,一本是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由孙璐老师推荐并借新书于我,至今仍未读完;另一本是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是三年前买的书,之前只是浏览了几篇感兴趣的文章,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将它搁置高台一直没有看了。直到近日与好友聊天提及朱光潜先生“读书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的观点,又在另一位好友日志里看到先生“此身、此时、此地”的座右铭时,我才从书柜里翻出此书重新拜读。我向来不太习惯于计划性地阅读,读什么书看心情,更看缘分。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研究中国美学史的学者大都是“从朱光潜谈起”的。本书是作者在1920年代旅欧求学期间给国内一家杂志社所寄的十二封信,受众为普通中学生及相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内容涉及读书、写作、求学、恋爱、人生等等青年人普遍关注的问题,语言亲切且通俗耐读,饱含哲理又深入浅出。全书字数不多,我看得很快,但看完过后脑海空空如也,又回过头反复阅读了多次,才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这是将书本知识自我消化的一种不错的方法。
作者认为现代青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做事缺乏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不能从根本上下功夫。从客观上言之,科技越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就越大,遇到的困难就日益减少,人类就越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情就不免轻浮粗率,所以艰苦卓绝的成就也就日益稀罕了。在以“效率”衡量人生价值的社会不允许人们放慢脚步潜心钻研,人们逐渐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地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的兴趣,面对各种诱惑“摆脱不开”,最终心生烦恼,人生悲剧由此开始。
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本书,匆匆浏览后就想从中获取真经指导人生;上一节课,对教材内容尚一知半解就敢在学生面前大放厥词;带一个班,顺利调解了几次同学间的小矛盾就认为自己掌握了班级管理的规律。我哪里知道,看书、上课、带班背后的学问大着哩,岂是我这等乡野匹夫、愚笨之徒花点儿时间就能悟出来的。太着急就会放弃埋头苦干,习惯投机取巧,浅尝辄止,严重时还会自我膨胀,栽大跟头。这样的日子每天都很忙碌,可我并不充实,因为充实是一种精神感受,不在于你一天做了多少事情。在忙碌的过程中我仅仅是在完成任务,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没有自己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
所以我建议身边的同学们:学习要脚踏实地,耐心钻研,勿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只有眼光深沉,从根本上下功夫,坐得住冷板凳,才会有所成就。生活要顺乎内心,寻找乐趣,勿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只有顾得上自己,有一些正常的嗜好,闲暇时寄托心神,才会获得幸福。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把它看得太功利了,即便没有同学的羡慕,师长的表扬,没有奖学金、重点高中、各种荣誉的诱惑,你依然应该坚守,主动地为自己的生活着色。无论每天有多么繁忙,你总要抽点时间逍遥自在不受拘束地发展自己健康积极的兴趣,或读书、或写作、或画画、或唱歌、或打球,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学业、工作都是第二位的,人生第一位是生活,生活是快乐,是体验,是充满生机,如果因为学业和工作而忘却了生活,忘却了自己,那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用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共勉: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人生苦短,慢慢走,欣赏啊!
你要待在“前台”,还是“后台”——《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这些天看了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特别的书。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朱光潜先生求学于欧洲,从海外邮寄回来十二2封给青年的信,书中围绕青年关心的,最初刊登在《一般》上,后来集结成册出版。
书中所谈是青年们关心的话题,如学业、作文、恋爱情路、修身、做人等。
这本书行文简洁,每个论点出来都有分论点、案例辅助说明,简单明了。读者特阅读这十二封信,仿佛和1十二个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亲密玩乐,我也在里面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印象很深刻一句话: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我想起了菲兹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写的:
“I was within and without, simultaneously enchanted and repelled by the inexhaustible variety of life.”
“我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既感到陶醉,同时又感到厌恶。”
说的大概就是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矛盾又相当通透的人生观吧。
突然想到了琅琊榜里的皇叔,他活得恬淡安然,事事也看得很清楚!但看破不说破,这何尝不是一种处世能力?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需要在一个社会的复杂的关系交接图中相处。因为人类生活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解决的为了生存,但是为了生存就会自然而然的和自然或者是其他同类者产生利益关系,所以只能站在前台和大家一起生存赢取自身需要的利益来供自身生存和发展。但是在后台袖手旁观的'也会出现,是看淡了世间的利益,开始享受独处的开始。
可最终绕回来了,人类再怎么独处,依旧还是要生存和发展,所以说独处是个人灵魂的独处,但群居是利益驱使的群居。前台站稳了,才能更好的站在后台"袖手旁观"。
“前台”“后台”能够切换自如是一种能力。
真正的活着,这对于过来人似乎确实真切有力,对于年轻人来说,步数走得还不够,悟到还早呢。
我们看到身边年轻人,有的太过悲观,总让自己呆在后台,觉得自己和这世界没甚关系;有的又太过乐观,让自己呆在前台,天天花枝招展。
然而,人总是孤独的,孤独让你思考,又总是爱热闹的,热闹让你暖和。
总结来看:
人生要学会中庸之道,做人要明白进退之序,什么时候充当主角,什么时候扮演群演,这是人生一大必修课,也是人生一辈子出场顺序的必要排练。
要知道,生活允许你像野兽一样大喊大叫,但也要求你像神灵一般守护权威。你可以把活着的自己像儿戏一样对待,甚至高傲宣称自己就是来这个世界滥竽充数的,那是你的权利,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够完全阻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离群索居者,不是神灵,便是野兽。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身处社会这个圈子里有时候不得不虚与委蛇,但即便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之后也要热爱生活,内心始终保持一方净土,做一个某些方面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见识,不被所谓的社会主流价值带跑的特立独行的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近日,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书是作者以朋友的身份写给全国青年的十二封信,书中生活气息浓厚,亲切自然。虽是若干年前所写的信,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仍然适用。读完此书,我感受到了朱光潜先生对青年一代的谆谆教诲以及殷切的期望,让我认识到了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更是启发我在工作岗位上要用奉献和服务来磨炼自己,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
奉献是一种境界,是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的过程。在看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在工作中勤恳付出、全心全意服务司乘的信念。“有一份热放一份光”这虽然是一句口号,但这也是我对于自身的要求,作为青银高速的一份子,虽然大家的岗位不尽相同,有与朝晖星辰为伴的收费员,有不怕酷暑不畏严寒的养护工,但是我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更是我们应该完成的`任务。海塞说过,“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岗位上,随时奉献自己”,本书中,朱光潜先生也多次提出青年应该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对我们而言,为过往司乘提供最优质舒心的服务,提供快捷畅通的道路,就是我们的根本宗旨,所以,奉献精神是我们每一位青银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格和职业操守。
服务是青银的名片,作为青银人,我们应该让这张名片熠熠生辉,让“满意在青银”通过我们的优质服务传递给每一位司乘。收费站作为一个服务窗口,收费人员的服务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亲切自然的微笑,热情甜美的言语问候,娴熟规范的肢体语言,是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展现出来的美好行为。我们要用热情和耐心去服务和帮助司乘人员,用真诚的态度带给司乘人员温暖,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为实现“满意青银”的奋斗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它让我认识到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理想和目标去奋斗,用奉献和服务来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径。——题记
我喝下十二杯酒,畅说人生。我颇为喜欢这种滥话题——人生与思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味承受无尽的知识而不加思索,以无涯随有涯,终将殆矣。
我总是迷茫,不知所措,我曾在黑夜中奔跑,星星是光,月亮是光,你也是光。黑夜不一定黑,白昼也不一定是白。你可想过这样一句话,“我闭上眼时,是黑的,那我睁开眼时,一定会看到光明吗?”但,无论如何,我都喜欢这个世界,爱这所有的缺陷。
朱老先生告诉我:“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更喜欢朱老先生那句:“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它目的'。”不被他人左右,这是我的生活,仅属于我,我没有目的,我只是在享受着它。我不愿沉浮在深渊中,我想尝试所有,无论如何,我都要去,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是理想的人生;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思考。我逃避过,但也勇敢过。朱光潜有言:“学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便不会有学。”对未知的好奇与兴趣便是思考及疑问,学起于问,因有问而求索,从而实现学的目的。
宋濂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百里外,因问求答,对不解提出质疑,对兴趣之处虔心求索,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苦学便是问而后学的过程。学贵有疑,引领学者上下求索,从而获得真知。李时珍生于医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十分痴迷,发掘医理药性,求根问底,不断探索,加之医学上的天赋与慧根,著成《本草纲目》,造福天下苍生。学当有疑,以推成出新,寻回重重迷雾下的真相。
伽利略勇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念,两个铁球同时落下,用事实否定千年定律,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因有疑问,问而后究,终获箴言;因有质疑,从而多加研究,革故鼎新,不断完善现代理论体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起疑基于思考,基于批判性的思维。即使是天之木铎孔子,亦曾栉风沐雨向老子求学。
学贵有疑,疑而后问,乃是一种谦卑的姿态。览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方知人微弱如尘,不过天地蜉蝣、沧海一粟,当以谦卑的态度,不断求索质疑,汲取新知,弥补自身的瑕疵。不思则罔,不疑则殆。行成于思,学贵有疑,秉求索之心,怀疑而究之,方成学问之道。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
十二封信,每封信里人生导师朱光潜先生就年轻人所面对的某一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就读书,先生认为“读书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有没有决心”,在书的选择和读书的方法上也要有所注意。就恋爱,先生认为“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我愿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我却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虽然这些信是将近一百年前所写,但其中的.哲理和技巧放在今天来看也毫不过时。“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先生关于百年前的年轻人存在的毛病的概括,放在今天也依旧一针见血。或许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和迷茫,年轻人有的毛病,从古至今都相差无几。
读完这十二封信后收获和感触颇多,虽然这些道理并不新奇,甚至有些像心灵鸡汤,但由先生之口说出来却极具信服力和感染力。有句话叫“懂所有的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我相信这些道理一定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自己,鞭策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走去。也遗憾没有在更年轻的时候读到这些信。
“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为朱光潜先生的豁达洒脱人生态度所感服。
也为自己在某些生活态度上与先生达成一致的看法而感到喜悦。如我也认可在人生中生活始终排在第一位,而生活又在于体验和感受。如先生所说“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当然,对于生活中美的感受、乐趣的发现我远不及先生。
“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读这十二封信,常有先生所说的这种感觉。为弥补这种惭怍,就要向先生学习,更加用心去感受生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
在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用书信的形式,向青年娓娓道来了读书、升学与选课、情与理等我们容易困惑的问题。“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在作者序言的最后一句话的祝愿中,我抱着汲取知识,获得力量的态度读了这十二封信。读过之后,发现这本书给予了我的心灵极大力量。
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在谈读书中,作者说“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当作者计算着一天都三四页一年都好几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了每天抽一点时间读书的必要性。在《开讲了》当中,何镜堂院士也对我们说过,他每天十一点钟制完图开始看书,看到了深夜一点,第二天正常七点钟起床。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位位巨匠孜孜不倦在书海中遨游的场景。是啊,我们真的抽不出一点时间读书了吗?我们有时间刷朋友圈,有时间打游戏,真的就没有一点时间读书了吗,还是对书籍的渴望远没有对游戏的渴望强烈呢?这些话语对我的触动很深,让我开始思考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每天的时间让自己更多吸取书中的.精华,每天都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此外,再谈动静中我明白了要行动起来也要能静下心来,再谈情与理中我明白了应兼顾理智与道德。“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幸福。”真的很感谢先生的十二封信,让我懂得在学工科之时也应当持有的那份对文学,对书籍的热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4
家里书不少,没统计过,也许不到万册。对于单身狗,大部分的积蓄是给了书店了,而且有个爱好,喜欢的书非要买了读着才带劲。曾在图书馆工作,却没借过一本书,因为我读书必在书上做笔记标注,借的书好像和别人家男人说话似的,寒暄几句就走开了。读书离不了铅笔,所以非买无法细读。
看到此征文,一直落不下笔。房子各个角落摞得书。近期看的书也非一册,有时一本书看到一半,突然心情改变,又换读另外一本了。有的书甚至不舍得读完收尾,就留着点好像那份思考就一直在延续。没读完可不可以落笔写读后感呢,只能是赖着觉得可以的。
推荐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什么写给青年,因为儿童少年以动觉身体发展,与人认知为主,读书也重要,但是就不似青年那般重要。青年到了思维的高度成熟度,青年人的大脑高度运转,伴随着美丽青春激情,做凡事都很美好的时期,也是读书最美的时期,所以作者给青年说。不是少年,中年其他。可惜我中年才认真读到。
第一封信关于读书。作者说,书店图书馆数不清的书,可以选出来值得反复读的可能就十来本,而且不要听信名人推荐书单,就像听别人安排选食材吃饭一般,你自己最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他在好奇什么,想知道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要你自己探索。抄近路捷径那不是路。读完第一封信,我叹息我自己家里还存着很多不值得收藏的书,就是读这封信读晚了。
第二封信谈动。情绪烦扰是一种暮气,年轻人应该精神昂扬活泼。那么青年为什么总是受情绪动心之苦,是修炼不够,毕竟年少经事少,事情来了知道多少哲理名言都挡不住。闲愁最苦,要生活就要动,要发展,要创造,而不要不舒畅,不要抑郁着。
第三封信谈静。如果只是躁动,人就心浮气躁。还要懂得静,那么这个静不是躲避不是懒惰不是无所事事,是心境空灵,闹中取静,静下来才更能感受生活中的情感和美感。
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总想着激越的参与运动,不如走到民间,君子求诸己。一副自己思想更新,是未来高知的样子,张口闭口改革和运动,端着知识架子,那还谈何革命。
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走到民间,可是十字街头有很多腐败剂,流俗江湖客,还需耐得寂寞,心静如水。习俗总爱守旧,沉滞顽劣的。借用原文一句“我们要敢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第六封信谈多元宇宙。人生是多方面的',甲宇宙不能去衡量乙宇宙,中国社会推重“道德宇宙”,可是真正圣人很少,多少人靠着道德要优越、回报和权力。而且“道德宇宙”不是人生唯一宇宙,比如还有“科学宇宙”,但绝对真理难得;还有“艺术宇宙”,完美作家寥寥;还有“恋爱宇宙”,当恋爱宇宙和道德宇宙发生冲突,社会会按道德宇宙标准,恋爱宇宙服从道德宇宙而变就不是纯恋爱了,所以真恋爱非常少,很多只是放纵任性。
当然这篇读后感远不及作者的文章深度。朱光潜文章每一句话都是深意满满,每一句话都够丰富过现在一整篇的网络短文。留待剩下六封信给读者自己找到来读,但是朱光潜,还有老舍的一些书我是用来治疗自己的,每当心性烦乱,读几页他们的书,整个呼吸都顺畅了,不知道作家如何高尚到可以让文字有如此神力,真的让人敬仰。把这本书留作案头书经常洗涤一下内心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
十二月的阳光依旧灿烂,难得抽时间沐浴其中,我轻轻地摊开一本书,满书芳香随之沁入心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拉我追忆往事流年,又给了踽踽独行的我们以安宁、启迪和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贴近生活,也更加触动人心,使我受益颇深。它不仅仅适合青年人读,中年人也应该拿来读一读,用以勉励、反思自己。你我皆风华正茂,年轻不只是年龄,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愿每个人都能永葆赤子之心。结合书中智慧指南,笔者借以致职场青年如下成长箴言。
第一、坚持读书,终身学习。
第一封信即是督促青年读书,在人生的黄金年代,通过阅读学习,充实内在、正德修身,更让生活多一种可能。在宝贵的青春年华学习提升,成为了当代青年人的榜样。所以,我们职场青年更要坚持读书,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学成文、武、艺,以实力成就自己、报效国家。
第二、珍惜当下,不留遗憾。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告诉我们青年人应该做的,就是在宝贵的时间做正确、有意义的事,就是全力以赴绝不辜负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弥足珍贵,只有努力抓住当下,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慢慢追寻想要的结果,愿你我此生不留遗憾。就如我们高速公路工作人员,在青银高速的优秀组织里,要把握好集体给创造的良好环境、学习资源与成长平台,以不断提升自我。
第三、规划人生,成就未来。
人生如大海行舟,而人生规划就恰似是基本航线,只有具备正确的航线,人生之舟才能不迷失方向、偏离目标,才能更加顺利、高速地驶向成功。所以我们必须规划好每一步人生道路,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成就。首先要正确树立人生梦想,并为之付诸努力,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要做好每个抉择,学会思考,善于分析,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第四、劳逸结合,享受生活。
我们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不只是日复一日的不断奔走,年复一年的机械工作,还包括闲暇、充电和生活。即便是整日工作,也要以一种享受的心态,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打开自己的心胸,乐趣自在其中。职场青年不意味总是熬夜,青春不只是奋斗,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
我想,还有很多青年人,同你我一样,也曾在黑夜里彷徨,但希望现在即便是独行荆棘之路,也能步履坚定而从容。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妈妈的一封信09-08
教育求职信 一封求职信08-28
给妈妈的一封信作文09-14
给爸爸的一封信作文12-21
给妈妈一封信作文11-18
《设计一封信》教案09-28
给妈妈的一封信作文03-24
【荐】给妈妈的一封信作文10-09
【热门】给妈妈的一封信作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