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作文大全>读后感>《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时间:2024-07-22 10:31: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

  寒假很快结束了,信息综合组的读书会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要求进行阅读并在群里分享,本书很实用对阅读也很有参考价值,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书中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过大家的分享与精彩展现,大家肯定都熟练掌握了,在这里我想结合阅读本书,分享一点自己关于阅读的一点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认为,我们在确立阅读目标时,功利心不能太浓,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会出现一些功利性的思维与行为,这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将自己的阅读目标定位在获得利益或者想让阅读为自己或别人获利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把阅读的最根本的价值给丢弃了,因为不管是什么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种“即刻索取”的心态-----即我要通过阅读应该立刻获得什么或者取得什么,而这种“即刻索取”的心态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有些时候的阅读并不一定会立刻促进你取得什么,或者使你成长多少,而这种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态在没有获得满足时就会严重打击个人的阅读习惯,使一些人放弃阅读,甚至是厌恶阅读,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尽量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尽量让我们的阅读成为一种嗜好,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这就像有些人“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摘自网络),其实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一样,我们阅读的目的也不应在于“功利”,而在于点亮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点亮自己的生活,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开卷有益”的习惯。二是要有选择优秀书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方面,我们的阅读就不会是一种“逼迫”,更不会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兴趣盎然的行为,这样的阅读也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洒脱,更加自由,更加和谐,最终就会像苏轼那样将阅读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最后,祝愿阅读都能点亮我们的生活,点亮我们的人生,感谢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进步,事事更如意!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

  《如何阅读一本书》讲一本讲读书方法的书。平常我们阅读完一本书时,会感觉只是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这本书,收获很少,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与没读的区别不是很大,这就是对这本书的浪费,书就是用来阅读和理解的,然而有时只注重于阅读,而不注重于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读就相当于没读,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这本书属于实用类的书籍,旨在教授如何有效地去阅读一本书,发掘书中的知识,深刻地理解一本书,与作者共鸣。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读书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是最基础的阅读,只要具备识字的能力即可。而检视阅读就是利用最短的时间抓住一本书的重点,这个阶段需要知道书的种类以及书的主题。分析阅读本书用了大幅度篇章来介绍,是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该过程不受时间限制,最好也最完整地阅读。分析阅读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我们要剖析书中的知识,从一个读者的视角中去分析作者的意图,要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并自己去寻找书中的答案。没有一本书是完美无缺的,它总存在很多瑕疵,我们需要对书的作者提出质疑,这个质疑一定是承认作者的一些和假设之后才提出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经过分析式的阅读,就能了解一本书的主题和整体框架,更能有效地去理解书中的知识,甚至站到作者的高度,指出作者的不足,当然这些过程需要对书中的知识了解的十分透彻并且拥有自己的'见解。阅读的最高层次就是主题阅读,其方法就是针对同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书籍,这是一个相当耗时的过程,也是最困难的过程,但是完成了主题阅读过后,就会对该主题十分熟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该主题上称之为“大家”也不为过。

  阅读的过程中,作者重点讲述了四个问题:这本书在谈什么?整本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讲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作者会觉得某件事很重要,我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这四个问题贯穿了阅读的整个过程。带着这四个问题去阅读,并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能识书和看书,学到有用的知识。

  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阅读不同书籍的方法和阅读规则,总的说来就是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的灵活使用,但依然需要提出上述四个问题帮助自己更好地去了解这本书。而且真正有用的书才值得使用这些方法。而所谓有用的书,就是超越自己能力和头脑的书籍,只有阅读这些书籍,才能帮助思想和头脑的增长。

  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所有的阅读都需要主动地去进行,才能体会到这其中的乐趣,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好像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能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再盲目,不再毫无收获,令我受益,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

  以前也读过一些书,但是效果不怎么好,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读时给我震撼的好书在脑海中也所剩无几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所以我买了两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从新学习阅读。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书就是这本美国的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版的书,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近半个世纪了。乍一看像是本老学究写的无聊的书,不过书中的论述确实有些繁琐,甚至让人有点读不下去,但是认真读完肯定有所收获,这也是作者的观点,去挑战一些难读的书,从而增进自己的理解力。

  书中第一章讲了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主动的阅读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书中的重点、脉络,还要总结、批判。并不是轻松的阅读,而且一般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成。但诚如作者所说,这样的阅读才能增进理解力,才能有所收获和长进。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读书绝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紧接着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主要谈了分析阅读。当然,阅读的层次由低到高,在阅读中需要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在阅读中把作者写作的过程基本上给逆向还原啦。作者提到,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也是这篇文章标题的来源。自我要求越高,读书时的责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获到的也越多。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要求不高,是识字就可以进行的阅读。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也可以称为略读,大致像阅读理解中的速读,是快速得分项,需要技巧,书中也有所阐述。检视阅读可以用来检查一本书值不值得深读,或者用来快速获得讯息,以便向人吹牛。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就像阅读理解中的精读,需要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才能确定答案。这里不仅要得到清晰的大纲,理清作者的阐述,还要做出评判。也即作者讲的好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不足等。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就像写论文需要查阅文献一样。不仅包括了前三种层次的阅读,还必须要自己能思考,分析,因为这需要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几本书或者一堆书。主题阅读是为了解决特定的议题而通过读书帮助分析和判断的。当然作者也在书中就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解说。除此之外,作者还就分析阅读阐述了各类读物的具体应用,比如诗歌、小说、哲学和实用类等读物。

  整本书中最让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对于读书生活的严肃认真态度。想到自己之前读的一些好书读完就扔,并没有认真汲取书中的营养,以至于白白浪费了那么些精神食粮,实在惭愧。其实不仅是读书,对于一段感情、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是如此,不严肃对待生活的人亦难领会生活的真谛。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

  近年来手机等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的快,作为90后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脱离不了手机,我们获得知识、咨询或者说了解世界大都都是从手机各个平台推送获得。我一度以为我真正的会阅读,但直到看了一遍这本书后我发现之前自己的读太过于单薄了,可能连浅层都没有突破,更没有体会到阅读文章、书本的好处。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太过于丰富,所以我想从改变我的阅读习惯以及对我工作的影响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在今后阅读书本时我要主动的阅读。第一,主动的去看一下对自己有用的书籍。例如,我现在在文学方面的能力有缺失,我会去主动寻找这类型的书本,从基础阅读开始不断深入。第二,得到讯息,理解内涵。就拿看报纸来说,主动的阅读不是我去随便找一个新闻片段来读、看新闻撰写者给出的结论,而是要去理解,搞清楚这则新闻的内容,为什么会发生,有没有其他的事情与它有关联,有什么相类似的情况,两者的差别在哪里……要去积极的深挖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我看来这对我们工作的展开也会大有帮助,因为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提升我们的阅读技巧从而很快的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要学会主动思考抛除固有思维。对于刚刚经过十六年学校教育的我来说自主思考是特别难的,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遇到不懂的立刻找老师就对了,因此我的主动思考能力特别的差。而在艾德勒的这本书中告诉我指导型学习,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应该要被放在第二,因为指导性学习是被动的,很可能会造成谬误,可能在前期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来入门,但是后面的`必须要靠自己去想,不能一味的跟着前人的脚步。只有我们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己思考和分析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并加深记忆、加深理解。要动脑子自己思考并调动感觉和想象力参与其中,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读书和工作一样,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味的依赖他人的经验是不能够使我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的,作为职场小白很多工作都要等自己上手了才会真正体会工作的难度以及意义所在。我要在工作中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最后要循序渐进,多次阅读。在艾德勒的书中有分阅读层次,分析阅读,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阅读的终极目标几个大层次,里面的小的就更不用说了。在此前我阅读书本的习惯是只读一遍,读完了故事情节便好,但如今发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了,我完全没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完全没有斟酌作者的用词造句。真正的阅读书籍应该要从大到小循序渐进,反复阅读才能够与作者对话,使自己得到升华。正如看《红楼梦》来讲,我曾看过一遍电视剧版本的,但当我买了书再看的时候发现很多从电视剧里没有办法得到的感受,曹雪芹的用词都是极其讲究的,他的用词与当时的朝代背景息息相关,只通过两种方式我便发现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工作中也应当如此。在制定工作计划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先制定一个大框架,再去分条列项,最后在通过实际的落实增加细则,才会使工作更好的开展落实。

  我会不断的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并多次回读这本书希望从中读到更多的东西,实现作者所说的阅读好书的意义,也将阅读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5

  本次分享的是一本超级畅销书,大家应该有听过或者是读过。书的简介是:这是一本“教你怎么读书”的实用工具书。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到处提倡“速读”,但这本书则告诉我们一个准则:读不同的书,速度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书中引用法国学者帕斯卡尔的名言:“读得太快或太慢,都将一无所获。”那么什么书应该快读,什么书应该慢慢、仔细地读呢?作者认为,书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另一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这里所说的读得懂的东西,就是指报纸、杂志等一些我们一下子就能消化的,属于资讯,却不能够增加我们的理解力,比如一些被动阅读:电梯里的广告、电视、朋友圈、抖音、公众号等。其实我们已经发现,读这样的东西,并没有什么营养。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感觉啥也没记住”。第二种必须读的东西:就是指一个人要试着去读他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也就是略高于他的读物。而作者所说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主要指的`就是第二种书,我们必须读的书,这也是本书分享的重点,在作者看来,一个好的读者应该更多地去读那些锻炼他的心智的书。打开一本书之前,必须牢记这四个问题:第一,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第二,书中的细节,作者是怎么谈的?第三,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的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第四,这本书跟你自己有什么关系?跟这四个问题相对应的,是阅读的不同层次,每个层次也都各有相应的技巧,这四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作为读者,读完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要学会选择自己要读的书,这是阅读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知道如何阅读一本好书,会让我们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应当成为一种习惯,一生的追求。一本好书能够教会你更好的了解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艾德勒.范多伦所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

  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阅读意识,以至于几天不阅读,会有脑中空空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快乐的写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阅读史”。我的阅读始于6岁,主要看小人书、童话故事书,到如今工作2 载,囫囵吞枣地看过不少的文学书、哲学书、历史书、科学书,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命题。自己惯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阅读,读《曹雪芹传》、《山楂树之恋》、《你往何处去》、《兄弟》、《思维的乐趣》、《古炉》、《人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对于相对专业的教育、心理、哲学书,就会拿根铅笔,描描画画,抄写几句自认为有感悟的话,甚至写几句偶感“想起了……”,有时还会画个笑脸或哭脸。如果要寻找持续的强烈的读书兴趣点,至少在 0年内,我最钟情的是儿童文学,尤其青睐童话和儿童小说,对这类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单全收,这应该影响我当前儿童观的最肥沃的`土壤。

  20xx年前后,我曾被自卑的情绪困扰,听身边的老师、同学谈到经典的教育或哲学书籍和作者,如数家珍啊,而我如坠雾里云中。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刘默耕、路培琦(后两位是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我哪里读过杜威、卢梭、洛克、杜鲁姆、范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买,多读,完全是恶补状态,那一段时期,浏览的书是前些年的N倍。

  当时也经常“潜入”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旁听京内外的校长论坛、研究生沙龙、教授授课,特别是听肖川、朱旭东等教授们点评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我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边听边记边思考。喜欢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和《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因为石中英先生的几年小学教师经历,他的书序中认为那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而我不正拥有这这份财富吗?把读书和现实适当的结合起来,我的自卑情绪开始缓解。不过,仍旧佩服那些接受过研究方法培训的学生们,他们的研究态度极其严谨,我也养成了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注明出处的习惯。

  对照这本畅销的阅读指南书,我最佩服两点。

  一个是作者提到的阅读层次。尤其是对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阐释。曾经,我为了写论文的文献综述,大量阅读关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书、文章,后来缩小范围,针对角色认同的文章和书。其间,确立过读关于儿童观的书,树立了一个观点,“为人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后来,读管理类书籍,喜欢上了德鲁克的掺杂着部分教育理论思想的实用书。比方说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既要看理论性的,也要看实用性的,像班华、王晓春、李镇西、魏书生、郑立平等老师的书,两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型的班主任书籍如《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另一个是主动阅读的基础,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就整体来说,这本书谈些什么?”说的是什么样的主题,“细部上,这本书谈些什么,怎么说的?”意思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此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说的是你要主动评价书中观点,“此书和你的关系?”这就是让你尝试应用此书了,你会如何把书中观点和自己观点建立关联,你会如何试用书中的实用方法,你会如何把此书介绍给他人。

  这四个问题,也是新华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读书小组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相信没有吃不透的书。

  当然,也赞同书中一个观点,“有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事实上,你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书做分析阅读。扫描一下便够了”,多选择经典去阅读,多读原著,而不是什么都照单全收,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一起阅读一本经典,主讲人会辛苦一些,也当之无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轮工作室的读书活动在崔平川以《跟孔子学做老师》交流中开启,8月8日晚上曹团团老师以个人独特的风格演绎着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来,郑伟、王晓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

  在《中国教育报20xx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中,看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职业习惯所以就对这本书特别关注,在当当看了简单的书评后,就决定要阅读此书。书中提出不少东西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书应该怎么读?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是如何理解读书的?抱着某本书,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读书?我平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有时却觉得记不住,或者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更没有任何方法可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读书只是为消磨时间甚至是催眠,有人读书是为了个人学业,有的人读书时为提高自身,有的人读书就是纯粹的喜欢,阅读目的多种多样,个人认为,不管何种目的,何种方式,只要能拿起书籍,开始阅读,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兴趣,不要强行规定他们那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言传身教,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么他们将会获益一生。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我们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而是挑战自己,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相信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久而久之,坚持下去,读书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门艺术!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8

  读书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层次递进,互为基础。基础阅读,我觉得自己还行。基本保持一周1——3本书(视书的厚度而定)。宝爸也曾说过我速度蛮快。检视阅读阶段,我想挑选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看看书名、前沿、书序和目录,以此来推断是否值得花心思进一步阅读。我原先比较注重目录,不太爱看前沿和后续。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断的前提下,其实看看别人的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到底说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帮助。分析阅读阶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许多书,却少有收获的原因吧。另外,我觉得分析阅读阶段的技巧和我的小学以及初中语文老师教的`阅读技巧很相似。1。这本书谈的什么主题??是如何发展的?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关键主题?2。细部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3。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主题阅读阶段则和写论文很相似,首先根据主题搜索相关书单,挑选精读的书单,略读非主要书单,精读主要参考书

  。给书籍分类:理论还是实用。实用的书主要在于实践应用。把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9

  我想我是爱好阅读的,喜欢通过文字与作者共鸣的感觉。摘抄下受触动的句子,多年之后翻看,仍备受鼓舞,这似乎是我和书的联系。高中时杂志上看到加缪一段很美的散文,身处困境却充满对革命的信仰。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宿舍,坐在阳台地板上看他的《局外人》,楼下是马路上的喧嚣、人来车往,恍惚间觉得自己于这个欢快的世界也是个局外人,有一刻觉得自己落寞的心和作者很近。

  我喜欢文学,喜欢听解读,虽然我总说不出个所以然。小学时候看《百家讲坛》,大师们讲文学讲得很透彻,我觉得文学很伟大。读大学时候,我尽可能地去听文学课。课程中推荐的书目厚重、繁多,我不知如何取舍、如何深入。读书的时候我总是注意情节、语言、作者的抒情议论,但不敢真正说读懂了什么。大学时光啊,我一直在找书看、感受,但是没学会如何深入阅读。工作后我曾尝试阅读《神曲》,英语原文难度不小,我读得云里雾里。看国外的公开课感慨教授解读之深,随之是一种熟悉的无力感,因此我下定决心看一本讲阅读的书。

  一.阅读原则

  《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百科全书的编辑,书中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读者阅读一本书时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再讲针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原则,指出了阅读的目的为了增进理解力。作者认为文字并无法完全地呈现思维,提倡读者主动思考,揭开语言之后的思索。

  我的阅读层次大概属于作者说的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的阶段。主要是识意、习得词汇、消化阅读观点,大部分人初中或者小学毕业能达到。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目的是在短时间里了解到书的表面信息。作者认为检视阅读能回答“这本书整体说了什么?细节说了什么、如何说的?”这两个问题。通过目录知道书的结构,通过引言、后记等找出作者的目的。这个原则启发我不再是只沉浸在书的细节中。翻看目录,觉得有些书有着如建筑一样精巧、坚实的结构。我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发现,附录中练习检视阅读这个方法的材料恰好是《神曲》的目录。在题目的引导下,我花了一个小时多,从目录中了解书的脉络。

  第三个层次的阅读是分析阅读。作者教我们如何找出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如何评价一本书。作者认为分析阅读时读者要思考“这本书是否真实?这本书和你之间的关系?”以非文学性的书籍为例,分析阅读步骤是:列出文章的大纲;找出文章的关键字、作者的主要观点、观点的发展;在读懂书籍的前提下再去评论这本书。这些指导使我理解文章时更有方向。

  列大纲的原则使我收获良多。这学期我在晚自习的最后20分钟读《教学勇气》,它介绍教师如何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且把认同带入自己的教学。在列大纲的时候我注意到一章内几个小节的联系,发现作者是从现象讲到世界观,再深入到教学原则,再到教学中的实践例子,这思维连贯、逻辑清晰。读出这些对我来说是一个鼓舞。

  二.主题研究

  第四层次的阅读是主题阅读。这个原则与前面的原则相对独立。前三个原则适用于能帮助我们阅读伟大的书。而主题阅读适用于利用不同的书来研究问题。此时的阅读为研究的问题服务。主题阅读有一些原则与写论文的要求相似,如:用自己的词汇、自己构建问题让作者回答,而除了字里行间的比较,主题研究还要求读者能架构出这个主题下其他书本没有提到的方面。如果写论文开题报告时知道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写论文时候更有可能更有价值。

  写论文时的我经常迷失在书海里,看到许多文段但不知如何处理,所以也很庆幸这本书能指导我阅读文献。方法有:把一个主题分解出几个问题;让不同文献的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通过调整问题的.顺序,使其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如果一个主题有争议,可以按时间顺序梳理。

  三.文学作品

  四个原则之外,作者还讲了不同种类的书籍对应的不同的阅读方法。上述原则、问题对应的都是非文学性的书。文学性作品因为自己的特性,对应有所调整。对于一本书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这本书是否真实。论说性作品旨在传达一个主旨,真实来自于论述是否有逻辑。作者认为文学是传递一种经历,它的真实在于有时候涉及到潜意识方面的真实。经典的文学文学作品分析时常涉及到人性中的潜意识、文化社会中的潜意识。也许这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伟大得使我战栗、使我享受的原因。

  四.语言沟通

  作者讲到语言是思想的一种障碍,因其容易产生误解。因此要学习逻辑、修辞使自己表达清晰。《如何阅读一本书》指出作者在不同题材中如何串联不同的元素传达自己的思想。论说性的作品作者用关键字、论点、论述表达自己的思想;文学作品作者用人物、场景、情节传递自己的故事。这对生活中用到语言的场景,比如写论文、教学,也许也有启发。老师如作家,用各种能调配的元素突出重点、完成目的。课堂活动、任务、小结都是我们的创作,使我们传达出的信息更清晰。

  书籍也可理解为作者用语言与读者沟通。本书提出评论一本书之前要充分地了解过这本书才有评价的资格,作者称为“沟通的礼节”。而其实沟通、批评一个人也是这样的。我想有时候在评价别人所作所为时,给出建议之前,应该要充分地了解这个人的背景、其考虑的事情,才有建议的资格。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看一本书时,不仅要知道作者在强调什么,还有作者为什么认为这很重要。也许平时教学中在告诉学生怎么做的时候,还要多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有所启发。

  大四准备考研的时候,我读《诗经》、《楚辞》,读文学史教科书,方法只有读、背、抄。文学史的教科书没有办法代替我阅读、思考。我有自己的感性感受,却没有文本分析。我到介绍加缪的段落,我依然没办法对荒诞一词做出更多的解释。庆幸这段不成功的尝试,它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阅读是不成熟的。

  尽管没有天分与技巧,但是渔村出身的我,有一股蛮力和韧劲。也许这本书对于不善表达、不善思维的我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它改善了我的阅读体验,使我的思考更有条理。谢谢这位百科全书编辑,他果然知道得很多。

  在奋斗过程中,我是害怕寂寞又时时在独处的。我喜欢作者对于诗歌的定义——孤独敏感时燃烧的激情。独处能激发自己内心的想法、使内心的声音变得清晰。这其实是一个blessed time。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

  读书在古在今都被人们世代推崇,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时尚”。不管你是功利性的阅读还是消遣而读,既然都花了时间和精力,那就应该把它利益最大化。想从阅读中获利,那你首先就要知道该如何正确的阅读,因为如果你连阅读的方式都是错的,一味的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那谈何利益?正确的阅读是什么样的?你的一直以来的阅读方式是正确的吗?看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你会找到答案。

  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更好的阅读者,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就读,我们要有判别好书坏书的能力,同时阅读是分阶段和层次的,而且不同的读物阅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作者看来好的阅读应该是主动的阅读,不仅获得知识和答案,还能帮助我们保持心智的活力和成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两位作者的用心之作。其中艾德勒是一位极具行动力的传奇人物,早年辍学跑去报社打工就为了能当记者,后来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又回归大学课堂。他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的果敢和勇气,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其中基础阅读分四个阶段,分析阅读有十五个规则。同时还介绍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这本书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啰嗦,很多观点是可以简洁说明的,却花了很多篇幅。下面让我们结合思维导图,具体介绍下这四个层次和一些注意的点。

  第一层基础阅读

  即初级阅读或者基本阅读。这个层次在我们小学三年级前就能达到:摆脱文盲状态。

  阅读能力是随着人类生理发展而发展的。0-6、7岁是阅读的第一阶段也是准备阶段,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启蒙阶段;第二阶段的孩子大概是小学的水平,可以自己读一些简单的读物;第三阶段是积累词汇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除了学习已经会主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第四阶段是成熟阶段能从书中提炼观点链接或转化其他观点,是青少年就应该达到的水平。

  第二层检视阅读

  分两种方式: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和粗浅的阅读。

  有系统的略读:1看书名和序;2看目录;3看索引;4出版者的介绍;5从目录中选几个有用的章节看;6随意翻翻书。

  粗浅的阅读:从头到尾看一遍,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停,也不要回头看。

  检视阅读中注意控制速度,这个层次的阅读是快速阅读,短时间内判断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以及是否值得我们做更深入的阅读。接下来我们来看下更深入的阅读。

  第三层分析阅读

  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精读。精读的过程需要我们掌握15个规则。总的来说就是书上说什么?怎么说?以及怎么正确评价一本书。

  第四层主题阅读

  这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结合了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是选定一个主题之后阅读和主题相关的几本书。用检视阅读来挑选书单,用分析阅读进行知识内化。主题阅读分五个步骤:

  1、找相关的章节;做主题阅读时,无关紧要的章节可以快速略读,找到和主题相关的章节进行分析阅读。

  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建立一个共通的词汇,使几本相关主题的书用你的词汇达成共识。

  3、厘清问题;建立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几本书的作者不会用一样的方式回答你的问题,可能会有许多答案,我们需要厘清这些问题使主旨不偏不倚。

  4、界定议题;一个问题不同的作者会有正反面的答案,这时还会引出更多的议题我们需要界定清楚哪些议题才是围绕我们这个主题的。

  5、分析讨论。是这真实的吗?与我何干?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1

  如果说一本书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你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如果说阅读是一门艺术,是每个读书人都必修的一门功课,这本书正是"阅读艺术课"的入门导引。

  这本书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书的作者是美国人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比起那些赫赫有名的作家,这两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其实他们都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

  阅读到底有多重要?美国教育界认为,指导年轻人阅读,以最基本的阅读概念来阅读,是最重要的教育问题。而对阅读的认识,国内很多老师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我曾经就是其中一个。嫁给语文20年,一直想做个好语文老师,然而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语文老师呢?年轻时的我一度认为:让学生考高分。所以,很多年很多年,我的学生都是做题破万卷,基本不读书。一直到有一年我教初三,有一个题目是写出《水浒》108将中一个人的姓名、绰号和故事,我的一个很好的学生回答是西门庆,我意识到再也不能把名著当作问答题来背诵了,必须走进经典里面去;一直到我看到李希贵校长的《语文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一直到我看到于树泉老师的《读书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加入杨老师工作室以后,我才彻悟:一个好语文老师应该是陪着孩子一起读书、思考和写作的老师,唯读书和写作能力才是修炼孩子的“内功”之道。而一个孩子一旦有读写能力这个“九阳神功”护体,学什么能不快呢?

  这本书谈到了常人阅读的三个目标: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并且告诉我们只有最后一种目的的阅读能帮助阅读者增长心智,不断成长。

  我老实承认,我个人很多年的阅读目标基本上都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不必说琼瑶三毛的浪漫文学,也不必说海瓴辛夷坞的情感大戏,单是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武侠,我都不止看了一遍,以至于我终于从张无忌习武过程看出语文课改的诀窍应是修炼学生的内功,即读写能力。加入工作室以后,很幸运地遇到了一批有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的人,在大家的影响和带动下,我终于改变了阅读的目标,由娱乐消遣转化为增进理解力从而获得专业成长,我的阅读开始向多方面涉猎,诸如美学、哲学、心理学,当然更多的是教育学,为了增进理解力,我坚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学会了用思维导入梳理读书内容。

  从我个人身上吸取教训,我决心教会我的孩子们,让他们从青年时代起,阅读就不能仅以娱乐消遣和获得咨询为目标,而是以增进理解力为目标。怎样增进理解力呢?开读书交流会,进行思维碰撞;读写结合,加深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生活的认知,以文字为桥梁,把作者灵魂深处的东西送达孩子们内心深处。比如,我们读《草房子》,选题写研究性论文,开聊书会;比如我们读《童年》,开以“跟高尔基学写作,跟阿廖沙学成长”为主题的交流会。

  在书中,作者说,阅读就是学习,学习分两种类型:指导型学习(辅助型)和自我发现型学习(非辅助型)。指导型学习(辅助型)是老师出席的学习,是我们每个人在校园里完成的;自我发现型学习(非辅助型)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是一个人通过阅读可以抵达达的终身学习。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出校园,脱离指导型学习;而阅读却是可以永无期限的一种学习,它不受年龄、职业、贫富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我自己要成为后者这样的人,我想让我的学生也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要去做一个阅读的点灯人,让我的学生爱阅读,会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在开学初,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现班里超过二分之一的孩子除了语文书,基本一本课外书没读过。这不能怪我的孩子们,农村的孩子们可怜,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代表精神生活的改善,父母大多没文化,工作忙,闲下来的时候更愿意打打麻将,跳跳广场舞,哪里有时间陪孩子读书?这样,引导孩子读书的责任自然就完全落到了学校和语文老师的身上,而有些语文老师身在应试的水深火热中,哪里敢把大把时间花在带领孩子读书上,抑或,有些语文老师自己也是不读书的吧。所以,我要想办法营造一个读书场,在这个场里,让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不知不觉爱上读书。正如作者所说,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什么最能吸引孩子,让它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好玩儿的事而不是负担,从而实现主动阅读呢?

  集体共读。什么事一个人去做会觉得孤单,大家一起做就有了坚持的力量。我采用全班共读一本书,小组为单位共聊一本书的形式,让读书的事成为大家的事。并且,我也参与其中,与孩子共读共写共分享,榜样的力量无穷大,渐渐地,有的孩子只要拿到一本新书,就想迫不及待地先读,一睹为快。

  活动激发。孩子们喜欢搞活动,活动是激发孩子们热情与灵感的催化剂。所以,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活动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受到读书的诱惑。比如,手抄报评比、晒晒我的小书架、语文课前百家讲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

  循序渐进。读书也要根据学情,由于我的孩子读书基础太弱,我在选书和布置读书任务时都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获得“全美最佳教师”称号的雷夫就说过:培养读书兴趣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给学生选择读物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接受程度、兴趣特点等因素。所以,七年级第一学期我给孩子们选的书除了中考必读篇目《伊索寓言》和《繁星春水》,还有一本《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亚米契斯以一个四年级孩子的`口吻用日记体写成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浅显易懂,非常适合我们没有一点阅读基础的孩子,而且,由这本书开始,我们学习写日记,开始将近三年的日记长征。

  评价跟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宽容、鼓励、等待。

  就这样,班级里读书的场就悄然不觉地形成了。孩子们谈论的话题与读书有关,孩子们课间休息与读书有关,孩子们假期生活与读书有关。

  然而,当孩子们真正对读书有了兴趣之后,作为语文老师,我又遇到了一个挑战,语文素养与语文成绩并不是一开始就唇齿相依的。第一次月考我们的成绩照同规班差了很多,因为还没有做过一道题就考试了。我也很紧张不安,担心别人不理解,于是像个祥林嫂似的,跟班主任、跟领导、跟家长一遍遍解释——请等等语文,请相信我。我感恩我遇到了善解人意的领导、同事,他们安慰我鼓励我,让我有了坚持的力量。仅仅一年以后,我的学生就用成绩帮我证明了,阅读不影响考试成绩。

  一年多的坚持,我非常欣喜地看到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会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不仅集体共读,有些孩子还自主阅读了不少好书。面对那些还不爱读书的孩子,我这样鼓励他们说,同学们哪,这一年不知不觉你已经读了九部名著,你为我们中国人平均读书量做了贡献啊。

  更加没想到的是,我这个乡村教师领着一群乡村孩子们读书的经验还在我市进行了推广,还给河北省国培的语文骨干教师做了三个小时的培训,受到比较热烈的欢迎。我们更加享受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和成就感了。

  在这本书中又提到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一班的小学生都可以做到。但有的人一生的阅读水平因为阅读目标底下,不讲方法,也永远停留在了小学生水平。

  检视阅读:略读和粗读的一种。掌握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判断一本书的大概内容。这种读书方法通常用在选书时和一本书的阅读起始课上。

  分析阅读是阅读一本书的最高层次。分析阅读的地位是承上启下的。甚至可以这样讲,分析阅读是人精神上真正拥有一本书好的唯一手段。所以,我们读书要达到分析阅读,就可以达到增强理解力的目标了。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眼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为了让孩子们接近分析阅读的水平,我交给孩子们多种读书方法。比如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教给孩子们梳理提要式阅读法、赏析批注式阅读法、抄写摘录式阅读法、朗读感悟式阅读法、评价探究式阅读法、拓展式阅读法。这些阅读法把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结合起来,有利于孩子们透视一本书,并且对一本书的某个安排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再比如,我交给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多种批注式阅读法:评点式批注法、提要式批注法、赏析式批注法、联想式批注法、反思式批注法等,都有利于让孩子们沉入作品,在别人的故事里读出自己。

  这本书还向我们介绍了做读书笔记的几种方法、不同体裁的书怎样读、阅读的终极目标等,实在是一本虽然不好读却值得读的好工具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也希望更多的人因为这本书受益。

  天云苍苍,江水泱泱,教育之路,山高水长。在这条路上,我希望,自己做一个灵魂有书香气的女子,用阅读抵达诗和远方;我愿意,做一个阅读的点灯人,在一届又一届年轻的心灵中,点起一盏一盏的灯;我相信,一灯照隅,万灯照国,只要有更多的老师去点燃这盏灯,就一定会有灯火辉煌时。

  朋友们,一起来吧,参与阅读,推进阅读,让我们一起在路上!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2

  阅读就如同你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有一个灯塔在指引着你前进,让你明白心中的方向跟目标。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就不会明白,原来阅读的学问也是很深。

  本书作者有两名,分别是艾德勒和范多伦,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查尔斯·范多伦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面对众多书目时,如何选择我们读的书籍,他会因为每个人读书层次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阅读有4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也包含着较低层次的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这个阅读是小学阶段可以达到的,只要可以读书认字就可以达到这个阶段。

  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它的关键词是时间观念。我们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看书名—目录—索引—快速翻书,在一个小时内需要发掘书中所有的东西,很难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读者在这个层次要掌握的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要分类,然后找到书中的主旨,最后评价。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也是收获最多的阅读,所以绝对值得读者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作者讲了在众多书籍中所涉及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一,从整体看这本书在讲什么?比如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提出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怎么去解决?学到了有所行动才是学到,如果只体现在理论知识,那是没有学到的。第二,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第三,作者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如果作者描述的与你生活经验差不多,你就得承认他是有道理或者是部分有道理的。第四,这本书对于我有什么意义?接受了书中的宗旨及建议,有了对一般事物的看法调整,这就是个人的收获。

  作者还讲了如何阅读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象的文学(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哲学,以及参考书、报章杂志,甚至广告。

  最后作者讲了阅读与心智有什么联系?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而心智却可以通过阅读去得到很大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去可以通过读书,只在读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我们自己的心智。

  读过这本书后我自己分析,自己的阅读应该是在第二个阶段,检视阅读,就是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真正的花时间去做到,所以这是我自己需要深刻反思的。未来的时间要花时间做到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把一本书读懂。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3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指的是读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在生活,教学中都离不开读书。而如今信息时代的普及,真正静下来会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快餐式消化知识已经成了接受知识的常态化了,这样的无效读书是不能称之为“会读书”,所以翻开这本书,倾听作者给我讲解如何阅读。

  打开目录,浏览下来,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实用性的工具书,和苏霍姆里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样,和字典放在一起,当阅读中有困难时,可以借阅书中的建议,从而重新阅读。这本书它是把我们从一个“教者”转变成一位会读书的“读者”,教导我们如何去真正的阅读一本书。

  寒假第一次阅读,读目录就让我有点想放弃读完它,确实有点难理解。但硬着头皮不停地翻看书中内容时,不得不反复又读了几遍目录,当然也不是一段时间里不停地翻看目录,而是每次阅读时,都翻看目录从而思考之前的内容,在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阅读里面的内容才有了一些轻松。

  两位作者开篇就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我认为,这里可能会指大部分不爱阅读的成人,或者说,是并没有掌握好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比如刚读这本书的我,看目录时,就有点困难,缺少阅读的主动性,甚至放弃读它。但是当我读到第五章阅读的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时,我才有了想要更快了解书的内容冲动,这才有读这本书的冲动,或者说是兴趣。

  在第五章中,两位老师提出主动的阅读基础需要一个读者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除了这四个问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要不停地提醒自己提出这些问题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我想之所以一开始读目录时不能一下子投入,是因为,我读目录时,就没有认真思考,这本书到底在讲些什么内容?我与它仅仅是书本和读者的关系?读到这里,不经就想到孔子曾提出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停思考和探索,作者所提出的观念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就是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懂得如何让书本教导我们。

  作者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方法。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对句子的理解,只要识字即可,这就是低年级孩子的水平,同时所收获到的知识也是最少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便是要求读者将眼光从句子放到全书的格局上,这样读者所获得的便不仅仅是单句的知识,而是全书所写的内容,这便高出了一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如果仅仅是追求消遣或者娱乐就不需要用到这一层次了,比如说看娱乐杂志、广告之类的。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在对书中表面的内容了解后,对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思想进行咀嚼和消化,着重于理解和提升;第四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了,这一层次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此时读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之上了,而是要从多门数中寻找相同的观点,进行总结、磨合以及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最高层次的读书方法了。

  我经常自诩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似乎也读了不少书,然而懒人如我,真正主动的时候真的很少,无论是书的选择,还是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还是阅读过后对自己的交代,经常读了,散了,忘了。作者说“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如今无论作为教者还是读者的我,都应主动阅读,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4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

  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

  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谢谢你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缘由是书名提起了我的奇怪 心。读书,但凡看得见且识字的人不就会读吗?中国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便在家长的殷切教育下读起了书。读书,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莫非读书还有什么特殊的规章?

  作为爱读书之人,我看过的书也算不少。我的书橱里有各种类型的书,人物传记类的,童话类的,长篇小说类的等等。但简洁来说便是两类,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我个人喜爱的读书方法是详细状况详细分析。对于消遣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把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假如文笔特殊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会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常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但是共同点就是我不爱勾勾画画。既然喜爱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说实话,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奇怪 的心态读这本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的确学到了很多。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其次遍,当然个别我特别宠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我这种做法在作者眼中无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艳羡,而应当怜悯”。因此,我在看书时不

  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觉不仅仅是个别好书每读一遍都有新发觉,有些在第一次读时觉得枯燥乏味的书,在其次遍读时也显现了它好玩的一面,可谓收获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很多可看的书。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学问概念、论题等。最终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生疏,但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换句话说,我读书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追随宠爱的作家,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会,去感受。

  而对于阅读的态度,则是主动。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是一个生疏人,他饱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拿起一本书,才开启了你与作者的沟通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行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很多观点在我看来特别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肯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进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有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许多时候我们阅读或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厉 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分散,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敬重,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头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吸取新的学问,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行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洁的,随任凭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5-05

阅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05-06

亲子阅读读后感11-12

阅读小学作文02-17

阅读之星自我介绍04-26

小学阅读教学反思10-16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0-22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6-23

小学阅读教学反思05-17